09.17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公元1631年9月17日,在神聖羅馬帝國的布萊登菲爾德地區的清晨的薄霧中,德意志三十年戰爭第三階段——瑞典階段的決定性戰役——布萊登菲爾德會戰正式開始。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帝國軍隊的指揮官,是久經沙場的不敗老將提利伯爵,當時他手下的天主教聯軍有三萬兩千到四萬人左右,基本由典型的德意志僱傭軍構成。他們採用的戰術是已經十分成熟的西班牙方陣。在帝國軍隊戰線中央是蒂利伯爵元帥親自指揮的十七個步兵大方陣,左翼由巴本海姆率領著德意志僱傭兵中最為精銳的五千火槍黑騎士。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而瑞典的一方,分別是古斯塔夫大帝的兩萬六千人和阿尼姆的一萬九千薩克森聯軍。其中瑞典軍隊由一萬九千步兵和七千騎兵組成,採用的戰術是古斯塔夫二世獨創的古斯塔夫方陣。另一方的薩克森聯軍則採用的是荷蘭的莫里斯方陣。可以說布萊登菲爾會戰不僅僅是新教和天主教之間的命運之戰,也是近代新老方陣之間的角逐。

關於古斯塔夫二世的方陣改革,在這裡必須要多說兩句。就和荷蘭的莫里斯親王一樣,年輕氣盛的古斯塔夫二世並不滿足於方陣現有的威力,一心想讓方陣戰術變得更強。在學習了莫里斯方陣的編排了之後,古斯塔夫意識到如果想要更大程度的發揮出方陣戰術的威力,不能是僅僅增加方陣中火槍手的數量,火力網的密度和覆蓋面積才是火槍戰術中的精華所在。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因此在莫里斯方陣的基礎上,古斯塔夫二世著手改革了方陣戰術的編排方法和戰鬥理念,他將長矛兵部署為正面36人、縱深6排的長方形陣形,在長矛兵陣形的兩側各配置96名火繩槍兵,也是縱深為6行。這種淺縱深的部署反映了他想提高火力射速的願望。由於採用了紙克彈藥筒,事先量好火藥,這樣,提高士兵在戰場上的射速便成為可能。後來,他又以重量更輕、使用更方便的滑膛槍取代了火繩槍,並給七兵配發軍服。此後,他組建了一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這支部隊軍事素質較強,紀律嚴明,凝聚力強,有較強的機動力,這些是西方軍隊白羅馬時代以來所不曾有過的。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為提高部隊火力威力,古斯塔夫在滑膛槍兵中採用了並排齊射技術,以縮小士兵之間的問隙,並採用若干排交替射擊以保持連續火力。當所有的士兵裝填完畢後,他將以往的6行縱深陣形減少為3行,後面的士兵填補在前面士兵的問隙處。由於在火繩槍時代,火槍手的手中都要拿著一根點著的火繩,在裝填火藥時,要避免另一名士兵手中的火繩靠近自己。因此士兵在保持戰鬥隊形時必須保持一肘以上的間隙。如此一來即使是原先安排最緊密的隊形,士兵之間也有足夠的間隙空問保證後面的士兵可以前來填補空隙。現在由於使用了燧發槍,士兵可以肩並肩挨著,原先的6行縱深變為了3行,第一行士兵跪著射擊,第二行士兵彎下腰射擊,第三行士兵站著射擊。如此一來所有士兵便可以同時進行齊射了。按照古斯塔夫的戰術思想,士兵的一次齊射就可以為經嚴格訓練的長矛兵實施衝擊作好充分的準備。用一位英國專家的話說,這樣的一次齊射,不僅可以給敵人“更大的殺傷",而且“還可以對敵人造成3倍於以往單排射擊所帶來的恐懼和震驚效果,可極大地挫傷敵人的勇氣。道理很簡單,對於一般人來說,一聲持續時問長的驚雷所帶來的震憾和可怕效果,會比10個間斷的雷聲的震憾和恐嚇效果之和還要大。”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除了方陣的編排,古斯塔夫還改良了配套的方陣火炮,並率先將炮兵分離出來成立了一個新的兵種軍團。由於重視炮兵的突襲作用,古斯塔夫一改先前火炮極為笨重的特點,採用黃銅作炮管、鑄鐵包饒黃銅炮尾、炮身由膠泥和繩索層層包饒方式製出的“皮革炮”,其重量只有九十磅,用兩個人便可以輕鬆的操作,機動性極強。可以說由於古斯塔夫的改革,火炮逐漸從戰場的輔助角色變成了一個主角。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回到戰場,在陣型的編排上,帝國統帥提利伯爵將十七個方陣前後交錯,於一字擺開。兩翼由重騎兵掩護。古斯塔夫則是4個步兵團採用兩線配置的線式戰術戰法,在蒂利軍當面佈陣。將裝備火繩槍的6個步兵旅和兩個騎兵團配置在戰陣的中央,分成6個橫列;將裝備火繩槍的7個騎兵團,配置在戰陣的右翼;將薩克森軍的騎兵團配置在戰陣的左翼;將炮兵及發射9磅炮彈的火炮陣地配置在戰陣的前沿;將發射4磅炮彈的火炮則配置在第一線的步兵與騎兵中間;剩下的3個步兵團在第二線擔任預備隊。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隨著第一聲炮響,雙方開始了激烈的炮戰,由於雙方都嚴陣以待,所以沒有人會傻到想貿然出擊。帝國軍隊和瑞典軍隊互相炮擊對方的陣地,試圖在氣勢上多獲得一絲優勢。不過帝國軍隊的火炮只有區區26門,遠少於古斯塔夫的100門火炮。而且帝國的舊式火炮過於沉重,一旦就位便不能移動,反之瑞典軍的火炮卻可以在預選陣地內來回移動,以其極高的機動性一直保持火力優勢。

終於,提利伯爵率先撐不住了,他下令德意志的西班牙方陣尅是交替前進,試圖正面擊潰瑞軍。但是瑞軍先進的9磅炮一次又一次的用榴霰彈撕開了西班牙方陣,對此帝國軍隊唯有默默忍受著繼續前進。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帝國軍隊左翼的巴本海姆安耐不住了,他在沒有接到統帥命令的情況下,一馬當先,擅自率領自己的胸甲騎兵向瑞軍左翼的巴納爾部發起衝鋒。然而古斯塔夫已經事先調集了眾多的4磅炮和大批的火繩槍手在此擺開陣勢。憑藉著密集的火力,巴本海姆的每一次衝鋒都被打得潰不成軍,最後不得已被巴納爾驅逐出了戰場。

隨後,趁著火炮的濃煙遮蔽了新教聯軍的陣線。古斯塔夫趁機帶著他的部隊向北轉移,試圖迂迴到帝國軍後面。而直到負責外圍偵查的克羅地亞輕騎兵來報告時,提利伯爵都沒有察覺到這一情況。情急之下,提利伯爵決定將計就計,採用經典的“右翼斜線戰術進攻”,試圖在古斯塔夫趕到之前擊潰瑞軍的陣線。

與此同時,帝國軍左翼的帕本海姆伯爵,率領著剩下的5000裝備精良的帝國騎兵,撲向了瑞典右翼騎兵,雖然中途瑞典騎兵採用了突然肉搏奇襲的戰術將帝國騎兵打了個措手不及,但是憑藉著精良的裝備和豐富的經驗,帝國騎兵很快便穩住陣腳併發起了反攻。

就在這時,帝國右翼的騎兵卻憑藉著半迴旋戰術擊潰了薩克森大軍,使得瑞軍的右翼暴露無遺。提利伯爵大喜過望,馬上率軍直奔瑞軍左翼,但由於帝國沒有實現預留預備隊,故而只能從中央戰線抽調部隊趕赴瑞軍右翼。而為了防止被己方的火炮擊中,帝國軍隊只能繞遠迂迴包抄,這就為已經瀕臨戰敗的瑞軍提供了一線生機。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古斯塔夫在接到了情報之後,馬上命令霍恩元帥把左翼兵力向側面旋轉呈直角,面對突破的帝國軍,形成一道新的防線掩護中央,並將左翼的4磅炮兵和預備炮兵分成小隊,火速增援右翼,同時他本人親率部分中央二線兵力2個步兵團馳援左翼。憑藉著極高的軍事素質,瑞軍僅在十五分鐘內便完成了軍隊的調配。

於是當帝國軍隊終於趕到瑞軍右翼時,迎接帝國軍隊的卻是古斯塔夫的線式排槍齊射和密集的榴霰彈齊射。於是在一波火力帶走後,帝國進攻右翼的軍隊迅速潰散。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這時的帝國軍精銳騎兵,還在帕本海姆的指揮下,同瑞典人周旋。雖然他們在近身戰中壓制了裝備簡陋的瑞典騎兵,卻也在追擊中遭到迎頭痛擊。由於瑞軍在軍改後並不將騎兵獨立編軍,而是和火槍手進行混編,因此在騎兵後撤時,火槍手隊也可以提供持續的火力掩護,等待二線騎兵替補上來發起新的攻擊。在這種戰術的輪番打擊下,帕本海姆最終也只能帶領殘兵慌忙逃離戰場。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就這樣,古斯塔夫二世憑藉著先進的戰術和精良的訓練迅速再次扭轉戰局,擊潰帕本海姆後,古斯塔夫親自率領麾下的騎兵隊,夾擊提利步兵的左翼。而另一支右翼騎兵部隊,則迂迴攻擊了依然留在原先位置上的帝國軍炮兵陣地。在那裡的帝國守軍原本以為戰鬥已經結束,在疏於防範中被迅速驅逐。瑞典人在奪取了他們的大炮後,馬上調轉方向,射擊山下帝國軍的步兵方陣。

改變世界的布萊登菲爾德會戰—古斯塔夫方陣的成名之戰

在看到炮兵陣地被奪取後,這位提利伯爵意識到大勢已去,下令全軍撤退。雖然不甘心失敗,但也是無力迴天。在他與自己的騎兵親衛隊離開時,十幾個營的帝國步兵營,依然在瑞典人的交叉火力中,損失慘重。最後利用後者的精疲力盡,才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噩運。最後僅剩下600人。

由此開始,輝煌了一百餘年的西班牙方陣開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讓位了給了火力更密集、更重視火炮威力的古斯塔夫方陣。這不僅僅是是一個戰術取代了另一個戰術這麼簡單,同時也標誌著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線列戰術的時代。方陣的時代已經走向了尾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