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六老漢”三代人創造植綠奇蹟,這才是甘肅精神

八步沙林場“六老漢”三代人38年不輟,硬是在風沙口上播下片片新綠,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六老漢”三代人的奮鬥歷程,生動地彰顯著“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肅精神。他們,就是甘肅精神的詮釋者、踐行者、弘揚者。

“六老漢”三代人,顯然就是魯迅所說的“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了家鄉披綠的執著信念,38年來,六位老漢和他們的後人接續治沙,演繹著現代版的“愚公移山”,用世代植綠和堅守換來一條牢固的“綠色防護帶”。他們的精神感人至深,他們的業績光耀隴原。

人,在大自然面前常顯得渺小,無從與其強大無比的破壞力相抗衡。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騰格裡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肆虐在這裡的沙魔逐年吞噬著農田村莊,誰能阻擋?讓我們記住石滿老漢吧,是在土門公社漪泉大隊當主任的他第一個“挑頭”,喚起其他五老漢,以聯戶承包的方式組建了“八步沙”集體林場。他們在承包沙漠的合同書上鄭重按下的手印,是承諾,是希冀,更是矢志不移的信念。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六老漢“以白髮換綠洲”的雄心壯志,為後人樹起一道不向風沙低頭的精神標杆。這種精神,集中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是愈挫愈奮的進取精神。萬事開頭難,更何況是在黃沙漫卷的不毛之地上植樹種草。治沙之初,老漢們可謂艱辛備嘗。第一年,六老漢造林1萬畝,轉過年一開春,一場大風過後,六七成的苗子沒了。面對這樣的打擊,老漢們沒有氣餒,而是總結經驗,摸索規律,從頭再來,逐漸提高了樹苗的成活率。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老漢們愈挫愈奮,初心不改的勁頭,印證著這條哲理。在囂張逞狂的風沙面前,植樹播綠是天大的難事,六老漢卻沒有怨天尤人,而是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拿起簡單的工具,執著地圧沙種樹,從風沙口中拓展著綠色的希望。在六老漢猶如虎口奪食般執著播綠過程中,是怎樣的艱辛備嘗,令人難以想象。而血水、汗水、淚水,從來都是改造自然、推動歷史車輪前進的潤滑劑。

其次,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實幹精神。在黃沙彌漫的風沙口上植樹種草,是人向惡劣的自然生態發起的挑戰,其艱鉅性不亞於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絕非能夠畢其功於一役。六老漢的可敬之處,就在於他們在摸索中前行,在積累中創造,發揚“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精神,持之以恆,久久為功,為後來者夯實基礎,創造條件,而從未計較過個人得失。六老漢蓽路藍縷、胼手砥足所做的,都是為後人作鋪墊、打基礎、利長遠的實事。六位老漢立下父死子繼的誓約,約定六家人每家必須有一個“接鍬人”。不圖虛名,不急近利,只求創造惠及長遠、造福後代的潛績。“六老漢”三代人接力治沙,把7.5萬畝的沙漠變成了綠洲,不僅在沙漠中樹起了永恆的綠色豐碑,他們崇高的精神風範,同樣是一座令人敬仰的時代豐碑。

第三,是矢志不渝地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家國情懷。家鄉再怎麼貧瘠,生態再怎麼惡劣,都是人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昔日的八步沙風沙彌漫,侵蝕著周圍的村莊和農田,面對如此惡劣的自然生態,六老漢出於讓家鄉免遭風沙吞噬的強烈願望,奮而向沙漠進行抗爭,毅然決然要用一棵棵樹、一株株草,構築起一道守護家園的綠色屏障。如果不是出於對家鄉深沉的摯愛,不是出於讓她變得更美好的迫切願望,可敬的老漢們又怎能作此抉擇?窮家難捨,故土難離,樸素的家鄉情結,化作六老漢對生態日益惡化的家鄉不離不棄,決心要將家鄉建設好的雄心壯志。父死子繼,接力治沙,讓環境惡劣的家鄉美起來、綠起來,而不是任由漫天黃沙將其吞沒,正是六老漢三代人彌足珍貴的勇毅與擔當。“守住八步沙”,就是守住了世代生息在此的家鄉故土,守住了賴以生存的根。

甘肅省委書記林鐸在接見“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集體代表時說,“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的生動事蹟是甘肅人民在艱苦自然條件下,矢志不渝、保護生態,奮力拼搏、甘於奉獻的典型代表,是甘肅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隴原大地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的生動寫照。我們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需要面對自然環境複雜多樣、生態系統脆弱這一現實,唯其困難重重,才更需要像“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那樣,以百折不回的意志和堅韌不拔的精神,主動、自覺、積極地投身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為隴原大地增添新綠。

中央宣傳部授予八步沙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造林先進群體時代楷模稱號,他們當之無愧。全省人民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像六老漢三代人治沙那樣迎難而上,百折不撓,在隴原大地上播下一粒粒生態文明的種子,傳遞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的理念,我們距建設山川秀美新甘肅的美好藍圖,就一定會漸行漸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