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浪潮褪去,只剩厭倦,順豐為何變成“無人問津”?

自順豐上市以後,可謂流年不利,市值的大幅度縮水、淨利潤下降、進軍電商業務卻難見成效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王衛和他的順豐。這個曾經的行業巨頭不再像往日一樣一路順風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曾經頭頂光環的順豐淪落到這個地步呢?

浪潮褪去,只剩厭倦,順豐為何變成“無人問津”?

從“超級明星”到“無人問津”

讓我們將時間回到2017年,當時的順豐可謂是春風得意,借殼上市後的順豐首日市值就高達2300億,並於當年的3月1日創下了每股73.5元的歷史最高點,市值一度達到了3060億元。一躍成為當時中國市值第五大的公司,僅次於騰訊、阿里巴巴、百度和京東。

那時候的順豐可謂是頭頂光環,順豐CEO王衛的身家也一路飆升至1500億。如果這樣看不夠直觀的話,我們划算一下,當時王衛的身家放在全世界的GDP排行當中低於世界第99名愛沙尼亞(1616億元),高於第一百名的莫桑比克(1327億元),可謂富可敵國。

但是激情退去,留下的就是厭倦。在資本市場對順風的追捧僅維持一個月的時間之後,慢慢變成了冷淡,而順豐也開始了為期兩年的不斷下跌之路。截止2019年3月,順豐的市值遭遇攔腰砍斷,僅為1600億元,跌幅達到了47%,這還是趕上了股市回暖的行情的結果。如果按照順豐股價歷史最低值30元每股計算的話,順豐的市值僅為1319億元,跌幅達到了57%。

僅僅用了兩年的時間,順豐就從萬眾矚目的高峰上跌落,摔得“粉身碎骨”。

浪潮褪去,只剩厭倦,順豐為何變成“無人問津”?

快遞行業的變化

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電子商務行業的蓬勃發展,我國的快遞行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2017年至2018年的我國快遞的總業務量從12億件猛增到500億件,實現了接近42倍的增長,也由此催生出了大大小小的民營快遞業。

當整個行業高速發展的時候,無論大公司還是小公司都有生存空間;但是當整個快遞行業的增速明顯放緩的時候,我國的快遞業面臨著一場大的洗牌。

除了整個行業增速的明顯放緩,快遞行業的平均單價也開始逐年下滑。在增速放緩的2017年到2018年之間,我國的快遞行業的平均單價從28元降至了12元,利潤扣減被壓縮了56%。即使壓縮了近一半,但在未來的平均單價還有下降的空間。其一,國內的物流成本遠遠高於其他發達國家,降低成本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其二,物流智能化、高質化已經成為快遞行業的發展趨勢,降低成本可以承受住平均單價下降帶來的負面影響。

浪潮褪去,只剩厭倦,順豐為何變成“無人問津”?

前有京東,後有追兵

為何順豐目前的業績如此糟糕?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在整個行業的最前方,有京東物流這一標杆;而在順豐的後邊,有著三通一達作為追兵,以及其強勁的勢頭追趕著順豐。

在快遞行業1.0時期,順豐憑藉著自身高品質、高時效和高單價的“三高”優勢迅速搶佔著市場份額,廣受消費者的青睞。但隨著整個快遞行業的日漸趨於穩定,快遞行業進入了大浪淘沙的2.0時期。順豐的優勢不斷被競爭對手複製,並進而趕超。

就取件業務而言,菜鳥推出上線了2小時上門取件業務,客戶可以自主安排上門取件時間,這對於商業用戶而言無疑是一大福音。而商業用戶這個市場,以前恰恰是順豐的主場。

而在順豐引以為傲的時效性方面,整個行業也在不斷進步。申通和中通推出的“次日達”都可以和順風相媲美。逼的順豐不得不推出“即日達”業務,但是沒過多長時間便被圓通等競爭對手迎頭趕上。

浪潮褪去,只剩厭倦,順豐為何變成“無人問津”?

順豐的改變

面對著競爭日益激烈的中國快遞市場,順風為了穩固自己護城河,順豐也開始的自身的救贖。

首先斥資17億收購了新邦物流的71%的股權,意在涉足重貨業務。斥資55億元收購德國郵政敦豪集團的中國業務,旨在設計供應鏈業務。與美國夏暉集團進行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準備進軍冷鏈物流。這一系列消耗資金流的業務使大家看到了順風的野心。

其次順豐作為國內第一家擁有航空貨運機場的物流公司,已經擁有了52架飛機。但是面對即將到來的“物流天空之戰”,順豐在不斷擴張著自己的航空產業,與合作伙伴共建全球的航空貨運樞紐,實現對天空的“制霸”。

浪潮褪去,只剩厭倦,順豐為何變成“無人問津”?

創業難,守業更難。現在的順豐已經在風雨中飄搖,當光環漸漸褪去,昔日的行業王者還能不能一路順風?讓我們對順豐拭目以待吧。大家對順豐有什麼自己獨到的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