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阿里雲的技術到底有多強?

信息與商務


不邀自來。

說阿里雲技術有多強,我可以做兩組比較。就國內雲市場而言,阿里雲和騰訊雲是市場前兩名,而在國際市場,阿里雲主要競爭對手是亞馬遜、微軟、谷歌,我們以亞馬遜作為主要的技術對比對象。

第一,阿里雲VS騰訊雲

操作系統

阿里雲:CentOS、openSUSE、Ubuntu、Windows Server 2008 R2、Aliyun Linux、Debian(所Aliyun Linux外,所有系統均提供32位和64位版本、Win2008提供中/英文)

騰訊雲:CentOS、SUSE、Ubuntu、Windows Server 2008 R2(所有系統僅支持64位)

特色系統

阿里雲:北京、杭州、青島機房支持“鏡像市場”,可選擇已集成建站系統、開發環境的系統,如集成wordpress、LAMP、LNMP、ASP/.NET、JDK、WEB管理面板等等。數據盤

阿里雲:購買時最多可添加4塊,每塊最高2000GB,購買後不支持卸載。

騰訊雲:購買時可購一塊,最高500GB

獨立磁盤

阿里雲:可添加“獨立的磁盤”,不限數量與容量,“獨立雲磁盤可以單獨購買,按需付費,獨立存在。獨立雲磁盤可以在同一可用區內的不同ECS實例間自由掛載和卸載。”

騰訊雲:暫無

……

從綜合性能對比

阿里雲在技術上領先國內其他兩家同行,騰訊雲甚至不如百度穩定。

而從服務對象來比較

阿里雲主要服務於阿里電商體系,尤其是雙十一期間16萬訂單/每秒、8.9萬/每秒的支付這樣恐怖的數據處理量情況下的穩定運行。

騰訊雲主要服務於兩大社交軟件(QQ和微信),處理量較為均勻,並且支付安全性上付出的成本並不大。

綜合來說,阿里雲在國內同行中,技術領先三年左右。


第二,阿里雲VS AWS(亞馬遜雲)

所謂的雲,也就是雲服務器,或者說是不放在企業辦公室的服務器。當我們評判雲技術領先程度的時候,起步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數據,因為誰起步早不僅意味著技術探索優先,也意味著具有更好的前瞻性,因而也就擁有更早的戰略佈局以及更清晰的技術發展規劃。

AWS在全球雲市場都是最早發展雲的企業之一,在技術方面的積累以及長期應用過程中所形成的反饋機制,都是阿里雲至今無法望其項背的。

圈內人都喜歡用一句話來說明兩者差距——阿里雲比AWS少了一個S3.

那我們來對比一下雲存儲:OSS(阿里云云儲存)VS AWS S3

使用OSS雲儲存時,開一個Bucket要選擇Region,感覺上沒能做到 Access Anywhere 的雲儲存概念。界面不能上傳大於500MB的文件,雖然好像有Multi-part upload功能,但界面沒有,也許需要命令行來實行。

另一方面,AWS S3則可以在網頁上存 1GB以上的文件。

一個AWS S3深度用戶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對每個S3 Object定製 metadata,其中一個例子就是Header。比如當瀏覽器中S3下載一個文件,會根據cache-header來決定這個object在瀏覽器中保留多久的緩存。這個對於大流量網站是個可以節省帶寬的重要手段。除了http header,還有其他比如Redirect Location。在阿里雲OSS中則只能設定Http header,如下圖所示,因此,如果阿里雲能開放更多的權限就更好。


在阿里雲的OSS上發現一個新的使用功能是AWS S3沒有的,就是自帶的Image Styling,網站一直是需要直接生成好圖片再上存到雲端,如果能把源圖上存到雲,生成Style再返回地址,就能成為origin服務器,省去很多壓力,是個很好的做法。

類似這樣的技術細節問題,亞馬遜提供了更加廣泛可選的解決方案,而阿里雲相對來說做了很多本地化的優化動作。

用圈內一個由來已久的共識來說,亞馬遜雲更正規,更傾向於服務企業,而阿里的技術與之相比更注重個人用戶的體驗。

總之,與AWS相比,阿里在技術上並無多少領先。


如今阿里雲還在奮起直追的路上,除了市場表現之外,還應該真正著力於技術上的突破,用核心技術和過硬的產品來換取市場認同,而非依靠優化改良,須知總有一天技術會迎來拳拳到肉的對抗,那時候將避無可避。


況且,作為領軍企業,阿里雲的征途難道不該是星辰大海?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