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華晨中國(01114.HK)淨利率133%背後自主品牌的“憂傷”

近日,華晨中國(01114.HK)公佈了其2018年年度報告。財報顯示,公司2018年營收為43.77億元人民幣,同比下滑17.48%。這是自2015年以來,公司首次出現營收同比下滑;更是近10年來,其營收最低的一年。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公司營收出現了兩位數的下滑,但其歸母淨利潤卻高達5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3%,這是華晨中國近幾年來利潤首次超過了營收,也是繼2017年華晨中國淨利潤率高達82.5%之後,其淨利潤率再次躍升至133%。

華晨寶馬成“搖錢樹”

華晨中國主要從事製造及銷售寶馬和自有品牌汽車業務,並於1999年登陸港股。公司旗下擁有兩個整車品牌、三大整車產品,即華晨金盃汽車生產的“中華”和“金盃”系列;三大整車產品包括中華轎車、金盃海獅輕型客車、金盃閣瑞斯多功能商務車。

華晨中國(01114.HK)淨利率133%背後自主品牌的“憂傷”

眾所周知,寶馬是豪華汽車的代表之一,在國內大受歡迎,像中國這樣的大市場,寶馬集團當然不會放過。因此,在我國特殊的汽車政策下,就有了華晨寶馬這個合資品牌,也正是這個品牌,使得華晨中國賺得盆滿缽滿。

僅從133%的淨利潤率就可以看出,華晨中國的“盈利能力”不是一般的強。利潤超過營收,這在行業中也是十分罕見的,這也就意味著公司其他收入遠遠高於其自主業務收入。

財報數據顯示,得益於豪華車市場消費的持續旺盛,2018年,華晨寶馬銷量為46.6萬輛,同比增長了20.6%。因此,寶馬對華晨的純利貢獻由2017年的52.38億元增加至2018年的62.44億元,增長了19.6%。

也就是說,除去華晨寶馬貢獻的利潤,華晨汽車還虧損了4億多。所以,基於華晨中國的利潤全部來自於寶馬的情況,有業界人士戲言:“這次又是寶馬救了駕”。

在2018年汽車行業陷入低迷之際,同行們都在擔憂利潤和銷量,甚至是生存問題時,華晨中國卻靠著華晨寶馬這棵“搖錢樹”,活得更加滋潤了。

自主品牌的“憂傷”

對於華晨中國來說,寶馬有多風生水起,一定程度上就顯得華晨自主品牌有多憂傷。

數據顯示,華晨自主品牌(華晨雷諾)的情況有點不容樂觀,2018年該品牌共售出4.3萬輛輕客及MPV,同比減少了29.5%,其中,海獅輕客銷售量為3.8萬輛,同比減少25.5%:閣瑞斯只售出3000輛,同比大幅下降了36.6%:而華頌7更是下降了73.3%,只有1000輛的銷量。

對此,華晨表示,產品銷量降低是因為產品組合成熟及市場競爭激烈所致,同時中國落實多項新法規也對海獅輕型客車等產品造成了負面影響。

從華晨中國這份成績單可以看出,其合資企業的榮譽與自主品牌幾乎無關,反而更加充分體現出華晨自主品牌的薄弱。

華晨中國(01114.HK)淨利率133%背後自主品牌的“憂傷”

其實早在2009年,華晨中國就向其母公司華晨汽車集團出售了旗下中華牌轎車業務。也就是說10年前開始,華晨中華自主乘用車板塊就不在上市公司資產序列了,或許從那時起,華晨中國就開始淡化發展自主品牌的決心了。

然而,該來的還是來了。就在去年10月份,寶馬集團對外界宣佈了一個重磅消息:“寶馬計劃收購華晨寶馬部分股權,將持股比例從50%提升至75%。寶馬和華晨已經簽署了相關協議。”

這則消息使得外界對於自主品牌本就薄弱的某些企業更加擔憂起來,現在還有50%的利潤分紅,等到真正實施股比調整的時候,這些企業又會變成什麼樣,大家都不敢去想。

市場並沒有換得技術

毫無疑問,當寶馬成為中國對外資車企開放合資股比的“第一例”後,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外企調整自己的持股比例,以此來提高自己在我國市場的競爭力。

回顧在對外開放中崛起的中國現代汽車工業,一個嚴肅而爭議極大的問題是:中國對跨國車企開放了市場,是否如當初預期的那樣換回了技術?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確實拿出了廣大的市場,但這麼多年過去了,真正的核心技術卻仍掌握在外企手中。

不可否認,合資模式給中國的汽車工業帶來的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它給中國帶來了眾多的資金、先進的管理經驗以及技術人才。就相當於一個娃娃從零學起,外企只教給了它基本的知識,而往後最重要的知識突破,外企在其中只發揮了微乎其微的作用。最開始大家想象的“拿來主義”並沒有這麼簡單。

華晨中國(01114.HK)淨利率133%背後自主品牌的“憂傷”

於是,這也出現了一種大家不想看到的情況,就是國內一些車企嚴重依賴於外國品牌,甚至三大件的核心技術學不到,也拿不來,缺少自主化的創新能力。這種尷尬的狀況在國企身上體現得比較明顯,它們的自主品牌其實是非常薄弱的。

不過,令人欣慰的是,對於國內的某些企業來說,它們已經在逐漸佈局自己的自主品牌。像上汽、廣汽、長安等國企已提前開始將重心轉移到了自主品牌方面,並取得了一定成效。

總結

2018年,中國車市首次出現了負增長,未來,如何保持穩定增長成為了各車企不得不思考的問題。而股比放開之後,未來的汽車行業格局還將會面臨多方博弈。一言以蔽之,國內的汽車市場大門已經逐漸打開,還依賴於外企的國內企業似乎是該醒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