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0 刘光世,南宋王朝的“定海神针”

南宋时期尽管在对外战争上乏善可陈,但是在那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刘光世能够成功压倒王彦、吴阶、刘琦等战功彪炳的将军,跻身南宋“中兴四将”之列,自有其独到和过人之处。

刘光世,南宋王朝的“定海神针”


公元1127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如果刘光世仅仅是一名依靠祖辈余荫才得到快速提拔的机会的话,那么这一年,他的仕途就走到尽头了,因为他失去了赖以发展的背景——在东京保卫战中,其父刘延庆以身殉国。可是,刘光世此后的发展轨迹却与人们预料的完全相反。

事实上,或许恰恰是因为失去了父亲的庇佑,才彻底激发出了刘光世血液里那潜伏已久的天生领导才能,从而使他取得了其祖辈以来的最高成就。当时的形势是,太上皇徽宗赵佶、皇帝钦宗赵桓以及所有王室宗族都被金人掠到了北国,天下群龙无首。唯一幸免的康王赵构自身军事力量严重不足,难以号令群雄。而与此同时,国家的财政体系又因为战火的弥漫而宣告瘫痪,连基本的军费开支都难以有效保障。于是为了生存,所有的人都最大限度的运用自身优势,积极行动起来。有地盘、有实力的地方正规部队,抱定“守土有责”的原则,纷纷从辖区的百姓身上征收福利,解决工资待遇。本来就占山为王的土匪盗贼们,则趁着正规军没有能力开展军事行动的空挡,四处出击,放肆抢劫,大发国难横财。

而在官与匪的双重压榨下,不堪剥削的百姓们惟有自发组织起来造反,努力解决生存问题和温饱问题。再加上从北方前线撤下来,没有地盘却有枪杆子的散兵溃卒们,为了混口饭吃,或者回部队,或者参与抢劫,或者加入造反,甚或者干脆整合重建自己的军事武装力量。

总之,当时的天下,几乎整个一个遍地烽火狼烟,满目残垣断木的凄凉景象。

而刘光世,就是这个乱世所造就出来的一个一位杰出英雄。南宋初立,在那个“稳定压倒一切”的年代,刘光世率领部队马不停蹄,东征西讨,其声望与官爵也如同牛市中的蓝筹股一般,全面飘红、持续走高。

山东李昱拥兵数万,四处流窜,他率领人马自费县引兵围长清,最终由麾下将领乔仲福追击并斩杀之,自己因功被授予“上将”军衔(奉国军节度使),追平其父的成就,并成为南宋第一个建节的将领 。紧接着,镇江府士兵叛乱,他又身兼六个地州市的党政军最高领导(滁、和、濠、太平州、无为军、江宁府制置使),全面总揽调度一切事宜。张遇本来是真定府的马军,趁着乱世聚众为盗,江湖人称“一窝蜂”,公然攻城掠民,很是嚣张蛮横。刘光世为此全力讨伐,从池州开始,一路经江州、黄州、江宁、京口、真州、镇江、金山寺最后到扬子桥,直追得张遇呜呼唉哉,日暮途穷,终于缴械投降。

在《宋史》中,李成是赫然名列《叛臣传》中的一代知名汉奸。刘光世奉命追剿,三战三捷,成功缴下李成那把名震江湖的宝刀,并一举擒获其二号人物、幕后主谋陶子思。…… ……

事实上,当年在刘延庆麾下的刘光世,锦衣亮甲,怒马鲜花,实在是风光无限。郭药师是辽国晚期的著名将领,归降宋朝以后,一度被委派为燕京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他所统率的“常胜军”,更是大宋王朝内部唯一能与“陕西军”相抗衡的精锐部队。可就是这样一位资深名将,却每每在见到刘光世时,都会不无敬意的称上一声“三将军”。由此可以想见,刘光世的影响力。

刘光世,南宋王朝的“定海神针”


纵观刘光世在平定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战斗中,几乎是无往而不利,最大限度的起到了稳定国内形势的作用。无论是从南宋朝廷还是天下苍生来说,刘光世都不愧是王朝中兴和定国安邦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

也正是因为如此,刘光世才得以成为两宋三百一十九年中为数不多被授予“元帅”军衔(护国、镇安、保静军节度使)的武将之一,而当时和后世的广大百姓才会赋予他“中兴名将”这一充满敬意的称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