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不必焦慮,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

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

體檢發現肺結節多了,關注這個名詞的人也越來越多,但大部分人對此都是一知半解,心態迥異,有人過於焦慮,有人無動於衷,有人瞻前顧後,有人左顧右盼……

面對“肺結節”的態度,其實沒有統一標準,因人而異,確切地說,應該根據結節的特點給予變化和調整。

對於肺結節的專業建議,無非手術、隨訪、不用理會(良性)三種。

手術主要針對惡性或者可疑惡性的肺部結節,是我們在肺結節治療和預後中首先要評估或排除的。既然有惡性嫌疑,與其讓它在體內繼續生長,不如直接手術切除,病理確診來得乾脆。

如果是明確的鈣化結節、陳舊病灶等,完全不用理會。

只有那些目前惡性特徵不明顯,還需要動態觀察的病例,才會建議隨訪。

不必焦慮,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

肺結節讓人牽腸掛肚,百般糾結

肺結節是否需要手術,很大程度取決於其影像學表現。畢竟,對於大部分初次發現的肺結節而言,要取得準確的病理診斷是不容易的,所以專家“讀片”顯得尤為重要。

專家讀片之後,如果不建議馬上手術,可以隨訪跟蹤的病例,一般都不可怕!

換句話說,可以隨訪是個好消息,不必焦慮!

不必焦慮,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

大部分可疑結節都會直接給予手術建議

之所以說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應該有以下幾方面的考量。

在發現肺結節的人群中,總體上以良性結節和靜止結節居多,大多在5mm以下,可能是陳舊病灶,纖維化,粉塵沉積,鈣化灶等,這類結節根本無需擔心和焦慮;

10mm以上的肺結節,其形態特徵已經表現得比較清晰明顯,有經驗的胸外科醫生和影像學專家基本能看得八九不離十,如果有惡性嫌疑的,一般都建議手術,所以,這類大小的肺結節錯過治療機會的很少,除非患者自己不當一回事,拖延誤事;

這類結節,即使在微創手術和薄層CT出現以前,也有很多可以通過胸片檢查發現,並推薦手術,是肺癌外科治療中最寶貴的一類早期肺癌。

難以判斷性質的主要是5mm到10mm之間的肺結節,尤其是磨玻璃結節,可能的病理為慢性炎症,腺瘤樣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微浸潤癌,浸潤性腺癌等,其中有良性,也有惡性,而且不太好判斷。

這類結節,正是CT篩查和胸腔鏡微創手術發展以後得到重視的一大類肺部結節,它的積極意義是將肺癌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迅速前移,並促進了微創胸外科的快速發展。

坦率地說,這類結節現階段存在過度治療的情況,也就是說,除了真正必須儘快手術的微浸潤癌和浸潤癌外,還有不少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選擇了手術,當然也包括一些良性病灶,這些病變或許不必急於手術,可以長期觀察。

不必焦慮,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

專家讀片,認真篩選是關鍵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惡性特徵比較明顯的10mm以上結節已經選擇手術,5mm到10mm的可疑結節也建議手術,那麼剩下的隨訪病例應該是5mm以下的結節,或者是5~10mm之間不太可疑的結節,還有少數10mm以上明確不具備惡性特徵的結節,這些結節之中應該絕大部分是良性或者靜止的結節,即使其中有部分“漏網之魚”,也處於發展非常緩慢的階段,只要保持半年或一年一次的CT複查頻率,錯過治療機會的概率會非常低。

對於發現肺結節的患者,請專家“讀片”是最重要的,與其拿著一張文字診斷報告四處諮詢,不如就近找個胸外科或放射診斷專家認真讀片(最好是電子版的薄層CT)。

如果專家給出隨訪的建議,應該把它當成幸運,而不是恐懼和糾結。

無論如何,每年做一兩次CT檢查比起真槍實彈的“開刀”而言,風險畢竟小多了。

不必焦慮,可以隨訪的肺結節其實都不可怕!

科學認識,健康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