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金牌”背後的思考

“金牌”背後的思考

如果盤點2017年職業教育的大事,中國贏得世界技能大賽金牌總數第一名毫無疑問肯定佔據頭條。在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中,中國代表團共獲得15枚金牌、7枚銀牌、8枚銅牌和12個優勝獎,位列金牌榜首位。原本默默無聞的職業教育,一下子受到了各大媒體的追捧,舉國上下開始掀起“技能熱”。作為從事職業教育多年的教育工作者,看到中國選手在世界技能大賽上戰勝來自瑞士、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選手,打心眼裡為他們高興點贊。從2015年,我們實現金牌“零的突破”,短短兩年時間,我們就強勢崛起站在世界技能大賽的巔峰。但是,金牌總數第一是不是就意味著我們國家就一躍成為世界技能強國了呢?我們職業教育是不是就春暖花開了呢?

我們先來仔細看這張成績單:日本僅獲3枚金牌,德國只有1銀2銅,美國一無所獲!從數據上來看,我們中國選手的勝利就像媒體所說的是“碾壓式”的。瑞士《每日新聞報》稱,中國“幾乎再也無法被打敗了”,英國媒體驚歎中國的表現“不可思議”。在高興之餘,我們要冷靜客觀地看待取得的成績。就像我們中國健兒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名列前茅,但中國還不能算是體育強國一樣,世界技能大賽的優異成績只能說我國已經進入了世界技能競技的第一陣營,但這並不代表中國製造、中國創造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也不代表我國已經成為“技能強國”。技能菁英的出彩不能掩蓋我國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以及職業教育社會地位的尷尬境遇,我們從製造業大國到製造業強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世界技能大賽的優異成績讓各級領導把目光暫時吸引到了職業教育,那也僅限於重獎選手、重獎指導教師、重獎所在學校及單位,遠沒有惠及到對整個職業教育的重視。正如一位教育專家所說“中國的國情民意,對職業教育具有天然的歧視性,沒有美歐的職業平等意識,推行實用主義教育理念有難度。幾千年來,技術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始終處於思想、管理、設計者之下,屬下九流之列,入不上流。”這種偏頗的人才觀禁錮了人們的頭腦,認為高學歷者或科技研發人員才稱得上“人才”,技能人才只能算是“技術工人”。許多單位招聘,動輒就要本科或研究生以上學歷,造成人們千方百計要擠上大學這座“獨木橋”,而不願上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院校。從職業院校的生源來看,絕大部分都是中高考的落榜生。這些種種都嚴重地阻礙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職業教育的春天還遠沒有到來。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世界技能大賽帶來的巨大影響,緊緊抓住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的契機。首先呼籲政府層面:在待遇政策方面,將技能人才在工資定級、落戶等方面,與其他人才的差距縮小甚至持平;完善人才評價使用和待遇政策,解決技能人才上升空間有限、職業發展通道不暢、收入水平偏低、社會地位不高等問題;打通轉換立交通道,拓寬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空間,形成中等職業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轉換、與普通高等教育相互轉換的“立交”通道,打破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相互閉鎖的現狀。從我們學校層面上,我們不是坐等政策下來才有所行動,“作為決定地位”。我們要緊盯產業發展需要,突出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以就業為導向服務區域經濟。形成以職業能力為導向,以職業素養為重點,有企業行業多元參與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構建校企合作平臺,促進產教深度融合,引進企業優秀的技術專家擔任學校實訓基地兼職教師,共同提升技能教學實效性。只有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合力,才能把“工匠精神”貫穿到技能人才培養、評價、使用、激勵等各個方面,使之成為所有技能人才的信仰與追求,才能鍛造出更多的“大國工匠”,在收穫“金牌”的同時真正向世界製造業強國邁進,職業教育才能迎來春暖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