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爱乡重教的新泰尚书

爱乡重教的新泰尚书

在新泰的明代进士中,崔文奎是至今在民间流传故事最多的一名进士。这不仅是因为他出身草根而终成一代帝师、也不仅仅是他出仕后的传奇经历使,使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刚正不阿的秉性非常符合新泰人耿直厚道的性格,以及他兴教桑梓的大爱善举。

崔文奎(1450~1534),字应宿,新泰市龙廷镇苗庄村人。成化十三年(1477)中举人,二十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以后历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山西布使司左参政、南京工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

崔文奎小时候家里很穷。父亲崔荣和母亲刘茂华,下地决心砸锅卖铁也要供崔文奎上学读书。最为困难的时候,母亲刘茂华硬是把自己佩戴的首饰摘了下来,拿到当铺当了以后,为崔文奎交学费。所有这些,崔文奎都默默地看在眼里,一一记在心上,把这作为激励自己苦读的动力。

从嘉靖元年他担任南京工部尚书起,就要求回归故里。但嘉靖皇帝对于自己的这个老师还非常依赖,始终不予批准。一直过了三年,才允许崔文奎辞官归里,同时赐五时朝服,晋阶为从一品。

回到故乡后,崔文奎兴修学校,兼事农稼,一教育乡邦子弟为责任。他除了在自己的苗庄老家兴办学校教授子弟以外,对自己的母校新泰县学的办学更是情有独钟。嘉靖四年十一月,崔文奎从南京刚刚风尘仆仆地返回新泰,当时的新泰县令魏河就找到他说:“咱们新泰目前需要抓紧办的事情,已经一个个办理了。唯一一个没有办理好的事情,就是咱们新泰县学里面的科举题名记还没有写好。您能不能写呢?”看着魏县令祈求的神态,崔文奎当时就一口应承了下来。因为,崔文奎对新泰古往今来的教育状况实在是太了然于胸了,认为新泰的教育的的确确应当大力发展。他想:写好这个科举题名记,不仅可以对过去新泰科举的过去就行回顾,对以往的先贤进行表彰,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励后人,使新泰的教育更是一层楼。于是,崔文奎怀着激动的心情,铺宣挥毫,《科举题名记》一气呵成。

崔文奎在这篇充满深厚感情的文章里,首先回顾了新泰历史上的先贤。他在自豪地列举了以礼学鸣的高堂生、以功业显的羊叔子、以道学闻的孙明复以后指出:“吾邑中有经学明畅登名甲科者,有学术纯正而中式乡闱者,有博学多闻而上贡于帝廷者”。听到这些崔文奎发至内心而又具有极大感召力的话语,有那一名学子不会更加奋发图强呢?又有哪一位新泰的父老和新泰的官吏不会为兴办教育不遗余力呢?

写出这篇催人奋进的《科举题名记》以后,一心为振兴新泰教育鼓与呼的崔文奎,还为发展新泰的教育作了更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在新泰县学亲手栽下了八棵柏树,谆谆告诫县官和乡亲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于新泰的教育要坚持常抓不懈。后来,这八棵柏树郁郁葱葱,学子们经常在树下苦读。每每看到这八棵柏树,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感到崔老先生那期待的目光,更加增添了刻苦攻读的动力。后来,这八棵柏树被称为“县学八柏”,成为了崔文奎关心教育造福桑梓的见证。

此后,他无论是为乡人写碑,还是为寺观写记,都在其中突出教育乡邦弟子的重要性。在其所写的《处士桑君妻张氏贞节记》《重修龙泉院记》《重修宝泉寺记》《重修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宫记》《崇果禅寺记》《重修安平桥记》《重修正觉院碑记》《重修城隍庙碑记》《重修徽泉庵记》《重修崇庆寺记》等一系列的碑记、文章中,多次提到阐发教育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重修城隍庙记》中,崔文奎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求学新泰县学期间的一个故事。那时的崔文奎学习刻苦,但是总感觉到有些苦闷,一直到二十多岁,还没有考中。有一天,他在睡梦中恍恍惚惚来到了县学以西的城隍庙。突然间,他看到城隍庙东西间悬挂锦轴二幅,上面写着金色的大字,有“阙门待漏”“金榜题名”的字样。第二天早晨,崔文奎把这个梦境告诉了朋友许魁,两人都认为此乃“异梦”,然而都不敢料定会梦想成真。后来,崔文奎果然于成化甲辰年考中进士,他的同窗好友上庄村的王克孝还在举人的考试中成为了经魁,恰好和自己的梦景暗合。崔文奎在碑文中如此不吝笔墨,渲染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新泰的学子们:努力学习前途光明,一位乡贤对于桑梓教育的关心和重视充满字里行间。

崔文奎对新泰教育的关心,促进了新泰教育的发展。纵观明清两代的新泰教育,人们就会发现,自崔文奎以后,新泰的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新泰的私塾发展很快,不光县城内办起了书院,就是羊流、楼德等一些人口较为集中的城镇也办起了书院,有成千上百的的新泰学子在科举中榜上有名。著名学者于慎行在《重修新泰县儒学记》中这样说,“是邑(新泰)在岱宗下,古称嬴博之间,汉晋以来,名贤硕辅,表表相映,而本朝自崔公以后,天府之籍,百年比肩……”

嘉靖十一年,崔文奎生日,嘉靖帝特命臣下为崔文奎制作了寿联,并颁“表率卿相”匾额于第。嘉靖十三年(1534)三月,崔文奎病逝,终年84岁。嘉靖帝闻报后,痛悼辍朝,遣使谕祭、谕葬,谥康简,并在新泰城敕建“司空坊”,旌表褒扬。崔文奎历事四朝,位列六卿,刚正不阿,史籍称赞他“守身清约,精于吏事,居官所至有声”。但它兴教乡梓、关心乡邦子弟的卓见,却更为家乡父老所敬仰。

爱乡重教的新泰尚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