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愛鄉重教的新泰尚書

愛鄉重教的新泰尚書

在新泰的明代進士中,崔文奎是至今在民間流傳故事最多的一名進士。這不僅是因為他出身草根而終成一代帝師、也不僅僅是他出仕後的傳奇經歷使,使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剛正不阿的秉性非常符合新泰人耿直厚道的性格,以及他興教桑梓的大愛善舉。

崔文奎(1450~1534),字應宿,新泰市龍廷鎮苗莊村人。成化十三年(1477)中舉人,二十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以後歷任河南按察司副使、山西布使司左參政、南京工部右侍郎、工部尚書等職。

崔文奎小時候家裡很窮。父親崔榮和母親劉茂華,下地決心砸鍋賣鐵也要供崔文奎上學讀書。最為困難的時候,母親劉茂華硬是把自己佩戴的首飾摘了下來,拿到當鋪當了以後,為崔文奎交學費。所有這些,崔文奎都默默地看在眼裡,一一記在心上,把這作為激勵自己苦讀的動力。

從嘉靖元年他擔任南京工部尚書起,就要求迴歸故里。但嘉靖皇帝對於自己的這個老師還非常依賴,始終不予批准。一直過了三年,才允許崔文奎辭官歸裡,同時賜五時朝服,晉階為從一品。

回到故鄉後,崔文奎興修學校,兼事農稼,一教育鄉邦子弟為責任。他除了在自己的苗莊老家興辦學校教授子弟以外,對自己的母校新泰縣學的辦學更是情有獨鍾。嘉靖四年十一月,崔文奎從南京剛剛風塵僕僕地返回新泰,當時的新泰縣令魏河就找到他說:“咱們新泰目前需要抓緊辦的事情,已經一個個辦理了。唯一一個沒有辦理好的事情,就是咱們新泰縣學裡面的科舉題名記還沒有寫好。您能不能寫呢?”看著魏縣令祈求的神態,崔文奎當時就一口應承了下來。因為,崔文奎對新泰古往今來的教育狀況實在是太瞭然於胸了,認為新泰的教育的的確確應當大力發展。他想:寫好這個科舉題名記,不僅可以對過去新泰科舉的過去就行回顧,對以往的先賢進行表彰,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勵後人,使新泰的教育更是一層樓。於是,崔文奎懷著激動的心情,鋪宣揮毫,《科舉題名記》一氣呵成。

崔文奎在這篇充滿深厚感情的文章裡,首先回顧了新泰歷史上的先賢。他在自豪地列舉了以禮學鳴的高堂生、以功業顯的羊叔子、以道學聞的孫明覆以後指出:“吾邑中有經學明暢登名甲科者,有學術純正而中式鄉闈者,有博學多聞而上貢於帝廷者”。聽到這些崔文奎發至內心而又具有極大感召力的話語,有那一名學子不會更加奮發圖強呢?又有哪一位新泰的父老和新泰的官吏不會為興辦教育不遺餘力呢?

寫出這篇催人奮進的《科舉題名記》以後,一心為振興新泰教育鼓與呼的崔文奎,還為發展新泰的教育作了更多的實實在在的事情。他在新泰縣學親手栽下了八棵柏樹,諄諄告誡縣官和鄉親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對於新泰的教育要堅持常抓不懈。後來,這八棵柏樹鬱鬱蔥蔥,學子們經常在樹下苦讀。每每看到這八棵柏樹,大家就會不約而同地感到崔老先生那期待的目光,更加增添了刻苦攻讀的動力。後來,這八棵柏樹被稱為“縣學八柏”,成為了崔文奎關心教育造福桑梓的見證。

此後,他無論是為鄉人寫碑,還是為寺觀寫記,都在其中突出教育鄉邦弟子的重要性。在其所寫的《處士桑君妻張氏貞節記》《重修龍泉院記》《重修寶泉寺記》《重修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宮記》《崇果禪寺記》《重修安平橋記》《重修正覺院碑記》《重修城隍廟碑記》《重修徽泉庵記》《重修崇慶寺記》等一系列的碑記、文章中,多次提到闡發教育的重要性。

特別是在《重修城隍廟記》中,崔文奎滿懷深情地講述了自己求學新泰縣學期間的一個故事。那時的崔文奎學習刻苦,但是總感覺到有些苦悶,一直到二十多歲,還沒有考中。有一天,他在睡夢中恍恍惚惚來到了縣學以西的城隍廟。突然間,他看到城隍廟東西間懸掛錦軸二幅,上面寫著金色的大字,有“闕門待漏”“金榜題名”的字樣。第二天早晨,崔文奎把這個夢境告訴了朋友許魁,兩人都認為此乃“異夢”,然而都不敢料定會夢想成真。後來,崔文奎果然於成化甲辰年考中進士,他的同窗好友上莊村的王克孝還在舉人的考試中成為了經魁,恰好和自己的夢景暗合。崔文奎在碑文中如此不吝筆墨,渲染故事,就是要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新泰的學子們:努力學習前途光明,一位鄉賢對於桑梓教育的關心和重視充滿字裡行間。

崔文奎對新泰教育的關心,促進了新泰教育的發展。縱觀明清兩代的新泰教育,人們就會發現,自崔文奎以後,新泰的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新泰的私塾發展很快,不光縣城內辦起了書院,就是羊流、樓德等一些人口較為集中的城鎮也辦起了書院,有成千上百的的新泰學子在科舉中榜上有名。著名學者于慎行在《重修新泰縣儒學記》中這樣說,“是邑(新泰)在岱宗下,古稱嬴博之間,漢晉以來,名賢碩輔,表表相映,而本朝自崔公以後,天府之籍,百年比肩……”

嘉靖十一年,崔文奎生日,嘉靖帝特命臣下為崔文奎製作了壽聯,並頒“表率卿相”匾額於第。嘉靖十三年(1534)三月,崔文奎病逝,終年84歲。嘉靖帝聞報後,痛悼輟朝,遣使諭祭、諭葬,諡康簡,並在新泰城敕建“司空坊”,旌表褒揚。崔文奎歷事四朝,位列六卿,剛正不阿,史籍稱讚他“守身清約,精於吏事,居官所至有聲”。但它興教鄉梓、關心鄉邦子弟的卓見,卻更為家鄉父老所敬仰。

愛鄉重教的新泰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