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豪杰之间的同病相怜是不自发的,犹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和马谡,诸视马如子,子视诸如父

两人相见,彼此非常欣赏对方,总能谈至深夜,不知疲倦

其实诸葛亮喜欢马谡,并不是向某些人说的因为马谡徒有虚表,爱拍马屁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而是因为马谡的确为诸葛亮贡献很多计策:

针对南人难驯,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这一计谋后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

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成就,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计谋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北伐前夕,马谡出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

.......

说马谡只是动动嘴皮子这一点,相信诸葛亮都不会答应的

那么成就来了,马谡这么牛,为什么在守街亭失败了还被斩首了呢?

失去街亭代表着,诸葛亮进退无据,无法再战,迁1000多户到汉中,代价是沉重的

对于蜀国的北伐大业来说,是致命的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造成这样的局面,我私下感到有以下3个原因:

第一,刘备不给机会

给马谡的不停都是文职,显著很有军事头脑,却不加雕琢,才搞的马谡那么着急证明自己,却不知,一口气吃弗成个胖子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第二,马谡太狂妄

自感到自己熟读兵书,又为军师所看重,慢慢的有些得意洋洋,却不知,真正的战役,哪是在书上看看就行的呢?面对老将王平的建议,也是丝绝不理睬,感到自己很牛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第三,战前杀将,没有戴罪立功

经常看史书中的看客们都知道,一个将军打败了,是有机会戴罪立功的,在马谡失街亭后,也有大将为马谡讨情的,说什么战前杀将,军心不稳等等

但诸葛亮不为所动,坚持要杀,究其原因,还是受刘备那八个字的影响:言过其实,弗成大用

马谡不是败在军事才能上,而是他的性格上

刘备临死前说:此人不可大用,诸葛亮不听,结果付出惨痛代价

诸葛亮斩掉马谡这样的臂膀,自降身份,其实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惩罚呢?

对此马谡失街亭被杀成就,你怎样看呢?迎接批评区评论辩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