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3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公元1820年9月2日,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突然去世。当时随行的大臣们忙着一团,但是再忙,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确定继任的皇帝。如果新皇帝一天不产生,别说天下人心惶惶,就连嘉庆的丧礼都办不了。可是,嘉庆皇帝有四位皇子,到底谁来继承皇位呢?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一般人认为,当然是绵宁继位,因为他不仅是嫡子,还是长子。如果按照汉族的观念,皇位非他莫属。但是,当时满人虽然开始汉化,也开始倾向于嫡长制,但一直都没有将此作为皇位继承人的标准。而且在雍正时,已经取消了皇太子,皇帝在世的时候,就应该要写好诏书确定继位人选。

那么,各位大臣慌忙去寻找遗诏。按照雍正当时的秘密立储制度,诏书一式两份,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由皇帝自己保存。等到皇帝驾崩,两份诏书同时打开,核对一致,就是下一任皇帝。

可是,令人惶恐的是,在嘉庆身上没有找到遗诏,也没有史料证明在“正大光明”牌匾后面找到了遗诏。也就是说,现在谁当皇帝都有可能,谁都没有充分的证据说明自己就是储君。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此时,有一个叫做禧恩的人跳出来坚决支持绵宁当皇帝。他的职位是内务府大臣,就是以前和珅干过的工作,管理内廷的绝大部分事情。他的话很有分量:很早就听说皇帝早在嘉庆四年就已经立绵宁为储君,何况在嘉庆十八年天理教之乱时,绵宁立下大功,皇帝已经表态让他当储君。

可是,口说无凭,任由禧恩说破了嗓子,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却十分“犹疑”,其实就是反对。反对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绵宁实在长得太丑了。我们看到清朝皇帝的画像,前面的都是方头大脸,很有福相,也很有猛男的气质。但是到了绵宁这里,画风一转,变成了干瘪枯瘦的小老头。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朝鲜来华使臣朴绮寿曾访问过清朝,见到几位皇子,他在自己的笔记中写道:

皇帝有三个儿子,长子则面貌凉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则广颊丰耳,人亦宽弘。第三子则最为颖悟,有文艺,年虽少而颇练达事务,皇帝最喜欢他也。

他的笔记后来收入朝鲜的《同文汇考》,里面对皇长子绵宁的描述很到位,也很明确说了其实皇帝喜欢第三子绵忻。连外臣都知道的事情,身为皇帝亲信大臣的托津、戴均元等人难道会不知道,所以他们的“犹疑”是在正常不过了。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绵宁的优势有三点,一是由皇后所生,是嫡子;二是最长的儿子,国赖长君在什么时候都没错;三是因为当年乾隆就很喜欢他。

然而,乾隆早驾崩了,乾隆喜欢的,嘉庆并不喜欢。他的母亲生完他不久就过世了,他是由现任皇后钮祜禄氏养大的。更为要命的是,这位皇后,还生有两个儿子,就是绵恺和绵忻。

也就是说,在具有继位资格的四位皇子之中,就有两个是当今皇后,马上就要成为太后的钮祜禄氏所生。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正在各位大臣们争论不休的时候,钮祜禄氏以皇太后的身份向承德方面下了第一道懿旨。平心而论,这道懿旨还没有宣读之前,可能都以为皇长子绵宁出局了。谁会不爱自己的儿子,谁不想让自己儿子做皇帝?即使是扔骰子,也有一半的几率是钮祜禄氏的亲儿子当皇帝。

然而,懿旨的内容却令人大吃一惊:

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但仓促之间,大行皇帝未及明谕。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皇位空缺,两个亲儿子不立,太后却要让他当皇帝

这道懿旨其实也透露了嘉庆皇帝没有留下遗诏,然而钮祜禄氏却以大公无私的精神将皇位让给了年长的绵宁,让他成为了道光皇帝。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没有几天,又传出消息说皇帝随身携带那份诏书找到了,史书记载:一名宦官从身上取出一个上锁的小金盒,没有钥匙,托津当众用力拧断金锁,翻开金盒,里面正是嘉庆帝密书的传位诏书。

也就是因为皇太后和道光的兄弟们没有什么野心,这才让嘉庆的继位危机顺利度过。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仁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