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春节真热闹,但最热闹、最开心的永远都是孩子。不知从何时起,成了大人的我们好像对于春节不再有那种激动和热烈的期盼,那份简单的快乐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渐行渐远。

这几天,儿子总是问我,妈妈,你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呵呵,这说来就话长了。7080后一代的儿时记忆中,春节的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那是独属于我们的美好和快乐。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健力宝、大白兔和炸虾片

小时候,每到过年,我最期待的就是吃。

每到一个亲戚朋友家,总是先偷偷看看桌子上摆了哪些糖果、水果,盼着主人赶快拿出自家炸的丸子和油炸馓子。不过,最奢侈的还是吃饭时能得到一瓶饮料。那时的全民饮料当属健力宝,甜甜的橘子味,带着汽,喝到嘴里,真是别提有多爽了。平时偶尔才能喝到的健力宝,到了过年几乎是每家的标配,我们小孩总算是逮着了机会,一定是豪饮方休啊。可惜,我是个小肚子,一喝饮料就特别容易饱,每次看着表哥表妹已经一瓶下肚,我才只喝了几口,是又着急又喝不下,越喝不下就越着急;后来人家都去玩别的了,我还捧着自己的健力宝拼命地往下咽。

如果只有健力宝,那我的过年大餐不能算圆满,一定要有一盘炸虾片上桌。脆脆的、五颜六色的虾片,永远是饭桌上最受欢迎的,孩子们常常是一抢而空。大家往嘴里塞呀,咔嚓咔嚓地嚼呀,渣子糊了满嘴,也掉了一桌子。可以没肉,可以没饭,但决不能没有炸虾片。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当年小朋友总是被分桌出来

我的另一个最爱就是大白兔奶糖。每年只有到春节的时候,妈妈才会买给我。记得每次去买大白兔的时候,她都会认真地看了又看,问了又问,“是上海的大白兔吧?”以至于我每次吃大白兔的时候都有种莫名的仪式感,剥开糖纸的那一刻,仿佛体验到了大上海人民的高级生活。不过,只要糖一进嘴,刚才的那种遐想就瞬间消失,因为实在太香太甜了,管它是上海的还是北京的,是大白兔还是大灰兔,此刻的嘴里的这个东西就只有一个名字,叫“真好吃”!从放寒假开始,每天一颗大白兔,一直到过完十五,正好吃完。限量供应,回味无穷。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各种花样蒸馍馍,还有爆米花,也是那个年代孩子的最爱

看春晚 忙追星

看春晚,绝对是那时过年最重要的一项活动。而我强烈的追星欲望几乎都是通过春晚实现的。

记得1991年,谭咏麟在春晚上唱了一首《水中花》,旋律真是太美了,还在上小学的我就开始不离嘴地哼着这首歌。那时的娱乐资源很有限,春晚过后,电视台总会不间断地播放其中的优秀节目,我也就跟着不断温习。《众人划桨开大船》《涛声依旧》等节目的舞蹈编排至今让我印象深刻,没有华丽的舞台,但可以深深地感染观众。有一年春晚的少儿戏曲联唱更是让我第一次领略了戏曲的魅力,我和表妹便常常模仿春晚上小演员《花木兰》《打猪草》《红楼梦》的选段,乐此不疲。还记得有一年春晚,提前很长时间就开始搞全国歌曲竞选,最后入围的《万事如意》《红彤彤的春天》《今儿高兴》等,我不知听了有多少遍,都不觉厌倦……

春晚,成了我每一年的娱乐指南,在枯燥的学习之外,给了我生活的色彩。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追剧

追剧这事,其实我们小时候就已经做过了。而且,我们当年追的剧,几乎个个是经典。

寒假一到,电视台会集中播放一些好剧,也是为了应春节的景。印象最深的是,刚上初中的那个春节,电视台播《包青天》,虽然只有4个故事,而且有的故事其实已经知道结果,但依然是痴迷。尤其是演包青天的演员金超群,他那种独特的念白方式,真有派。记得里面的最后一个故事叫《双钉记》,当案件水落石出、凶手作案的手段揭秘的时候,我吓得都要哆嗦起来了;但没想到故事其实还没完,一个案件的告破居然偶然牵出一个十多年前的陈案,而且也是钉入头的作案手段,我就完全崩溃了,那种细思极恐的感觉直接入到骨髓里。

怕归怕,还是要坚持看,欲罢不能。那个春节过得,真是够特别。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那个年代的热播剧个个是经典

被窝里数压岁钱

每到过年,还有一件特别爽的事,那就是数压岁钱。

到了晚上,把口袋里装了一天的压岁钱都摊到床上,然后一张张地数。那种一张50元的,我好像并不在意,反倒是一张1元的,最是喜欢。因为没有啥钱的概念,只觉得张数多,数起来真有满足感。压岁钱总是很新,一张张整整齐齐地贴在一起,我总是要一张张地认真地搓一搓,以免把两张当一张。然而,所有的美好感觉也仅限于数钱那几分钟,清点完毕后,压岁钱还是要如数上缴的。虽然心里有些不情愿,但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如果钱留在自己手里,能拿它做些什么。小时候的乖乖女,财商也不发达,以至于后来这些压岁钱都哪里去了,我也从没有问过大人,好像它们只是在床上被我数来数去的时候属于我。唉,我的第一桶金就这样莫名其妙地没有了。

一个80后妈妈的儿时春节记忆

童年总是美好,美好的东西也总是一去不返。儿时过年的那些美好,你也还记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