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現在的56個民族分別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變過來的?

紅土湛江海明君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

對於這首《愛我中華》,恐怕很多朋友都是耳熟能詳。那麼,中國的56個民族到底是如何演變形成的呢?

中國56個民族的格局,源自50-80年代的三次大規模民族識別工作。

  • 第一次識別

主要的依據是1949-1954年的第一次人口普查。

確定了諸如滿族、蒙古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朝鮮族、哈薩克族、錫伯族等38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很多都是歷來工人的少數民族。

  • 第二次識別

主要的依據是1954-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

針對上次人口普查的遺留問題,確定了土家族、達斡爾族、赫哲族等15個少數民族。

  • 第三次識別

主要的依據是1965-1982年的第三次人口普查。

確定了珞巴族、基諾族,自此我國56個民族的格局基本形成。

在這些諸多少數民族中,有很多民族的演變過程,大家都是非常清楚的。例如:

  • 滿族,先世是建州女真,然後發展為滿族的共同體。

  • 蒙古族,先世為東胡,經過擴張、發展形成了現代的蒙古族。


不僅如此,像是回族這些定義不甚清楚的民族,也依據1941年的《回回民族問題》制定出相應的政策。

而在民族識別的過程中,有一些申報少數民族的族體來源是內地漢人移民,所以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確定這些民族能否識別。

總而言之,民族的格局是一個漫長的形成過程。


HuiNanHistory


我曾經做過一個大概的分類,依據是語言和宗教。全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大概可以分成幾個大的系統

苗瑤語族——蚩尤的後裔

苗族、瑤族、畲族

佤-德昂語支——古代高棉人的後裔,國內稱作濮人

德昂族 布朗族 佤族

藏緬語族——古羌人、吐蕃後裔,

藏族 羌族 白族 彝族 怒族

門巴族 珞巴族 土家族 景頗族 哈尼族 基諾族

阿昌族 納西族 普米族 傈僳族 拉祜族 獨龍族

侗臺語族——百越民族後裔

壯族 傣族 侗族 水族 黎族 京族

毛南族 高山族 布依族 仫佬族 仡佬族

穆斯林民族——突厥、阿拉伯、波斯、蒙古等後裔

維吾爾族 哈薩克族 撒拉族 柯爾克孜族 烏孜別克族

塔塔爾族 保安族 東鄉族

塔吉克族

回族

通古斯民族——肅慎、室韋、鮮卑,東胡後裔

滿族 鄂倫春族 鄂溫克族 錫伯族 赫哲族

蒙古族 達斡爾族 土族

裕固族——與維吾爾族有血緣上的關係,但不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單獨列出。回鶻後裔

朝鮮族:朝鮮語的歸屬有爭議,單獨列出。

俄羅斯族

其實還有其他分法和更詳細的解釋,但大半夜了就先寫個大概吧,要是有人看,以後再補充。

純手打


參習處


我們常說“56個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個民族,他們又分別是怎麼演變過來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認識一下這個大家庭的全貌:


1、漢族

漢族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經歷人類的歷史長河從未中斷過、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

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境內,以農業為主。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稱謂,有著悠久的歷史。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節”等。


4、保安族

歷史上曾被稱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全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主要聚居在貴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以農業為主。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6、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源於古“百越”,秦漢以前稱“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稱,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

藏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漢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8、朝鮮族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達斡爾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族。春節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也稱為“阿涅”。


10、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漢代被稱為“滇越”,主要聚居於雲南西部邊境內西雙版納一帶,潑水節是其最盛大的節日。


11、德昂族

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於古代濮人,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有關。


12、東鄉族

主要聚居於甘肅省境內,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


13、侗族

主要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主要從事農業,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蠻”、“峒苗”等。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吃新節等等。


14、獨龍族

千百年來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東獨龍河谷。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


15、俄羅斯族

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也有少量分佈。


16、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及黑龍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帶。篝火節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他們的祖先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


17、鄂溫克族

世代居民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地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敖包節是其宗教節日,春節也是固定的傳統節日。


18、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節日眾多,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當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薩克族

哈薩克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的“烏孫”,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語的一些遊牧部落,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佈在新疆,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


21、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薩滿教。河燈節是其民間傳統節日,世代以捕魚為生。


22、回族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節日為開齋節,又稱大開齋,解放後被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諾族

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多在農曆臘月進行。


24、京族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一部分人自越南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


25、景頗族

來源於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最大的節日是目瑙縱歌。


26、柯爾克孜族

世代以遊牧為主,清代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於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類似漢族的春節。


27、拉祜族

源於古代氐羌系統,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傳統節日有拉祜年,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


28、黎族

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百越”的一隻,主要聚居於海南島通什鎮等級地,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於雲南滇西怒江地區,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1、滿族

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則稱“女真”,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於廣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


33、門巴族

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節日大多與宗教相關。


34、蒙古族

始源於古代望建河東岸一帶,最初只是蒙古諸部隊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以成吉思汗為蒙古部統一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是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世代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主要頒佈在貴州(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地。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工藝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本族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37、納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名為納西族,一直與漢族來往密切。主要聚居於雲南麗江地區,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


38、怒族

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境內,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39、普米族

自稱”普英米“,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與當地民族雜居。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時,其先民從中亞撒瑪爾罕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民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後來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42、畲族

主要分佈於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與漢族雜居,畲族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傳統節日,也稱“烏飯節”。


43、水族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區域,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藉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的主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


45、塔塔爾族

史稱“韃靼”,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烏魯木齊等地。節慶、禮儀食俗與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似,傳統節日為“撒班節”,又稱“犁頭節。


46、土家族

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端午節吃棕子,重陽節打粑粑,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認為來源於遼東鮮卑族的吐谷渾,4世紀遷入青海南部和甘肅南部,7世紀躲避戰禍遷居中今寧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其慶祝豐收的狂歡節,許多節日與宗教相關。


48、佤族

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雲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維吾爾族

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麼湖一帶的牧民,受部落戰爭影響,遷徙西域(今新疆)。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起源於伊斯蘭教。


50、烏孜別克族

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逐漸進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51、錫伯族

源於古代鮮卑人,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18世紀中葉遷住新疆伊犁地區,繁衍至今。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西遷節是其重大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52、瑤族

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地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漢族的主要節日外,還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30多個,如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等。


53、彝族

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火把節是其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54、仡佬族

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百濮”,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55、裕固族

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遷徙至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幼兒剃髮儀式別具特色,直到3歲才第一次剃髮。


56、壯族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為春節。


朝聞歷史


現代的56個民族分別是古代哪些部落或民族演變過來的?大家知道,中國有56個民族,佔全國人口91.5%的漢族自然不必多說,從遠古的華夏族,到春秋時期的諸夏,再到秦漢融合楚吳越等諸侯國和其它一些族群形成了漢族,後來又經過兩千多年血與火的洗禮,以古華夏族血緣傳承為主幹,與其它民族碰撞與融合形成了現代漢族。而除了漢族之外,中國還有55個少數民族。當然這些少數民族相應也都有自己的一些歷史傳承,今天我們把這些民族稍微歸個類,以最簡單的方式大致講述一下中國這些少數民族跟歷史上哪些名氣很大的民族有過關聯。


古羌人

古羌人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了,在上古時代,商朝的主要對手裡就有羌人,而《山海經》甚至記載說羌人是炎帝的後裔。西周時攻入鎬京的犬戎也可能是羌人的一支。不過羌人名下最大名氣的時期應該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當時華北地區一片大亂,出現了十六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其中的後秦就是由羌人建立的。此外,在中國古籍裡,經常會把氐人和羌人合稱氐羌,所以很大概率氐人和羌人也是同源民族。所以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後涼和成漢3個政權也可以說是廣義上羌人建立的政權。

一群彝族姑娘

當然在現代中國還有一個民族叫羌族,但現在這個羌族嚴格地說只是古代羌人的一支,所以它的人數並不算多。但在現代中國,羌人的後裔可絕對不只是羌族這一支,而是多的多。古羌人除了相當數量漢化之外,還形成了其它一些現代民族,包括彝族、哈尼族、傈僳族、侗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和獨龍族在內的民族,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算是羌人或是氐羌的分支。其中彝族的先民曾在唐朝時期建立過南詔政權,也曾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定痕跡。

古百越

百越也是古代中國曾經存在過的一個重要族群,春秋戰國時代的越國其實就是百越的一個分支。而在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發大軍南征也是去征討當地的百越族群。中國早期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文郎國、滇國和夜郎國可能都跟百越族群有一定關係。

一群壯族民間藝術家

而在秦漢之後,雖然百越族群有相當一部分也融入了漢族,但另外一部分或是遷出了中國國境,或者在今天中國境內形成了一系列其它民族。目前在中國,壯族、布依族、傣族、黎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和京族等民族可以說或多或少也都跟歷史上的百越族群有關係。其中壯族是目前中國最大的少數民族,而關於壯族,最近幾年網上也有一些不實的說法。比如說壯族是新中國創造的民族,之前沒有這個民族。其實壯族作為單獨的一個族群,很早就出現了,只是他們在歷史上不叫壯族,而是叫“撞”、“僮”或者“仲”,民國時期有時會將其族名寫成“獞”,但發音基本都和“壯”一樣。而“壯族”這個漢字族名是1965年確定的,所以壯族只是改漢語族名而已,並不是新創造的民族。

苗瑤等民族

在南方地區,苗族、瑤族和畲族這三個民族在歷史上是比較接近的,有可能有共同的起源。而根據苗族的傳說,苗族這個民族是曾在黃河流域與黃帝爭鋒的蚩尤的後裔。蚩尤部落在黃河流域戰敗之後,逐漸向南遷徙,形成了南方地區的三苗部族,而現代的苗族可能與三苗部族存在一定的歷史傳承關係。

苗族小朋友

北方遊牧漁獵民族

這些民族主要是指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赫哲族、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等民族。當然這些民族之間的差異還是很明顯的,但基本上都是中國古代各個北方遊牧和漁獵民族的後代。

蒙古族和滿族都是中國歷史上的主要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分別建立過元朝和清朝。其中蒙古族可能是東胡的後代,後來在漢文史籍裡曾一度被稱為室韋。公元1206鐵木真統一蒙古草原各部後,蒙古族基本成型。而滿族的先人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古籍裡的肅慎。後來的靺鞨和女真和滿族也都有一定傳承關係。不過建立了金朝的女真在金朝末期多數因為蒙古的侵擾遷徙到了中原,後來主要融入了漢族,所以和滿族不完全是直接傳承。但滿族也是來源於女真族群也是沒有疑問的。

末代皇后婉容是達斡爾族

在這裡簡單說一下達斡爾族。根據現代一些研究證實,達斡爾族和歷史上的契丹人有密切的血緣傳承,所以基本可以肯定他們是契丹人的後裔。但要說明的是,達斡爾族只是契丹一個很小的分支的後裔,而不是整個契丹民族最後都演化成了達斡爾族。

色目淵源

而在現代的中國民族裡,有幾個民族和元朝時的色目人也有一定的淵源。這幾個民族包括回族、東鄉族、撒拉族和保安族。大家知道,元朝的建立源自蒙古帝國,而蒙古帝國包含大量中亞和西亞地區的領土,所以在蒙古帝國時期,中亞和西亞的一些民族相繼遷入今天的中國境內居住。後來元朝建立之後,這些人也慢慢在今天的中國境內生根發芽,形成了幾個不同的族群。

東鄉族女孩


而上面提到的那幾個民族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元朝時的色目人。但需要說明的是,這幾個民族雖然有色目人的淵源,但最終都是在中國境內形成的民族,在中國以外都基本沒有與他們同樣的民族。而且這幾個民族都是在重度中國化之後才形成的,無論是語言還是血統,這幾個民族都和周邊中國土生民族發生過大量融合,比如回族現在基本完全使用漢語,東鄉語和保安語都屬於蒙古語族。所以他們和色目人的關係,其實只是有歷史淵源,而他們本身都是在中國誕生而且是中國獨有的民族了。

金帳汗國

看到這個小標題可能有些朋友會覺得奇怪,金帳汗國還為中國貢獻了民族?是的,中國的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和塔塔爾族可以說都是發源於蒙古金帳汗國的民族。這三個民族都是金帳汗國的蒙古人與當地的突厥以及斯拉夫民族混血之後形成的。在金帳汗國滅亡之後,這些族群先後遷徙到中亞地區和我國的新疆,最終有一部分在我國境內成為了我國的少數民族。

哈薩克族老者

西北古族

能被歸入這個類別的民族差不多有三個,分別是維吾爾族、裕固族和柯爾克孜。其中維吾爾族也是我國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維吾爾族和裕固族最早都可以追溯到唐朝時的回紇人。後來回紇改名回鶻,又分裂成了甘州回鶻和沙州回鶻等部。回鶻的多數後裔後來與統治西域的察合臺汗國各族融合形成了今天的維吾爾族,而甘州回鶻的一支則形成了今天的裕固族。維吾爾族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畏兀兒”,而維吾爾這個漢語族名則是民國時期新疆省政府確定的,寓意“維護你我團結”。柯爾克孜族的歷史則可以追溯到漢朝時西域的古族黠戛斯,後來又曾被稱為紇裡迄斯。柯爾克孜和中亞的吉爾吉斯人可以說是一個民族名的兩種譯法。

維吾爾族小朋友

西藏地區民族

藏族和同樣分佈於西藏地區的門巴族與珞巴族語言和文化都比較接近。藏族在早期的漢文史籍裡曾被稱為發羌,而他們的語言和羌族系民族也卻有接近之處。但總體上藏族和古羌人還是兩個體系。藏族在歷史上曾建立了吐蕃政權,清朝前後漢語裡開始將其稱為藏族。

藏族孩童

百濮後裔

分佈於中國西南地區的佤族、布朗族和德昂族可以說都是一個叫做百濮的古族群的後裔。這個族群在商朝時就有記載,後來還曾與楚國打過仗,後來逐漸形成了現代的這幾個民族。

佤族女性


鮮卑後裔

中國的少數民族裡,有兩個民族可以說和鮮卑有淵源,即土族和錫伯族。但這兩個民族卻是和兩個本身就相差比較大的鮮卑族群有淵源,因此這兩個民族之間也並不太相似。首先有些觀點認為,現代的錫伯族是歷史上沒有遷入中原漢化的鮮卑人的後裔,“錫伯”兩字和“鮮卑”也可能是同一個詞。而主要分佈於青海的土族則是和鮮卑人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吐谷渾有一些淵源,是吐谷渾鮮卑人和當地其它一些民族融合之後形成的。但即使是這樣,錫伯族和土族嚴格地說其實都是有鮮卑一部的淵源,多數鮮卑人後來還是融入漢族和蒙古族了。

土族的民間文藝

幾個情況各有不同的民族

而下面幾個民族的情況相對來說特殊一些,所以我們歸總簡單說一下。首先是俄羅斯族和朝鮮族。在中國境內,這兩個民族都可以算是歸化人,因為他們都是在不同歷史時期,為了逃避在其本土發生的戰亂或者外族統治而進入中國的歸化人的後裔。而且中國的俄羅斯族其實和俄羅斯人是兩個概念,因為中國的俄羅斯族其實是指沙俄時代俄羅斯各個民族進入中國的歸化人和中國各民族混血形成的一個民族。他們中許多人的“俄羅斯”祖先其實也不是俄羅斯人,而是烏克蘭人、波蘭人或者日耳曼人等,現代則基本都有大量中國血統。因此俄羅斯族的“俄羅斯”和俄羅斯這個國家的“俄羅斯”其實不是一個概念。

土家族少女

主要生活在湖廣地區的土家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他們的語言和百越系民族有類似之處,但也有顯著不同。有學者認為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後裔。土家族的記載最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他們曾經與楚國發生戰爭。而這個民族的土司制度對中國歷史也產生過深遠影響。另外在新疆地區的塔吉克族也是個相對特殊的民族,他們是中國僅有的說伊朗語族語言的民族,在族源上和古代中亞的雅利安民族有一定關聯。另外大家熟悉的高山族主要生活在寶島臺灣,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番人”。目前在中國臺灣地區,高山族又細分成16族,在臺灣地區通常將其稱為“原住民”。

另外兩個西南的少數民族白族和基諾族則都有相當程度的漢族影響。白族可以說是氐羌、百濮和漢族三者混血的後裔,而且因為很早就和漢族有了深度接觸,所以漢化程度比較高。而基諾族則自認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期留在南疆的一些蜀軍將士後裔,因此雖然他們的語言不是漢語,卻自認與漢族有淵源。基本上這就是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概況了,最後說明一點,本文分類是個人意見,不代表相關民族的自我認知。


桃花石雜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其中漢族的人口最多,佔全國人口92%左右。其他民族佔8%,稱為少數民族。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都有各自的特點。

根據我們民族人口的排名,小編今天就來說說排名前4的民族、也是大家最熟知的民族是怎麼演變過來的。

漢族——又稱“華夏族”

根據秦朝以前史書記載,漢族的遠古選民,大致以西部的隴山(寧夏南部、陝西西部)、東至山東泰山的黃河中。漢族的祖先黃帝和炎帝為爭奪部落首領而爆發了《阪泉之戰》。

漢族之名——起源於劉邦稱帝之後

”呂振羽則說:“華族自前漢的武帝宣帝以後,便開始叫漢族。

所以“漢族”這個名詞產生於漢朝,到了漢朝,大漢統一天下,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因此“漢族”的由來是劉邦建立漢朝後,他改國號為“漢朝”,國人就稱“漢人”。而演變出了“漢族”。

滿族——也就是女真族,傳說女真人起源於白山黑水,意思就是黑龍江和長白山。肅慎是女真人的祖先,當然這個是女真人自己追稱的。到底肅慎是不是他們的祖先,誰知道呢?慈禧太后說過滿人的祖先不從黑龍江來,而是從通古斯而來(西伯利亞)。

回族——關於回族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來源於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喜歡經商,也喜歡旅遊,漢武帝時期開通絲綢之路後,很多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來到中國做起生意來。到了唐朝以後更明顯,那個時候政府鼓勵他們來中國貿易,於是越來越多的阿拉伯人來到中國,有的把自己的老婆也帶過來,有的娶了當地的女子,因此回族就慢慢形成了。

壯族——舊稱僮,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

壯族主要居住在嶺南(五嶺以南,指中國五嶺之南的地區)。嶺南在遠古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在秦代以前,壯族就屬於百越的駱越、西甌(廣西西部和中西部)。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主要分佈在廣西的柳江縣,來賓市,荔浦縣,都安縣等等。這些古人類所在的區域正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區域。也是目前壯族集聚的地方,專家推斷出壯族是這些古人類的後代。


小龍談歷史


愚見:

所謂民族,不是僅僅是簡單的一個單一族群。二是在同一地區,會有多個部落多種形式,只不過文化程度有高有低,實力有強有弱,低級文化會逐步趨向於高級文化,弱勢勢力會主動效仿強勢勢力,在這一過程中,這一區域不同的民族會逐步表現出文化習性的同一性,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群落,隨著歷史發展,週而復始,不斷反覆融合,這就形成了民族。

請斧正。


小鵬友學習


主要是建國後學蘇聯劃定的。這樣的結果就是漢人以後處於被歧視的地位。


做人要認真點


說到民族,那就繞不開雲南。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雲南的少數民族,多數起源於甘青高原之上的古氐羌部落。

氐羌部落是中華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體,具體起源何時學界仍存在爭議,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氐羌的歷史,絕不少於萬年。公元前21世紀至前11世紀,即上古殷商時期,早有文字記載,稱之為羌方。

氐羌跟今天的羌族不是同一個概念,氐羌是上古的部落,而當今的羌族則是氐羌融合其他當地土著以後,融合形成的少數民族。

氐羌最早在雪域高原上繁衍生息。後來他們向四方遷徙,與周圍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漸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向東遷首先進入文明社會,形成炎帝族和黃帝族。一支向西南遷移,後來形成了雲貴川的諸多民族。

古羌人沿著風水龍脈之南脈過他年他翁山,進入雲貴高原,後在橫斷山脈分支分流。一支稱為“百越”,就演化成今天的傣族、德昂族等。一隻稱為“百濮”,演化為今天的彝族、苗族、納西族、布朗族等。


中國茶文化知識官


我們常說“56個民族是一家”,但到底是哪56個民族,他們又分別是怎麼演變過來的,相信很多人都不太瞭解,今天我們就一起去一探究竟,去認識一下這個大家庭的全貌: 1、漢族 漢族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後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經歷人類的歷史長河從未中斷過、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目前為止人口最多的民族。
2、阿昌族 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大部分聚居在雲南境內,以農業為主。 3、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佈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等稱謂,有著悠久的歷史。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如“三月街”、“火把節”等。 4、保安族 歷史上曾被稱為“回回”、“保安回”等,保安族主要分佈於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全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 5、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主要聚居在貴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沒有文字,一直使用漢文,以農業為主。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 6、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由古代僚人演變而來,源於古“百越”,秦漢以前稱“濮越”或“濮夷”,素有“水稻民族“之稱,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 7、藏族 藏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秦漢之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兩岸,西藏是其主要聚居地,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曆正月初一的藏曆年。 8、朝鮮族 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最早遷入定居的一批,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主要分佈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其主要聚居地。 9、達斡爾族 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族。春節是其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也稱為“阿涅”。 10、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漢代被稱為“滇越”,主要聚居於雲南西部邊境內西雙版納一帶,潑水節是其最盛大的節日。 11、德昂族 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源於古代濮人,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有關。 12、東鄉族 主要聚居於甘肅省境內,歷史上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東鄉土人”等,泛指古代中亞一帶的穆斯林,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 13、侗族 主要分佈於貴州、湖南、廣西三省,主要從事農業,早最可追溯到“仡伶”、“峒蠻”、“峒苗”等。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吃新節等等。 14、獨龍族 千百年來與外界處於半隔絕的封閉狀態,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東獨龍河谷。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 15、俄羅斯族 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也有少量分佈。 16、鄂倫春族 主要分佈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及黑龍江省塔河、黑河市一帶。篝火節是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他們的祖先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 17、鄂溫克族 世代居民大興安嶺支脈的丘陵地山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主要分佈於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敖包節是其宗教節日,春節也是固定的傳統節日。 18、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節日眾多,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19、哈尼族 主要分佈在雲南西南,當地土著居民之一,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吃扎扎”等。 20、哈薩克族 哈薩克的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的“烏孫”,這一族稱最早見於15世紀中葉,是從金帳汗國分裂出來的操突語的一些遊牧部落,這一族稱一直沿用至今。主要分佈在新疆,少數分佈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 21、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信仰薩滿教。河燈節是其民間傳統節日,世代以捕魚為生。 22、回族 其先民主要是13世紀蒙古人3次西征後大批東遷的“回回人”,以及遠在唐宋時期僑居中國東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回回民族。主要聚居於寧夏回族自治區,民間節日為開齋節,又稱大開齋,解放後被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23、基諾族 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直到50年代初期仍處於原始社會末期,主要聚居於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景洪縣基諾鄉及其附近地區,傳統節日以過年為重,具體時間由各村寨自定,多在農曆臘月進行。 24、京族 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一部分人自越南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主要信仰道教,少數人信仰天主教。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唱哈節等。其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唱哈節”(歌節)。 25、景頗族 來源於與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關,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最大的節日是目瑙縱歌。 26、柯爾克孜族 世代以遊牧為主,清代稱之為“布魯特”,意即“高山上的居民”。主要聚居於新疆南部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類似漢族的春節。 27、拉祜族 源於古代氐羌系統,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南部的瀾滄、孟連、雙江、勐海、西盟等縣,傳統節日有拉祜年,即春節、火把節、月亮節和嘗新節等。 28、黎族 海南島最早的居民,從古代越族發展而來,“百越”的一隻,主要聚居於海南島通什鎮等級地,傳統節日有春節和“三月三”等。 29、傈僳族 主要居住於雲南滇西怒江地區,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節、收穫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杆節等。 30、珞巴族 主要分佈在西藏東南部,不少地方還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習慣。 31、滿族 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遼、宋、元、明則稱“女真”,主要分佈於中國的東三省,以遼寧省最多。 32、毛南族 是世代居於廣西西北部的土著民族,最大的節日是每年夏至後的分龍節。 33、門巴族 門巴族先民很早就聚居於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東南,13世紀作為西藏的一部分正式歸入中國版圖。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節日大多與宗教相關。 34、蒙古族 始源於古代望建河東岸一帶,最初只是蒙古諸部隊中的一個部落名稱。13世紀以成吉思汗為蒙古部統一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是歷史悠久而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世代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 35、苗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主要頒佈在貴州(50%)、湖南、雲南、廣西、海南等地。歷史悠久,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首飾製作工藝在國際上享有盛名,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36、仫佬族 主要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北部山區,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本族文字,多數人通漢語和壯語,使用漢文。 37、納西族 最早可追溯到“摩沙”、摩梭“等,新中國成立後統一名為納西族,一直與漢族來往密切。主要聚居於雲南麗江地區,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由神靈主宰。 38、怒族 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境內,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祭穀神、祭山林節。 39、普米族 自稱”普英米“,主要居住在雲南西北高原,與當地民族雜居。過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節日大都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 40、羌族 最早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羌人,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自稱“爾瑪”,意為本地人。居住的山區產有世界上稀有的熊貓、飛狐、金絲猴等。 41、撒拉族 元朝時,其先民從中亞撒瑪爾罕經新疆長途跋涉遷徙循化,後與周圍的民族長期相處,逐漸形成後來的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處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區,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等。 42、畲族 主要分佈於福建福安、浙江景寧、廣東、江西、安徽等省,多與漢族雜居,畲族很重視傳統節日,重視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為祭祖日,信奉鬼神。“三月三”是其傳統節日,也稱“烏飯節”。 43、水族 水族的遠祖是古代“百越”的一支,唐宋時與壯侗族各民族居住在一起,“水”族之稱,最早見於明代,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區域,水族的節日中最隆重的是端節和卯節,端節水語叫“藉端”,是水族最大的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44、塔吉克族 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代,塔吉克族先民就已經是祖國西陲帕米爾高原的主人,主要分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的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節日食品也大致相似,巴羅提節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視的節日。 45、塔塔爾族 史稱“韃靼”,主要分佈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寧、烏魯木齊等地。節慶、禮儀食俗與當地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似,傳統節日為“撒班節”,又稱“犁頭節。 46、土家族 主要聚居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長期與漢族雜居,很早就開始使用漢語、漢文,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端午節吃棕子,重陽節打粑粑,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小敬。 47、土族 普遍認為來源於遼東鮮卑族的吐谷渾,4世紀遷入青海南部和甘肅南部,7世紀躲避戰禍遷居中今寧夏。主要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尤其精於養羊,“七日會”是其慶祝豐收的狂歡節,許多節日與宗教相關。 48、佤族 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主要聚居地雲南。一年一度的“取新火節”上,佤族人都將舊火熄滅,然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鑽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預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 49、維吾爾族 公元三世紀遊牧於中國北方和西北貝加爾湖以南、額爾齊斯河和巴爾喀什麼湖一帶的牧民,受部落戰爭影響,遷徙西域(今新疆)。傳統節日有肉孜節、庫爾班節和諾魯孜節,前兩個起源於伊斯蘭教。 50、烏孜別克族 源於14世紀蒙古金帳汗國烏孜別克汗,15世紀金帳汗國解體後逐漸進入新疆定居。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聖紀節”、“肉孜節”、“古爾邦節”等。 51、錫伯族 源於古代鮮卑人,16世紀編入蒙古“八旗”,18世紀中葉遷住新疆伊犁地區,繁衍至今。民間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漢族相同,西遷節是其重大的民族節日,每逢農曆四月十八這一天,人們都將隆重開展各種紀念活動。 52、瑤族 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地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除了漢族的主要節日外,還有大大小小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30多個,如盤王節、仁王節、趕鳥節等。 53、彝族 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主要分佈於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間傳統節日很多,主要有十月年、火把節及區域性的節日和祭祀活動,火把節是其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54、仡佬族 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時期的“百濮”,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55、裕固族 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世紀中葉遷徙至甘肅河西走廊一帶。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裕固族的節日習俗反映著本民族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幼兒剃髮儀式別具特色,直到3歲才第一次剃髮。 56、壯族 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為春節。 閱讀量20萬舉報 朝聞歷史 歷史領域創作者 8577粉絲·4.9萬贊·432回答


開熱買


滿族先民為女真,蒙古族先民為室韋,維族先民為回鶻,藏族先民為吐蕃,彝族先民為烏蠻,白族先民為白蠻,壯族先民為西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