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投中資本楊斌:Adtech行業的套利模式不可持續,


「目前數字營銷已經到了一個存量博弈的時代,更加註重效果、更加註重技術的應用。」9月11日,澄志創投與投中資本聯合發起的營銷資本論壇上,投中資本管理合夥人楊斌提出,「在技術迭代上已經從傳統的營銷到整合營銷,到數據營銷再到以數據驅動為主的階段。」

2014年,投中資本在硅谷開始美國業務,2015-2017年主導了數字營銷領域比較大型的一批行業併購案。不久前,Marteker對楊斌進行了面對面採訪,探討了在資本視角中的Adtech和Martech業態趨勢,以及創業者不容忽視的幾個關鍵指標。

商業模式需要可持續性

2010年起,移動互聯網在中國發展起來,出現了不計其數的App,這些App最初的目標是獲取用戶。這一初始目標完成後,App試圖通過用戶獲取利潤——最初為了吸納用戶而採取的「免費」模式此時成了收費的阻礙,App們大多尋求流量變現,通過廣告獲利。廣告技術(Adtech)工具應運而生,因而也催生了一批廣告技術公司。

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之後,,Adtech行業上市公司的市盈率在2015年到2016間的六、七十倍下降到目前的二十倍水平;A股的沉寂,上市公司併購度活躍下降,以及商譽減值等負面因素,都阻礙了Adtech公司在資本層面的發展。

從中觀角度來看,Adtech行業有結構化的問題。國內的頭部流量集中在BATJ、頭條系這些行業巨頭手裡,廣告主也就不用再和DSP公司合作,造成了國內DSP公司的生存危機。這一點與國外同行受到Google、Facebook擠壓,可以說是「同病相憐」。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表現不好,資本方也就敬而遠之了。根據投中研究,美國Adtech領域的VC投資從2013年之後開始逐漸走低;兩年後的中國,Adtech的VC投資也開始下降。

投中資本楊斌:Adtech行業的套利模式不可持續,

美國營銷科技VC投資在2013年後逐漸走低

投中資本楊斌:Adtech行業的套利模式不可持續,

中國營銷科技VC投資自2015年後開始下降

Adtech公司的收入模式也存在問題,很多公司基本採用了套利的方式,Adtech公司賺取的是流量的差價。但是,廣告主並不清楚廣告費是如何分配的。在楊斌看來,這種商業模式並不是一個長期可持續的、大家都接受的模式。

「站在廣告主角度,最終還是要看效果。如果沒有效果,很多東西難以持續。但是怎麼做出效果來?關鍵在於技術能力。是不是有真正有效的機器學習算法?是不是能夠做出精準的用戶畫像?是不是更有針對性地投放來提升效率?如果服務媒體主,如何幫助媒體的流量賣到更好的價格;如果服務廣告主,如何最高效地獲取用戶,產生購買行為?」

楊斌看好美國The Trade Desk(簡稱TTD)的商業模式,該公司放棄「吃差價」,改為20%的透明定價,且定位為直接服務廣告主,提供更好的工具,幫助廣告主對廣告發布更加有把控力、更好地評估廣告投放。這樣的模式所遇到的市場背景是廣告主本身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且不滿於Google、Facebook等「圍牆花園」的封閉,因而受到廣告主的歡迎。目前,TTD的純收入高達6億多美元,上市至今累計上漲超過7倍。

衡量獨角獸公司的關鍵指標

Adtech之後,Martech概念逐漸興起。楊斌認為,所謂Martech,關注的是銷售漏斗中,從銷售線索到轉化、銷售乃至售後的過程,即獲取用戶之後,如何轉化成為有效銷售,以及再之後的用戶體驗過程。Martech偏重於現有客戶的維度。

楊斌同時提出,Adtech與Martech的邊界也逐漸變得模糊。一個典型例證是精準營銷,通過數據技術能夠更好地給潛在用戶畫像;當用戶畫像和一手數據的精準度越來越接近的時候,很多營銷手段是可以向銷售漏斗前端移動的。同時,很多Adtech公司開始關注銷售漏斗後端的部分,造成了Adtech與Martech的融合。

近一兩年來,越來越多的Martech公司開始嶄露頭角,其中不乏Adtech轉型後的。就具體賽道而言,楊斌看好人工智能這一賽道,主要有兩個分賽道:一是人工智能支持的數據技術通過不斷的學習,有效提升精準投放的水平;一是整體流程的自動化。

楊斌經常往返於中美兩國之間,他認為美國投資者眼中,Martech獨角獸需要滿足一些核心指標:首先是收入是否達到一定門檻。對於獨角獸公司來說,基本按照10倍估值計算,即需要1億美元的收入;其次是成長速度,美國公司通常在5到7年之間成長為獨角獸,但現在一些創業公司成長速度非常快,像Slack用了不到三年,收入就超過了一億美元。

其它的一些核心指標包括毛利率、客戶留存、研發、營銷和銷售等。譬如說,研發投入在成長期內至少要達到20%;營銷和銷售層面的費用,甚至可以達到收入的50%,保守的也在30%。

在創業初期,當公司不為人所知的時候,營銷和銷售會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但最終成單歸根結底還是要靠產品本身。美國Adtech公司AppLovin在創業之初,100個人的公司裡只有3個銷售,其創始人認為,只要產品做得好,客戶會主動上門。後來該公司的業務發展得確實不錯。因此,楊斌特別提醒創業者,對於創業公司來說,產品化能力非常重要。換句話說,創業者對於客戶的理解是否到位。「很多創業者會基於自身的優勢去做產品,不論是技術優勢或是背景優勢,但沒有從客戶角度考慮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產品。這是創業過程中容易出問題之所在。」

SaaS代表了現代社會的商業邏輯

在美國,很多Martech公司採用了SaaS模式。在楊斌看來,SaaS模式代表了現代社會的商業邏輯——「分享經濟」、「訂閱模式」越來越被人接受,人們不再要求「所有權」而只需要「使用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都是這一邏輯的具體體現。就Martech行業來說,很多客戶並不希望產品太「重」,更偏好於「輕」一些的產品,可以把核心的力量放在最重要的點上,其餘部分則採用訂閱模式來實現。

楊斌進一步預測,如果當所有產品和服務都變成SaaS模式的時候,SaaS的魅力可能就沒那麼大了,而且對於一家企業來說,會面臨大量的SaaS供應商。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將發生SaaS供應商之間的整合,彼此切入對方的地盤,一些大的SaaS供應商會吞併小規模的競爭對手。

至於那些堅持提供定製化服務的公司,他們的業務會向大型客戶集中。這些大型客戶本身體量足夠大,也樂意購買這種定製化的服務。中小型的企業會偏重於SaaS模式的產品。

儘管整合勢必發生,楊斌並不認為Martech行業會出現廣告集團那樣的龐然大物。「WPP等4A集團的形成,有它的歷史發展原因。但是在Martech行業裡,因為技術不斷在變革,每一次變革都會對行業格局產生新的影響,很難形成非常長期的壟斷格局。」

當然,這樣的整合對於國內市場來說,還很遙遠,因為Martech在國內發展速度還不夠快。Martech的發展依賴於基礎設施,這一點國外領先了很多年:國外公司市場部們的定位清晰,多年積累了大量數據;而國內公司缺乏這樣的基礎,很多企業甚至保持著粗放式的營銷策略,連數據庫都沒有。好在隨著新一代管理人出現,國內企業開始有這方面的意識,並且在逐漸加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