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最近兩年,和大部分影視行業的人聊天的時候,他們口中總會明裡暗裡的透露“日子難過”這個訊息。為什麼2018年一場稅收改革會讓整個影視行業陷入消沉至今?那是因為在突發風波後,才讓大家有機會發現,曾經慣用的方法和模式已經不那麼管用了。

堆砌明星大片失靈、鉅額投資回款艱難、古裝題材持續受限……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雖沒有明確的統計數據,但有理由相信2018年度,整個影視行業在這些“變故”中損失掉的投資遠遠要比補稅來得多,其中不乏一票被奉為神明的大公司的身影。可以說,真正讓行業冷靜的不僅是政策,還有投資人和製作人的迷茫。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但根據2019年電影市場種種表現分析,某種市場規律卻慢慢的顯現。曾經我們猜測的市場變化和拘謹的嘗試,在一年的沉澱中均得到了證實。在分析2019年上映的高票房影片題材、內容、製作、檔期等各方面因素後,意外的發現他們都具備以下特徵:

一、宣發把握電影票房的命門

宣發分為宣傳和發行兩個環節。發行,主要看排片和檔期;宣傳,主要看口碑和轉化

如果把電影比作一個嬰兒,製作品質相當於身體素質,宣發則相當於接生大夫。身體不好,頂多生出來不能健康長壽,但接生大夫不專業,嬰兒可能連命都保不住!

之所以要把宣發提到第一條來說,是因為宣發環節一直是製片公司最容易忽略的環節。如果不服這個說法,請問不把宣發費用做到預算中,融到資後不留宣發費一直是很多製作公司的通病吧?這種做法敢說你有多重視宣發?

但是你知道每年票房10億+的電影宣發是怎麼做的嗎?

2019年票房超過10億的影片共有15部,4部來自暑期檔,3部來自春節檔,3部來自國慶檔,大檔期影片佔比超過66%。所以,擠入春節、暑期、國慶等大檔期並獲得可觀的排片是可能獲得高票房的先決條件。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其次,預留充分的宣傳期。新麗傳媒總裁李寧曾在中影▪影視高級總裁班的課堂上表達,當電影的宣發預算充足時,最好能提前幾個月確定檔期,留出充分的宣傳時間,並且應該在項目開機前就做好宣傳規劃。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宣傳效果。上文提到的這些過10億的影片,有的甚至提前半年就開始預熱宣傳。若你的影片由於各種原因,只能按照常規進行為期一個月的宣傳,在觸達觀眾方面就已經失去了競爭力。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冬至來臨

與此同時,製作方就應該理解,想要獲得超過10億票房成績,即使不在熱門檔期,線上物料、營銷、票補,線下路演、點映、發佈會等環節下來,5000萬以上的宣發預算也是必不可少的。宣發佔總製作費用20%的年代一去不復返。有傳言稱,2020年春節檔影片整體宣發費用將超過15億!可見付出和回報都是成正比的,每年200億的春節檔蛋糕,自然少不了宣發公司共同分一杯羹。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二、善於拉動群體情緒認同

如果你不承認2017年《戰狼2》能獲得56億票房和它在八一建軍節左右上映有關,也不承認2018年《前任攻略3:再見前任》能獲得30億票房是因為宣傳中進行了很多懷念前任的操作,那2019年史上最強國慶檔,三部主旋律電影能創造超60億的票房紀錄,總該讓你意識到,能帶動起群體情緒認同對一個商業片的重要影響了吧?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群體情緒認同,指群體成員基於認識、評價和利益的一致性而建立起來的情緒上的特殊關係。耶魯大學的心理學教授Sigal G. Barsade將群體中的情緒感染成為漣漪效應。社會群體在某個時間節點或特殊的環境下總會有一些需要宣洩情感的出口,走進電影院就是他們通常會選擇的方式。

情緒感染可以由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個體的情緒類型及其強度;二是該情緒傳播力度水平。

今年上映的兩部影片:《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和《何以為家》,看似毫無爆款的賣相,但最終都獲得了意外的票房成績。

兩部影片一部是講催淚感人的愛情故事,一部是說因父母不負責任的瘋狂生子而掙扎生存在貧民窟的悲慘少年,從故事的層面看也沒有太多共性。但這兩部影片在情感方面卻具備同樣的共性:催淚感人,引人思索,達到了能觸動個體情緒成為類型,並且足夠強度的標準。所以後期硬是靠著強大的口碑效應爭取更多的排片,讓觀眾陸續走進電影院裡為電影買單。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這個道理告訴我們,在策劃一個電影項目時,最好選擇一個足以給個體觀眾造成足夠的情感衝擊力的故事,然後要在對的時間讓一部分人提前觀影,並讓他們把這種情緒感受分享給身邊的人,從而帶動親朋好友進入影院,最終達到理想的票房成績。

三、成人也喜歡的閤家歡動畫優勢初現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曾在11月金雞百花電影節的“電影▪產業▪人才”主題論壇中提到,國內很多動畫公司辛苦幾年,就為了做出一部能在六一兒童節一天合適放映的影片,是極大的產能浪費。中國的動畫應儘快向成人風格轉化。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但在中國電影市場上,觀眾普遍有一個刻板印象—動畫是拍給小孩看的。這就導致先前很多動畫公司陷入了一種矛盾的心態:想做成人動畫,就很難保證票房;想要高票房,就只能拍適合兒童看的低幼動畫片。

但是,今年《白蛇:緣起》斬獲4.51億票房,《哪吒之魔童降世》獲得49.74億票房,這兩部電影的票房表現加上前兩年的個別作品的鋪墊,給國內動畫公司釋放了一個振奮人心的信號:成人動畫市場已經養成!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其實動畫在中國並不是無人問津,只不過大多都是美國動畫,如今年上映的《愛寵大機密2》,在宣發不猛烈的狀態下還能收穫1.54億票房。近幾年也有一些動畫公司渴望打破這種窘境,做出對標迪士尼的閤家歡電影,但因沒有把握其中創作規律而導致了實驗失敗。

目前中國叫好又叫座的閤家歡動畫電影通常具備以下幾個特徵:

1、均是廣為熟知的經典神話IP

除前文提到的今年熱映的兩部國產影片外,盤點中國近10年獲得高票房的國產動畫電影,不難發現他們的內容均取材知名經典神話IP。如取自西遊記的《大聖歸來》,取自莊子逍遙遊的《大魚海棠》等。在前期成年人不關注國產動畫時,經典IP容易引發他們的童年回憶,激發觀影情懷。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2、動畫情節具有時代性

傳統經典必然會存在故事老套的弊病,若還按照原有的故事照搬照抄則會失去新意。所以在進行經典IP的動畫改編時一定要注意故事內容需與時俱進。如《哪吒》原本的故事情節是哪吒與李靖關係不慕,在失手殺死敖丙後因必須遵守古代的孝道才自刎謝罪,死之前誓與李靖一刀兩斷。但在新版的電影裡,李靖只是一位嚴父,他和哪吒的關係很像現代家庭中的父子關係。最終哪吒犧牲自己是為了拯救蒼生,與愚孝無關。這樣的改編照比原版更讓現代觀眾有代入感,進而引發共鳴。

過完2019年,高票房電影的共性已經很明顯了


3、故事內核具有普適性

閤家歡動畫最大的特點就是具備全人類都認可的價值觀,如信任、勇敢、愛與責任,這些內核是跨文化、跨種族的人都有的共識,所以才能在全球獲得好評。若想製作適合全年齡段的觀眾都可以看的動畫,除情節簡單、人物真誠之外,歌頌的主題也要同樣便於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