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70年前南充的那些老巷陌 你知道多少?

70年前南充的那些老巷陌 你知道多少?

1949年南充縣城市圖(圖片由楊國均提供)

70年前南充的那些老巷陌 你知道多少?

1959年五星花園(圖片由楊國均提供)

70年前南充的那些老巷陌 你知道多少?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鳥瞰嘉陵江邊上河街(圖片由楊國均提供)

今(10)日,是南充城解放70週年紀念日。70年前的彈丸小城, 轉眼已成為現代化都市。如今,南充車水馬龍,江城相擁,美景如畫。《南充“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到2020年,南充中心城區面積將達150平方公里。特別是近兩三年來,南充城主要大街實現標美化,重要商圈實現景觀化, 城市公園實現生態化,每一處變化都牽動人心,每一處變化都見證情懷。在這個特殊時刻, 讓我們回首記憶深處的巷陌,一起感受南充鉅變的欣喜。

一張地圖

隱藏巷陌深處老街名

楊國均今年73歲,從市規劃部門檔案室退休多年, 但他每天堅持在家辦公, 義務整理南充解放初期的文史資料。用他的話說,“熱愛這座城市甚於熱愛自己,如今雖然退休,但是停不住、歇不了,一紮入史料堆就忘記了一切。”

“我的史料來源有幾部分,一是過去查閱和積累過的檔案資料, 二是從各種渠道收集的著述與書籍, 還有就是平常去舊書攤閒逛淘來的史料。”楊大爺亮出一張老地圖複製件, 興致勃勃地說,“南充城在1949年12月10日迎來解放, 這幅地圖把這座城市解放時的情形描述得非常準確。”

“當時的南充縣城從平城街北端開始,成狹長帶狀向南延伸,一直到大南街南端。”楊大爺說,當時南充城南北長2.4公里, 東面以河堤岸為界,西面呈彎曲弧線,接近現在的人民北路、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一線。 東西寬度約0.55公里至1.1公里。

“解放時的南充城並沒有五星花園,整座城東倚嘉陵江,北西南三面都是城牆,形成一個封閉的城池。”楊大爺說, 那時候, 東面河堤上有幾個渡口,每個渡口對應東西向的一條主街,主街與渡口之間都有城門門洞相通。當時的城市街道主要為南北向或東西向,直至1952年,川北行署規劃南充城佈局的時候, 模範街西端的城牆外才規劃了五星花園。

“南充人現在號稱的大西門、大南門、大東門,雖然現在不一定能找到確切位置, 但是它在解放初期的南充城裡確實存在。以這幾個大城門為依託,又有一批小城門,一共增加到13座。分別為:大東門、大南門、大西門、大北門、小東門、小南門、小北門、小西門、文明門(土門寺)、福星門(三公廟)、平城門(平城街)、迎聖門(迎聖街)、新南門(小南門外)。”楊大爺說,當時南充城雖為彈丸之地,但是對外交通發達。因為當時城內城團起義, 各大城門大開,南充城得以和平解放。

一段記憶

城市地標是百年大樹

現在的南充城,不僅主街多,而且城市組團分佈明顯。城市格局呈現一城三片,每片內又按不同的城市功能形成眾多的商圈和居住區。這些商圈與居住區,又與四通八達的城市街道連接,城市佈局更緊湊。

如今, 南充城市有無數的地標性建築支撐市民的記憶、突顯城市的方位。比如絲綢女神鵰塑像、江心溼地公園、王府井購物中心、北湖公園等。在解放初期,南充城的城市地標不是建築, 而是一棵棵傳承數百年的樹。比如,府街和勝利路口的黃葛樹,大南街的大棗樹、文明街的大榕樹等等。

對於南充城的發展, 從新聞單位退休的攝影記者羅天文回憶說, 南充城牆漸漸消失後,城市開始向西向北發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南充火車站出現,以鐵命名的鐵昌路、 鐵榮路、 鐵欣路才帶動西北片區發展。而西南片區,也因西門市場等商貿集市的勃興而加速了城市的擴張。

楊國均介紹,解放初期,模範街後來居全城中心, 石板路面, 四層高樓的福川銀行,較為時髦的美豐銀行、和成銀行皆建於此。當時房屋密度大,高低不齊,普遍為穿鬥木架結構。大北街、正府街、正南街、小東街、大東街等主要街道的房屋較為整齊,其餘僻街小巷的房屋,陳舊低矮。沿城牆帶的三公廟、上渡口、大南門、大西門等處茅屋棚戶較多,破爛不堪。城內不僅道路大坑小凼,坎坷不平,步履艱難,而且無排水系統,遇大雨遍街汙水橫流。 全城環境衛生條件極差。至南充解放時,只有公廁四所,而私廁和糞缸卻達389個, 分佈於小街小巷、河壩等處。 城中的汙水不能流入嘉陵江的則流入城壕,形成“臭水溝”。全城園林綠地少,僅一個果山公園,唯一的市政設施,是在主要街道安裝有20盞40瓦白熾燈泡的路燈, 其他街道只有少量桐油路燈以及攤販的燈籠,若明若暗。當時,僅國泰電影院自己發電放映。

一部歷史

千年古城煥發生機

明朝以前,南充縣城在清泉壩五里店。城市格局、道路骨架無史可考。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始,縣城遷到蓮池壩上(今模範街以南人民南路以東的舊城區)。依託寺廟、官署修建街道略成正方形,但街道可考的不過10條,城市規模小。此10條道能確認為明代所建的只有略呈正方形骨架的府街、大東街、大西街、丁字街。明末清初由於戰亂,南充縣城焚燬無遺,清康煕以後在舊城廢墟上又陸續建成街道。

順慶區地誌辦主編卿遠明介紹, 清代所建街道,約20餘條,今濱江南、北路所含各街以及小東街、什字街、紫竹街均為清代所建。民國16年(公元1927年),南充縣市政公所成立,南充開始有市政管理機構。1931年駐防南充的軍長楊森勒令住戶出錢把南充一些主要街道改建成三合土路面, 把另一些主要街道改鋪成石板路面, 共改修街道路面十餘條。

南充城建成2200多年,城址幾經演變,經過明、清、民國長達630多年的建設,至解放時,已成為川北影響力較大的商埠重鎮。(記者 張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