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道路畅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平山县大力发展“交通+旅游+扶贫” 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道路畅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平山县大力发展“交通+旅游+扶贫” 模式

开车行进在滹沱河景观大道上,远处的峰峦如画里的屏障。冬日的阳光下,路旁新栽植的树木整齐挺立,九月菊绽放笑脸,沿线村庄如珍珠般被崭新公路串连成链。

两河乡东洞村,滹沱河景观大道从村南横贯而过。站在崭新的公路边,游走在环境优雅的小游园,村民李云飞满满赞叹之情:“瞧这宽阔平整的旅游路!俺村也搭上旅游快车、吃上旅游饭了!”据他介绍,滹沱河景观大道修通前,村庄交通闭塞,村民思想保守,致富路子受局限。路修通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村里游玩、休闲,村民琢磨起发展农家乐、经营土特产品的致富门路。

平山县是生态旅游资源大县,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县,并入选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平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西柏坡红色旅游为核心,做靓滹沱河景观带和太行山风景带。该县将“交通+旅游+扶贫”多向融合,围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四好”目标,因地制宜规划了一批特色路、产业路、扶贫路、旅游路,持续增强路网对旅游产业、脱贫攻坚等工作的服务能力。

十三五以来,平山县“四好农村路”建设共投资19.05亿元,修建农村公路1302公里。目前该县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2530公里公里,其中县道292公里,乡道793公里,村道1445公里。为革命圣地西柏坡、中山国景区、中央统战部旧址等景点修建多条直达公路。全县通车总里程达3007公里,农村公路的建、管、养、运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县城周边20公里范围内公交化运行率100%。

按照“一核两带三网四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平山县高起点、大手笔推进交通项目,加快旅游景区与景区间的有机串联,推动全景区建设。今年该县农村公路建设投入资约11.1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8.99亿元,对部分县道、乡道、村道的路面和路域环境进行的改善,建设了滹沱河生态走廊项目。该走廊平山段起于平山灵寿界,向西经三汲、两河、岗南,在泓润庄园西与省道平涉公路相接,长28.6公里,将中山国、李家庄、西柏坡、泓润生态园等景区景点有机串联,并使3个乡镇15个村庄受益。

一条条产业路、脱贫路、景观路相继通车,实现由一条条公路延伸至山林和水边,由“交通线”向“风景线”的华丽转变。道路畅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平山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

“县里先后进行了022县道改造提升、胡村至北七汲乡道的提升改造工程,以及滹沱河生态走廊工程,这些道路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到达中山古城遗址的便利性。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游客数量成几倍的增加。”中山国景区管理处负责人王振海说。

于2016年4月开工建设的李家庄中央统战部旧址公路,起于西柏坡高速岗南出口,向西接省道平涉线,过石盆峪村,终于李家庄村,全长2.6公里,路面宽8米。

“现在俺村每年的接待数量达到80万人次,带动周边7个村庄、1800名村民就业。村人均收入由2015年的5255元到今年的2万元整,收入翻了三番之多。”李家庄村支部书记刘立宁说。

64岁的岗南镇东岗南村的贫困户史兰涛,一家三口受益于“交通+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如今,他跟老伴儿在红崖古镇经营餐饮生意。史兰涛说:“旅游路通了,来旅游的多了,县里有政策,俺就来景区做点生意,日子越过越甜美!”

依托“两环、三横、六纵”大交通路网和红色圣地、绿水青山两大优势资源,平山县已经发展国家4A级以上景区11家、旅游专业村50个,培育农家乐613家,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的新路子。



来源│河北农民报

报道│李巨涛

编审│邢建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道路畅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平山县大力发展“交通+旅游+扶贫” 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道路畅了,产业旺了,百姓富了——平山县大力发展“交通+旅游+扶贫” 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