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這是一場相隔250公里的“蜜戀” 走進武義看“山海協作”

2019-04-03 21:35 |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褚晶君

武義有山,

海寧瀕海,

兩地有個共同的夢——山海夢。

山,是江河之源;海,是奔流所向。

山海之間,都是浙江發展的熱土。

2003年,一項以“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互利雙贏”為原則,事關全省發展大局的“山海協作工程”,在浙江的綠水青山之間鋪開。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通過產業轉移、人員流動、資金扶持等多種形式,協同破解全省區域發展的協調性問題。

2018年5月,全省山海協作工程推進會進一步提出,要打造山海協作工程升級版,實現更高質量的區域協調發展。

面向新時代,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如何賦予山海協作新的內涵,以新理念、新動能、新格局打造山海協作升級版?

海寧與武義,書寫著山海協作新篇章——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大園塘茶葉基地。(武義供圖)。

山海會首,真情實意話發展

展開浙江的版圖,將圖中臨安清涼峰鎮與蒼南大漁鎮相連,一條地理層面的“清大線”,將區域發展的“山海”分割。武義縣就位於浙江發展相對落後地區的核心區塊。

武義和海寧相距約250公里。早在2017年6月,根據省山海協作工作部署,兩地主動進行深度對接。同年6月20日,雙方簽訂共建武義-海寧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的戰略協議,“蜜戀”拉開序幕。

去年5月4日,武義-海寧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管委會正式成立。同時,海寧市委、市政府選派兩名幹部掛職武義,分別擔任縣政府副縣長、產業園管委會主任和縣府辦副主任、管委會副主任。

山是沉穩,海是激盪。人的交流,必然帶來思想觀念的交融、社會治理方法的交匯、產業發展路徑的碰撞,迸發出奇特的“化學反應”。

武義地處浙江中部,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農業縣,良好的生態環境、充沛的水利資源,形成武義縣發展有機農業的獨特優勢。2001年,武義贏得“中國有機茶之鄉”美譽。10萬多畝的茶葉種植面積,6萬多人從事茶葉種植、生產、銷售。但對茶產業仍停留在基礎加工、銷售,茶企分散,品牌公信力不高。

“在武義縣王宅鎮,零散分佈著上千個茶葉製作小作坊。”我市政協副主席同時也是武義縣副縣長、武義-海寧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管委會主任魏國強,把其比作農業上的“低小散”,當務之急是把資源進行整合,通過集聚茶企,標準化生產、運營,加上農旅效益,打造茶文化的主題產業園和武義茶品牌。

為支持茶葉產業園發展,武義縣委、縣政府也迅速出臺相關政策,整合全縣力量,加快園區建設。依循市場化運作模式,兩地政府各出資1億元組建浙江泉潮旅遊開發有限公司。“我們歡迎社會資本入股,共建茶葉產業園,實現小資本撬動大市場。”魏國強說道。

不過,在推進茶葉產業園建設過程中,並非“一帆風順”。部分茶農“守山”思維根深蒂固,不願意打破安逸的現狀。

為了打消茶農的顧慮,魏國強主動登門拜訪,並在郭浦朱村為村民上了一堂生動的“山海協作”普及課。“咱們的土地用於產業園建設,是‘入股’,就像是把土地租給政府,大家放心,賺錢了都有份拿!”

聽了魏國強的話,當地村民明白了農戶、村集體將土地流轉、徵用資金入股參與園區建設,可進行資金保底和利潤分紅的收益分配機制。吃下這顆“定心丸”,大家紛紛點頭:“看起來,這個茶葉產業園前景確實很不錯”。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更香茶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武義供圖)

全域謀劃,發掘資源闢新徑

行棋當善弈,落子謀全局。

2017年,武義-海寧山海協作生態旅遊文化產業園戰略協議簽訂,並將核心區域落子在該縣中部的王宅鎮。

掛職幹部葉峰曾說:“初到武義,人生地不熟,產業園工作就像一張白紙,等待我們去描繪。”

該產業園核心區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同時輻射白姆、俞源、大田等鄉鎮,涉及總面積約20平方公里。

下好這盤棋,需要大規劃、大布局。為此,管委會提出六“三”發展理念,明確了三大“願景”、三大“目標”、三大“路徑”、三大“產業”、三大“空間”、三大“精神。其中,“三大”產業就是茶文化養生產業、中醫康養產業和運動休閒產業,旨在打好生態牌,建好大花園,推進山區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繪好發展藍圖。

為了做好全局謀劃,魏國強在實地調查中磨破了兩雙皮鞋。武義多丘陵,很多村子建在半山腰,剛來的三個月時間裡,他幾乎踏遍了這3平方公里。

有一次,魏國強上山去考察,山上的村民已下山脫貧,村落無人居住,雜草長得半人高。同行的當地工作人員十分不解:“這地方几乎沒人來,魏主任您來幹嘛呀?”魏國強仔細察看著地形說,只有“踏得深”,才能“看得清”,走遍核心區的每一寸土地,做到心中有數,謀劃才有有根有據。

在這樣的韌勁下,管委會對王宅、白姆等鄉鎮的旅遊資源、產業特色、人文積澱等進行了深入調研,還走訪了武義駱駝九龍、壽仙谷等企業經營者,與十里荷花、隨園等農旅創業者、縣茶業協會等進行了座談交流,全面熟悉相關產業發展、地域文化特色

經過幾番實地調研,魏國強、葉峰等掛職幹部的眼界打開了,心中的思路更清晰了。“從前看山是山,後來看山不是山,山裡的資源有無限的潛能,產業園的建設與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堅戰、‘大灣區大花園大通道大都市區’建設無縫對接起來,前景也無限。”魏國強說。

下棋的思路有了,接下去就是大調整、大提升。目前,產業園“一芯五瓣”發展格局基本確立——立足於武義中部養生莊園空間定位,規劃了核心區特色小鎮以及體育旅養、生態旅養、旅遊旅養、文化旅養、國藥旅養五大區域。3平方公里核心區打造特色小鎮,20平方公里引進若干個自帶流量、投資5億元以上的重點項目,園區及周邊打造眾多有特色、有亮點的旅遊文化項目,實現武義農業、旅遊、文化產業融合發展,帶動百姓增收致富。

这是一场相隔250公里的“蜜恋” 走进武义看“山海协作”

九龍山茶業基地。(武義供圖)

合作共贏,海武攜手新篇章

作為曾經的全省8個貧困縣和25個欠發達地區之一,上世紀90年代,武義有8萬多人生活在高山、深山,雖5萬多人已下山脫貧,但2017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6261元,仍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如今,“山呼海應”不再是簡單的輸出勞動力、產業轉移和扶貧幫困,而是“山”這頭以綠色發展為本,主動奔向“海”的懷抱,尋智、尋產業、尋人才。如果說此前海寧是為武義“輸血”,那麼現在則是從“輸血”增力到“造血”強本,山海協作提檔升級,搶抓新一輪發展機遇。

浙江武義駱駝九龍磚茶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斌凱近日來很忙,經管委會介紹的客戶一批接一批來工廠考察交流。“山海協作為兩地企業交流搭建了橋樑,通過這座橋樑我們互通有無,產業實現有機融合,對雙方發展都大有裨益。”

為切實提升山區生態產業發展能力,增強山區“造血”功能,管委會按照邊規劃邊招商邊建設的工作思路,多渠道開展招商工作。中鐵集團、開元集團等一大批有實力的投融資主體來訪產業園。

去年7月,產業園舉行首批項目集中開工儀式,花田小鎮就是其中之一,該項目由海寧與武義攜手打造,一批“飛地”產業園正在推進中。花田小鎮由我市浙江鴻翔控股集團投資建設,總投資15.2億元,旨在構築“景區+溫泉+酒店+營地+……”的旅遊結構,導入溫泉酒店、婚慶莊園、療養基地、汽車營地等度假業態,打造複合型度假系統,形成武義花卉旅遊第一園。

與此同時,王宅鎮14個經濟薄弱村用縣脫貧資金入股了花田小鎮項目,每個村每年可增收5萬元以上,有望摘掉“經濟薄弱村”的帽子。“飛地經濟”打開了山海協作的新境界。

山與海攜手同行,不僅為“山”這一邊發展提供了新引擎,也為“海”那邊拓展了發展新空間,兩地勠力同心,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山海協作的新篇章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