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互联网行业中的那些年近不惑的普通人还在跳槽吗?都跳到哪里了?

暴飞550


我认识一个之前在互联网公司做行政的大姐姐,1980年出生,她在某二线省会城市工作了接近十年吧,去年回老家了,投了几十家同行业公司的简历,HR们都是委婉地表达一个意思:

原则上,不招35岁以上的纯基层员工。

在国内的私企,什么是所谓的纯基层员工,你可以这样理解:你是这个公司组织架构中最底下那一层,不管你收入多少。

比如xx专员,xx助理这样的头衔,都算纯基层员工。

然后她老公那边,在国企工作多年,可能因为不太会打交道吧,头衔是什么项目经理,但其实,工作内容是天天跑现场。非常辛苦,还有点危险,因为工作内容有一项是需要爬高,就是几十米高的那种塔。这种活儿啊,你让二十几岁的年轻小伙去做,人家体力好、身手敏捷、人也机灵,但是你让四十多岁的、五十多岁的人也还整天爬上爬下的么?不现实。一天爬一个塔,我觉得我要是她我天天都睡不着觉。

今年她老公也从国企辞职出来了,不想每个月只为了四千块钱,冒着生命危险了。

但是四十多岁了更不好找工作,何况,之前十几年其实都在爬上爬下的,别的事情也不大会做。

想来想去还是去开专车了。

题主你问年近不惑的人还在跳槽么,还在找工作么。

我想说,如果是那种在职场上很厉害很厉害的,那么就算是不惑之年,也照样有很好的工作机会,而且不用他去找,机会自己就靠上来了。我们公司之前做一个上亿的项目,保险起见请了一个专家顾问团,都是大学里相关专业的教授,请了七位,每位的顾问费是30万/年。这些德高望重的专家教授,每个月就来两次公司,来了主要就是开会,平时都是邮件沟通,我们老板安排七个员工,一个人对接一位老师,毕恭毕敬地请教人家;除了顾问费,逢年过节那是必须好好招待的。

如果是这样的人,不论是多少岁,一样到哪儿都赚钱,几十万都是外快而已。。。

但如果没有这么厉害呢,可能很多人就会渐渐失去比较好的工作机会,去做一些自己不那么满意的临时工作,要么就自己做个生意什么的吧。

大多数人都是后者。

我真正想说的是,人生其实挺长的。我们二十几岁三十出头的时候,可能不觉得自己会迎来找不到工作的那一天,因为人年轻的时候,不论怎样都会受到各方面的优待——职场也好,婚恋也好,因为年轻,年轻就代表竞争力;

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当你突然发觉,自己好像找不到什么像样的工作的时候,你也同时发觉,之前因为年轻所带来的那些竞争力的附加值,已经不再好用了。

所以,凡事提前打算,就算是事事顺利,一帆风顺,也要多往后面看几步,多算几步,记得给自己培养一个不那么受年龄限制的核心能力,让自己在40岁之后,也仍然有底气选择,或者拒绝。不要等年纪大了一无所有,才去尴尬,去后悔。。。


吉姆妮成长日记


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开始了,而且已经席卷了主流互联网企业,一线停止招聘,二三线开始裁员。

如今还在招人的互联网公司,就是几家现金流非常好的公司,比如头条,自如,蚂蚁金服。

但是也有人遗憾的离开了:

去年冬天,我带着运营团队的几个小朋友筹备年初的千人线下活动,在寒冷的北京冬天从东头跑到西头,终于定下了几个备选场地。然后一周过去,总监突然没了声音。再然后,我被通知项目解散了。 今年,相同的天气,相同的诡异气氛,相同的想要最后一搏的姿态。然而,突然被告知了结局。就好像攒满了力气,却打在棉花上

我很能体会这种无力感。

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自己明明没做错什么,却改变不了命运。

也有留下的人忐忑不安:

「今晚知道了全公司第二波裁员的消息。我们部门人员本就精简,还要缩减60%的成本。一想到坐在身边的同事,可能下个星期就突然再也见不到了,心里总觉得难过。他们都很优秀,也都有大公司背景,和拿得出手的经历,但也要面临被优化的命运。 工作快5年,每年冬天都会有公司裁员,但从来都觉得与我无关,可这一次离我却这么近。也是第一次感受到,职场生活的现实与冷酷。」

雷军说过一句话:

人是不能推着石头往山上走的,这样会很累,而且会被山上随时滚落的石头给打下去。要做的是,先爬到山顶,随便踢块石头下去。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一句经典: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

很多人只记得「猪都能飞」,却忘记了前半句中,推着石头上山的无力感,以及被滚落的石头(时代)砸中裹挟着滚下舞台的痛苦。

作为“失业过”、“裸辞过”、“试用期被辞退过”的我,我能够理解那种心里堵得慌的感受,会让人质疑自己,会冒出很多错误的想法。

冷静一下,喝杯茶,告诉自己:

这不是我的错,我不怕。

2、冬天,比想象中短

08年的中秋节,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很快外企圈子很快就乱作一团,在诸多负面中这算是最为沉重的打击。

当时还是开心网盛行的时候,很多外企人在开心网里转这样一段日志:

金融危机十项注意

1: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会有朋友帮你;  

5: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别买车;  

8: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9:别离婚,别生孩子;

10: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如今看来,这些似乎都还管用(吐槽一句,不管是不是寒冬,都应该存钱,帮助朋友、给父母帮助吧……)

但我想说,寒冬季节里最重要的一项注意是:

不要怕,春天在不远处。

无论是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到08年金融海啸,中国市场恢复的速度都远比你想象得快。

当时,我每周参加公司管理层例会,做会议纪要,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07年底大家谈的全是寒冬、裁员、缩减开支。

但从08年6月开始,管理层就发现,公司业绩已然有了起色,再过俩月,公司发现,之前人裁多了,单子来了没人干活,开始重新招人了。

3、职业规划,按部就班

寒冬来临,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反应过度。

对于普通职场人来说,上文里提到的别生孩子、别跳槽、别买车,就是反应过度的一种。

节流固然重要,但随着我们的人生发展,风险是一直在增加的,你要细想,会发现,对于职业规划来说,从来不会有特别天时地利人和的机会。

  • 你贷款买房了,难道就不适合跳槽了?
  • 你刚刚跳槽,难道就不适合生孩子了?
  • 你买了车,就会被金融危机压垮?

回头看,你会发现这几点都是错的:

08年,北京买车不用摇号,上海买车牌照价格不到现在的一半。

再比如生孩子,随着现在子女养育的成本越来越高,我们可以自豪的瞎扯,生孩子最好的时间可以说是十年前,然后是现在。

至于跳槽,也是要看自身情况的,如果你在一家公司做了刚满一年,那本来就不应再这个时候考虑跳槽,你可能很多工作内容还没有摸清,很多项目没有做过呢。

如果你已经在一家公司锻炼了5-6年,又有其他公司高薪邀请你加入,那我们就应该认真评估这种机会。

绝不能说寒冬来了,所以我不跳槽了,不买车了,不上床了。

这是一种偷懒思维。

如果裁员的刀砍在自己身上,也别太纠结。

这不是你的错,甚至可能是件好事。

那个当年碎自己名片的HR小伙伴,第二年春,加入了一家猎头公司,自己做了猎头。再后来,她成为了一家猎头公司的合伙人,如今也过着基本财富自由的生活。

如果她留在外企,上限也就是一个拿着1-2万月薪的HR经理而已,是企业推了她出门,反而给了她一个全新的机会。

断臂求生的企业,虽说壮烈,但你到了不得已断臂才能求生的状况,至少说明你往往不是行业领军企业,更不是管理成熟的企业。

离开这种公司,对于职场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很多年轻人来抱怨:

刚毕业就遇上寒冬,实在是太倒霉了。

这个逻辑其实是有疑问的,按照过往每十年1次寒冬季的频率,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里起码会遇到3-4次寒冬季节。

这个坑迟早会踩,但是晚踩不如早踩。

作为职场新人,你们有无限的可能性,就算是换行业也难度不大。这个时候踩,比起供着房贷车贷,还有给孩子付学费的时候踩,要幸运很多。

况且,每次寒冬危机之后,都会有新的企业腾飞,都有新的机会出现,比如08年金融危机后的创业黄金时代,这些都是属于年轻人的机会。

别怕,寒冬熬不过你们。

4、寒冬是阶梯

我听到不少创业公司抱怨,融资太难了,日子过得太紧巴了。

每天一睁眼,就是要付的账单。

是的,寒冬时期,的确日子不会好过。

但说实话,创业公司,日子从来就不好过。

但很幸运的是,过去你独自不好过。如今大家都不好过。

每一个寒冬,都是给有准备的创业公司的一次机会。

99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一年,一家小公司,18名初创员工,在杭州湖畔花园的一个居民楼里开始了创业。如今它是全球最知名的互联网巨头,阿里。

09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一年,一个辞职的公司高管,40岁重新创业。他叫雷军,9年后,小米上市,1000多个小米员工实现财富自由。

《权力的游戏》里有段经典对白,小指头得意的阐述自己的价值观:

混乱不是深渊,混乱是阶梯。

这句话,我想送给所有的职场人,无论是创业者,中年人,还是职场新人。

寒冬是阶梯。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移动互联网风头过后,已经形成了BAT+TMD(头条美团滴滴)的垄断格局,这些公司还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想要绕开巨头创业,几乎没有机会。

但寒冬给了机会。

因为大企业,会在寒冬里犯错,会反应过度。

有些企业会砍掉有前途,但没有即时现金流的业务,有些企业会放弃某个在自己业务生态中很重要的环节,有些企业会放走很多有价值的人才。

砍部门可能是不得不做,但是如何砍却是一门艺术。

有些时候,空降的管理层不一定能够理解每一个业务对于公司的真正价值。

举个例子,

寒冬之际,烧钱的业务,比如视频,如果不是主营业务,大概率难逃魔掌。

但如果有些业务,虽然没法立即变现,但是成本不高,而且对于完善业务生态,未来在资本市场讲故事,有着重要价值。

那为什么要砍掉呢?

是不是真的到了差这点钱公司要死的地步了吗?

创业者需要弄清楚:什么时候是死亡濒临,每一分钱都要省;什么时候是有选择的节流,控制成本。

有创业者和我说:

市场上都没钱,投资人都很谨慎,原来5个项目里投1个,现在可能100个项目里也就投1个。我虽然手里有点钱,但也很慌啊。

理解,但手里有钱,在这个寒冬就是优势。

你可以用较低的成本挖来好的人才,买来优质的资产。

如果明明没到濒死,却裁掉成本不高,未来有希望讲故事的部门,这就叫反应过度。

就算是谷歌,也在反思2008年时公司应对危机的反应过度。

2008年金融危机后,Google的创始人佩奇问CFO,假如我们接下来一分钱的收入都没有了,公司的现金能维持多久?

CFO告诉他,能维持好几年。

好自信有木有?

但在那个「你跺你也麻」的大环境下,Google很快停掉了招聘和投资的项目。

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到来,很多优质资产价格都变得很便宜了。

当时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通信公司Level 3 Communication,因为在08年之前,一口气欢快的收了4家公司,金融危机一来,发现没有现金流了,险些破产。

当时在Level 3求救之后,谷歌破例收购了Level 3部分电缆资产,毕竟是自己的供应商,死了就没人给自己提供通信服务了。

其实谷歌完全可以多吃下一点。

放在今天我们都知道电缆资源是多么重要,为了Youtube这种疯狂吃带宽的网站,谷歌每年投入在通讯成本方面的成本数以亿计。如果能以成本价多吃下一些现成的资源,谷歌会捡到很多便宜。

谷歌如今也在反思,如果再遇到寒冬,应该如何避免之前犯下的错误。

谷歌在寒冬季节买买买的实力,固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

然而创业者如何避免过度反应能砍全砍,尽量做到精挑细砍,才能在寒冬过后迅速拿到重新上路的先发位置。

08年我看了太多案例:

当时你以为砍掉的还是手指头,但其实砍掉的是命根子。

5、人到中年,求生欲要强

寒冬也是我们职场人成长的阶梯。

就算是中年的职场人,也能从寒冬中学到一些新东西,比如:

企业如何裁员?有什么套路吗?哪些迹象说明我们要被裁员了?

有经验的企业,往往不会把诸如裁员的坏消息,瞬间铺向全公司。

这样会涣散军心,让很多优秀的人才自己先跑了。

这样的玩法,越裁员,越死得快。我在之前的专栏文章里分享过类似的案例。

哪些迹象,告诉我们,公司可能不行了?

优秀企业的套路是:

切割包围,一次一个,精准打击

有点像做手术,今天割一个阑尾,明天割一个扁桃体,还不行?那后天按顺序剁手指献祭吧。

它给员工一个信号:

你是安全的。我们裁掉其他部门,是因为它们没有前途/冗员太多/烧钱厉害。

事实上,在管理层眼里,不好意思,在座各位都是献祭品。

业务不行,只能抓阄杀一个祭天。

人到中年,要有求生欲。也就是要有警惕感。

你往往是某一个团队的领导,或者是领导身边的核心骨干。

我们往往觉得把老板安排给我们的工作做好就是「向上管理」。其实真正的「向上管理」,是帮助你的领导去影响他的领导。

作为中年人,我们很难承担失业带来的影响,所以要有求生欲,把失业的概率降到最低。

中年人需要反省的是:你有没有时时站在上司身边,帮助他一起影响公司内关键决策者,让决策者感觉到你们团队有价值,可以晚点再献祭。

很多业务线最后沦为献祭,不是没有价值,而是没把价值完全展现在管理层面前。

而这一点不仅是团队领导的责任,也是团队里资深中年人的责任。

你们拿着相对来说的高薪,甚至期权,没有替上司想问题,没帮上上司去说服他的上司,那自己也是不合格的。

我拿恋爱做一个不恰当的比方,你知道你男友要争取到你爸妈的支持,也别觉得那是你男友自己的活,你也有义务帮助他趟平阻碍,顺利赢得岳父母的青睐。否则失恋的时候,不能只怪男友无能。

很多职场人不屑于表功,觉得这PPT做得好,不如活干得出彩。

我能理解这种心理。

但其实「表功」是非常重要的职场沟(求)通(生)方式。

管理层那么忙,需要我们反复告诉领导:我们对公司很重要,我们对公司很有价值。

6、保护好身边的人

危机来临时,保护好家人是我们的第一反应。

但其实,如果可能的话,为身边的同事和下属做点事,未来会收获很多。

金融危机那一年,我在猎头公司看到了人生百态,其中也包括一个脾气特别倔的主管,他顶着上司的压力,拒绝裁掉自己的下属,又把自己的单子分给了几个下属,保证所有下属都将将好过了被裁的红线。

他的逻辑是:搬办公室可以,压缩奖金可以,但裁人我就拖着。

也没有拖多久,很快在第二年夏初,他们团队就拿到很多大单,因为市场上猎头公司都裁员裁得差不多了,有单子来也没人做得出来。

而他的团队,因为一个人都没砍,迅速出业绩,成为当年业绩最好的团队。

后来,他自己去开猎头公司,很多在各处的下属都赶去投奔他。

领导力专家Simon在TED演讲中也提过一个案例:

美国一个工厂Barry Wehmiller,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一夜之间损失30%的订单。这对生产型企业是致命打击。为了节约1000万的人员成本,公司董事会开始讨论裁员计划,但公司老板Bob拒绝裁员:他不相信人头(headcount)能解决问题,他认为人心(heartcount)才有价值。但仍要控制成本,所以公司推出了休假计划:公司从上到下,从CEO到前台,每人都要接受为期四周的无薪休假计划。员工自己挑时间休,不用一次性休完。Bob在宣布计划时说:我们每个人都牺牲一点,相比完全牺牲我们中的一部分人,要好很多。员工士气也因此上升,最后公司节约了2000万。不仅如此,出乎意料的是,员工开始互相帮助交易无薪年假。家庭条件更好的同事向家庭条件较差的同事购买年假。我休五周,这样我隔壁桌养了三个娃的父亲就可以只休三周。

领导力是种选择,而非权威。

有些人有权威,下属不得不服从,但决不会追随他们。因为必要时他们会牺牲下属和同仁,来保障自己的利益。

有些人即使没有身居高位我们依然会追随他们,因为他保护身边的人。

写在最后

寒冬里的故事,总让人唏嘘。

2009年初,我带着新上任的亚太区CEO与业务经理们聚餐,一顿饭吃得非常压抑,很多经理对未来充满了悲观。

倒是亚太区CEO一个劲安抚大家:

形势很快会好转,大家别急着看数字,安心了解行业趋势和客户需求,做好准备。单子会来的。

之后我送他回家,车里我问他,欧洲的形势会好些吗?

他说:欧洲只比中国更糟。

我问:那为什么你说会好转呢?

他回答:“我快50岁了,经历过很多次经济下行。

在经济下滑时,你感觉怎么做都是错。你会慌乱,然后会犯错,接着会丧失信心。

这种心态上的恶性循环,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这种心态,会让你不敢尝试任何机会,会让你做出愚蠢的判断。”

这个时候,更需要创业者和公司高管,需要跳开业务本身,看清趋势了解市场需求,利用好手里的资源,尤其是人才资源,寒冬是创业者超越竞争对手的最好阶梯。

作为普通人,同样需要去了解行业趋势,既然我没法左右局面,那我就必须和赢家站在一起。

别怕,寒冬不是深渊,而是阶梯,是通往春天的阶梯。


罗勒人力资源网


首先35岁以上的人跳槽会很慎重,而且35岁基本不属于基层,所以也不见得全无市场行情

总的来说有这几种去处

1.转行

从事其他行业,开店或者其他传统行业

2.创业

一般35岁都会有一定积累,无论是人脉还是金钱,所以创业的人不少

3.偏高端职位

一些公司的管理层虽然看中年纪但更看中经验

4.通过他人推荐或人脉跳槽

一些能力确实没到达高端职位的也可以通过内推方式跳到朋友公司

5.在少量招聘需求中竞争

总之,年纪越大越低调才会看着销声匿迹,但日子总是要前进的,所以总有路可走


彼岸是你吗


这个正是我目前最纠结的状态,碰到了33岁了从纸媒到互联网再到自媒体,混迹了数个行业,真像离开了,但是离开了有了家庭,无言每个月都挣钱。


西咸楼市情报


通常一个行业要干3年才会累积行业的一些资源,5年才称得上行业专家。人到中年了都想要稳定,因为有家庭。


商战韬略TM


企业炒人是他发展不顺,有些企业发展很好,或者创业者,就需要人才!就像我们人那样,小孩出生都长大,在孩子出生长大,周而复始!


每天解密


从互联网跳到软件公司;

从技术大牛跳到架构师;

从吹小牛到管理者;

从管理者到创业者;

从失业到摆地摊或开大排档;

周边很多同事、朋友,有转行的,有升职的,也有失业的,不一而足。


半码


跳槽很正常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太快了。


杂七杂八热点


我问一下他现在后缀n


专业工程塑料符生


年近不惑想技术变现是挺难的,毕竟互联网技术更新太快,不惑成本太高。

通常不惑跳槽都是资源变现了。比如拉着团队单干或加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