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4 一代雄主功在千秋,为何反遭后人诟骂,死后被钉耻辱柱上?

在大多数人眼里,隋朝的第二个皇帝杨广是一个荒淫的皇帝,是个昏庸的亡国之君。他巡游无度,靡费奢侈,乱用民力,使得百姓民不聊生。然而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杨广却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实干家。他平定陈朝,统一天下,修建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他还积极开疆拓土,平定吐谷浑,通丝绸之路,迫使突厥分裂。且其诗文更是一绝,被历代名家所称颂,其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称为堪称为一代不世之奇才。

一代雄主功在千秋,为何反遭后人诟骂,死后被钉耻辱柱上?

因此,杨广可称是中国历史上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隋唐盛世这是一个永远不可绕过去的名字。然而,却因天下大乱,国家覆灭,身遭横死,被后来的李唐王朝贬称为“隋炀帝”。其实他真正的庙号谥号是隋世祖明皇帝,可简称隋世祖或隋明帝。

杨广是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史书称他“美姿仪,少聪慧”。隋朝建立后,被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二十岁时,为南征讨大军主帅,挥师灭亡了陈朝,使自西晋以来分裂已达数百年之久的中国大地再归一统。之后在他主政江南的十年间,广为招揽人士,推广文教,有效的促进了南北的混一。

即位后,杨广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远大志向,开始了他的一番大作为。他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并削夺了高门士族的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全国的南北运输大为便捷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得以通畅。

一代雄主功在千秋,为何反遭后人诟骂,死后被钉耻辱柱上?

而在对外军事上,杨广也有一番作为。他陆续攻灭了交趾、林邑、契丹、琉球、伊吾诸国,还亲率大军远涉海拔数千米的高原,攻灭吐谷浑,征服了半个西域和整个青海,其在位仅五年,就使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其户口数即使是唐朝鼎盛时期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时也远不能及,直到天宝年间方始超过。

因此可以说,杨广其实是一个雄才大略的有作为的君王。他之所以最终导致亡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昏庸无能,而是恰恰相反,是他太有想作为,太过于锐意进取了。他平南陈、定突厥、征吐谷浑,又通运河、开科举、征高丽,欲成一代王业,他所做的很多政治经济措施也是功在后世,利在千秋。

一代雄主功在千秋,为何反遭后人诟骂,死后被钉耻辱柱上?

但因其步子迈得太大,让刚刚经历过数百年分裂局面的国家和人民不堪重负,最终使得中国历史上的一夜繁荣,顿时香消玉陨,再无踪迹。而隋后的唐王朝为了自身地位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又往往会有意的抹黑渲染杨广的一些所作所为,遂使得杨广最终在历史上留下了千古暴君的名号,被永远的钉在耻辱柱上,任后人诟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