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成都故事|袍哥传奇(一)

成都故事|袍哥传奇(一)

提及四川的“袍哥”,人们通常会和现在的“黑社会”相联系。相传,现在社会上仍能听见的“拜堂口”、“扛把子”等都是源自早期的“袍哥”话术。在成都的旧社会时期,人们把“袍哥”纳入“五毒”(另外四毒为烟毒、赌博、娼妓、特务),可见袍哥这个群体,曾是多么的让人厌恶。

但四川的袍哥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更在于他们在清末民国初期干了不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四川近代历史上名噪一时的熊克武、刘湘、刘文辉、杨森、邓锡侯、赖文辉等等,传言都是袍哥出身。在地方百姓眼里,他们都是权倾一时的袍哥大爷;在外部势力看来,他们则是威震一方的军头军阀。

成都故事|袍哥传奇(一)

民国“川军三雄”(左邓锡侯、中杨森、右刘文辉)合影

那么,袍哥到底是杀富济贫替天行道的绿林好汉?还是杀人越货残害同胞的黑恶势力?在接下来的几期内容里面,{成都故事}带你一同走进成都袍哥的故事。

“袍哥”成为四川“保路运动”主力军

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取代了明朝的政权,对汉族采取武力镇压手段,引起了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抗,民间打起“驱除鞑虏,反清复明”的旗号,各省各地的组织名称五花八门,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天地会”。后来,天地会中分出一股叫“哥老会”。清朝道光、同治以后,哥老会逐渐流入四川。在四川,这种组织便通称为“袍哥”。

对于“袍哥”这个名称,读书人说,它是根据《诗经》上“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含义来的。这当然是读书人好拉远古,不足为据。而袍哥们自己说是根据《三国演义》来的:关二爷被逼投降曹操后,曹操奖与其许多金银财帛,他一概不收,只受了一件锦袍。平时很少穿它,有事穿上,却要把旧袍罩在外面。曹操问他原因,关二爷说:“旧袍是我大哥玄德赐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了我大哥的旧袍啊!”所以这个袍哥组织,老名称又叫“汉留”,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源远流长地传到明末清初。

成都故事|袍哥传奇(一)

初期的袍哥组织,不像后来那样低级复杂。清朝末年还曾与革命发生了关系,甚至可以说没有袍哥就没有四川的革命。清末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在孙中山“同盟会”策划下,爆发了“保路运动”,全省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进而发展为反清武装力量——“同志军”。这实质上是利用各地袍哥组织作骨干,导引农民起来推翻清朝政权。当时,袍哥在四川地区势力强大,散布的地区也很广,被认为是推翻满清的革命工作的一大主力。

面对社会动荡,列强主义强行拗开中国大门的不安局面,士绅富贾们相率效尤,也纷纷加入到袍哥这一组织,借以保家。这样一来,到1911年前后,四川的袍哥组织,更加深入到了各州府、县的城镇乡村,到处都在“开山、立堂”。当时民间流行两句口语:“明末无白丁,清末无倥子(指没有参加袍哥的老百姓)”。

成都早期的政府极具“袍哥色彩”

同盟会在全川各地煽动保路风潮,发动大规模起义,就是以农民为主。利用袍哥组织为先导。成都附近县份中,搞得最出色的有广汉的侯橘园、侯国治,新津的侯宝斋,温江的吴庆照——“吴二大王”,崇州的孙泽沛,灌县——今都江堰市的张捷先等人,都是以袍哥“舵把子”的身份,作同志军首领,带兵围攻成都,号称十万余众。

起义军声势浩大,战火蔓延全川各州县,加速了清政权的彻底崩溃。成都光复后,由于都督蒲殿俊缺乏创业执政的本领,被赵尔丰乘机制造“兵变”,希图复辟。地方另推尹昌衡作都督。而尹昌衡好大喜功,掌握政权以后,由于缺乏政治认识和领导才能,错误地认为袍哥力量弥漫全社会,抓着袍哥力量就可以稳定政权,因此还曾经闹过不少笑话。

成都故事|袍哥传奇(一)

有文献记载,尹昌衡高居大汉四川军政府都督后,公开提倡哥老会组织,在都督府大门上,挂出一个“大汉公”的招牌来,自封为大汉公的“舵把子”,在他登台的接连几天内,天天都要到成都各街的“公口、码头”拜客,各公口码头也都为他挂红敬酒,他每出一次,必披一身红绸或红布回来。堆在床上之后,便又去拜客,如是往返拜客披红。

同期,军政府军政部长也在军政部门口挂出一个“大陆公”的招牌……这时全城公口林立,并出现不少奇装异服,背刀挂彩,头上挽个“英雄髻”,足穿泡花草鞋,各地袍哥组织,也纷纷响应成都。就在这段时间,滇、黔、湘等三省军政府,曾联名通电话斥成都军政府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认。尹昌衡见到外面风声不好,便下令取缔哥老会,于是成都市上二百多个公口招牌,一律都收拾起来了,但是表面上收了招牌,实际上暗地里仍然在继续发展。

想要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文章,欢迎关注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