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9 成都故事|袍哥傳奇(一)

成都故事|袍哥傳奇(一)

提及四川的“袍哥”,人們通常會和現在的“黑社會”相聯繫。相傳,現在社會上仍能聽見的“拜堂口”、“扛把子”等都是源自早期的“袍哥”話術。在成都的舊社會時期,人們把“袍哥”納入“五毒”(另外四毒為煙毒、賭博、娼妓、特務),可見袍哥這個群體,曾是多麼的讓人厭惡。

但四川的袍哥至今為人津津樂道,更在於他們在清末民國初期幹了不少驚天動地的大事。四川近代歷史上名噪一時的熊克武、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賴文輝等等,傳言都是袍哥出身。在地方百姓眼裡,他們都是權傾一時的袍哥大爺;在外部勢力看來,他們則是威震一方的軍頭軍閥。

成都故事|袍哥傳奇(一)

民國“川軍三雄”(左鄧錫侯、中楊森、右劉文輝)合影

那麼,袍哥到底是殺富濟貧替天行道的綠林好漢?還是殺人越貨殘害同胞的黑惡勢力?在接下來的幾期內容裡面,{成都故事}帶你一同走進成都袍哥的故事。

“袍哥”成為四川“保路運動”主力軍

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取代了明朝的政權,對漢族採取武力鎮壓手段,引起了漢族民眾的強烈反抗,民間打起“驅除韃虜,反清復明”的旗號,各省各地的組織名稱五花八門,其中規模最大的要數“天地會”。後來,天地會中分出一股叫“哥老會”。清朝道光、同治以後,哥老會逐漸流入四川。在四川,這種組織便通稱為“袍哥”。

對於“袍哥”這個名稱,讀書人說,它是根據《詩經》上“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含義來的。這當然是讀書人好拉遠古,不足為據。而袍哥們自己說是根據《三國演義》來的:關二爺被逼投降曹操後,曹操獎與其許多金銀財帛,他一概不收,只受了一件錦袍。平時很少穿它,有事穿上,卻要把舊袍罩在外面。曹操問他原因,關二爺說:“舊袍是我大哥玄德賜的,受了丞相的新袍,不敢忘了我大哥的舊袍啊!”所以這個袍哥組織,老名稱又叫“漢留”,含義就是從漢朝遺留下來的精神氣節,源遠流長地傳到明末清初。

成都故事|袍哥傳奇(一)

初期的袍哥組織,不像後來那樣低級複雜。清朝末年還曾與革命發生了關係,甚至可以說沒有袍哥就沒有四川的革命。清末辛亥革命前夕,四川在孫中山“同盟會”策劃下,爆發了“保路運動”,全省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進而發展為反清武裝力量——“同志軍”。這實質上是利用各地袍哥組織作骨幹,導引農民起來推翻清朝政權。當時,袍哥在四川地區勢力強大,散佈的地區也很廣,被認為是推翻滿清的革命工作的一大主力。

面對社會動盪,列強主義強行拗開中國大門的不安局面,士紳富賈們相率效尤,也紛紛加入到袍哥這一組織,藉以保家。這樣一來,到1911年前後,四川的袍哥組織,更加深入到了各州府、縣的城鎮鄉村,到處都在“開山、立堂”。當時民間流行兩句口語:“明末無白丁,清末無倥子(指沒有參加袍哥的老百姓)”。

成都早期的政府極具“袍哥色彩”

同盟會在全川各地煽動保路風潮,發動大規模起義,就是以農民為主。利用袍哥組織為先導。成都附近縣份中,搞得最出色的有廣漢的侯橘園、侯國治,新津的侯寶齋,溫江的吳慶照——“吳二大王”,崇州的孫澤沛,灌縣——今都江堰市的張捷先等人,都是以袍哥“舵把子”的身份,作同志軍首領,帶兵圍攻成都,號稱十萬餘眾。

起義軍聲勢浩大,戰火蔓延全川各州縣,加速了清政權的徹底崩潰。成都光復後,由於都督蒲殿俊缺乏創業執政的本領,被趙爾豐乘機制造“兵變”,希圖復辟。地方另推尹昌衡作都督。而尹昌衡好大喜功,掌握政權以後,由於缺乏政治認識和領導才能,錯誤地認為袍哥力量瀰漫全社會,抓著袍哥力量就可以穩定政權,因此還曾經鬧過不少笑話。

成都故事|袍哥傳奇(一)

有文獻記載,尹昌衡高居大漢四川軍政府都督後,公開提倡哥老會組織,在都督府大門上,掛出一個“大漢公”的招牌來,自封為大漢公的“舵把子”,在他登臺的接連幾天內,天天都要到成都各街的“公口、碼頭”拜客,各公口碼頭也都為他掛紅敬酒,他每出一次,必披一身紅綢或紅布回來。堆在床上之後,便又去拜客,如是往返拜客披紅。

同期,軍政府軍政部長也在軍政部門口掛出一個“大陸公”的招牌……這時全城公口林立,並出現不少奇裝異服,背刀掛彩,頭上挽個“英雄髻”,足穿泡花草鞋,各地袍哥組織,也紛紛響應成都。就在這段時間,滇、黔、湘等三省軍政府,曾聯名通電話斥成都軍政府為“袍哥政府”,表示不予承認。尹昌衡見到外面風聲不好,便下令取締哥老會,於是成都市上二百多個公口招牌,一律都收拾起來了,但是表面上收了招牌,實際上暗地裡仍然在繼續發展。

想要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