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汾酒廠附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道觀,太符觀。沿公路北行不久,拐進上廟村即到。太符觀以金代建築、明代彩塑為最大看點。

觀不大,部分建築被毀,如今只剩下一進院。訪客很少,十分清靜。懸山頂的三座牌坊式樣的山門比較少見。山門牆壁上鑲嵌著精美的“二龍戲珠”琉璃磚雕。在山門外還立著一根經幢。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走進觀內,舊時的戲臺等建築已經不存,院子顯得很是開闊。居中臺基上的正殿是出簷深遠的“昊天玉皇上帝之殿”。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玉皇大帝像居中,左右是侍臣4人,侍女2人像。從創作手法上看,侍女像更為自然生動,接近日常人的妝容,樑柱四條威猛的盤龍護衛著玉帝。

東西山牆和後牆上是道教壁畫——“三皇圖”(燧人、伏羲、神農)和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圖”,每組神均有題榜,神仙群體所司不同,每天巡視,然後向玉帝彙報。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在正殿外牆壁上,至今還嵌著一塊石碣:《太符觀創建醮壇記》,記載了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此興建醮壇的過程,可見至遲到這一年,大殿即已存在。

根據此石和現存建築結構,可判斷正殿為金代建築。而殿內塑像、壁畫則是明清歷代維修時的作品,和東西配殿的塑像壁畫同期。正殿大門是板門,門釘一般是為奇數,最多9個,這裡的鑄鐵門釘卻是一排10個,也是一奇。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正殿前月臺上的一對鐵獅子氣宇軒昂,原在汾陽城內的關帝廟。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太符觀的建築格局有個有趣的現象:一般說來,古建中正房的開間數要多於配殿開間。

主殿昊天玉皇上帝殿是三開間的單簷歇山頂,東配殿後土殿和西配殿五嶽殿卻均為五開間的懸山頂。這也暗示,現在的配殿是後期修繕後的。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東配殿是后土聖母殿,現在的建築是明萬曆年間火災後重建的。殿前有廊,殿內供九尊后土聖母像,是九個不同法身。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懷抱嬰兒餵奶的“聖母”像,民間稱“奶母娘娘”。聖母懷抱吃奶的嬰兒,雙腿一腳點地,一腿微抬,雙腳是典型的三寸金蓮小腳。觀者多會駐足於此。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聖母殿的南北兩壁上是聖母出巡和聖母回宮為主題的懸塑,人物眾多,前後呼應,很是熱鬧。

神龕後是以聖母宮中生活為主題的壁畫,有持琵琶、笙、笛等樂器正在演奏樂曲的女樂師,有拿著寶盒、典籍、食盒等物品的侍女。

生活色彩濃郁,這類題材在明清道教壁畫中比較常見,如霍州賈村媧皇廟裡也有此類壁畫。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西配殿五嶽殿,和聖母殿格局類似。五嶽殿居中供奉的是五嶽神,南北兩側是四瀆神——五嶽是五嶽名山,“四瀆”是古代江、河、淮、濟四條大河。

古代的濟水因為黃河的改道已經不存。祭祀嶽、瀆的目的還是在風調雨順。只是將這些神主合併在一起比較少見。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南北山牆上是懸塑五嶽巡幸和四瀆出行圖。神仙們乘轎坐輦、坐騎是麒麟、龍,還有隨從儀仗,很是氣派。

幾百年前手工的懸塑藝術品還在牆壁上熠熠生輝,不得不讓人欽佩古代匠人的細膩工藝和創作精神。

四根金柱上各有一條盤龍,是紅、黃、黑、白四色。黃龍爪中抓一鮮血淋淋的人頭。這類形式在清明以來的關帝廟前龍柱上也多有體現,如解州關帝廟崇寧殿就有。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太符觀內還有多件歷代石刻文物。最高大的一通石碑已經文字模糊不清,是北宋著名將領狄青墓的神道碑。

在聖母殿前廊下有一通高大的唐碑《郭君之碑》,這位郭君是汾陽本地郭氏頭面人物。碑文記載,他在李淵起兵後積極響應,戰陣上殺死隋朝將領宋老生,堅守汾陽城,為李世民擊敗劉武周立下赫赫戰功。

他還是後來汾陽王郭子儀的祖輩。郭子儀是汾陽人的驕傲。

眾神齊聚汾陽太符觀

太符觀曾是座香火很盛的道觀。太符觀裡原有的紫微閣不存,其中的明代彩塑28星宿倖存下來,現在山西省博物院內展出。那也是惟妙惟肖的一組明代塑像。

—未完待續—

編者:用心做優質內容,用行動尋找山西秘境,發現山西工匠,喜歡山西曆史,想要了解山西,瞭解古中國,請關注“秘晉之光”!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