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汾酒厂附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道观,太符观。沿公路北行不久,拐进上庙村即到。太符观以金代建筑、明代彩塑为最大看点。

观不大,部分建筑被毁,如今只剩下一进院。访客很少,十分清静。悬山顶的三座牌坊式样的山门比较少见。山门墙壁上镶嵌着精美的“二龙戏珠”琉璃砖雕。在山门外还立着一根经幢。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走进观内,旧时的戏台等建筑已经不存,院子显得很是开阔。居中台基上的正殿是出檐深远的“昊天玉皇上帝之殿”。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玉皇大帝像居中,左右是侍臣4人,侍女2人像。从创作手法上看,侍女像更为自然生动,接近日常人的妆容,梁柱四条威猛的盘龙护卫着玉帝。

东西山墙和后墙上是道教壁画——“三皇图”(燧人、伏羲、神农)和三百六十五日值日神君“朝元图”,每组神均有题榜,神仙群体所司不同,每天巡视,然后向玉帝汇报。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在正殿外墙壁上,至今还嵌着一块石碣:《太符观创建醮坛记》,记载了金承安五年(1200年)在此兴建醮坛的过程,可见至迟到这一年,大殿即已存在。

根据此石和现存建筑结构,可判断正殿为金代建筑。而殿内塑像、壁画则是明清历代维修时的作品,和东西配殿的塑像壁画同期。正殿大门是板门,门钉一般是为奇数,最多9个,这里的铸铁门钉却是一排10个,也是一奇。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正殿前月台上的一对铁狮子气宇轩昂,原在汾阳城内的关帝庙。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太符观的建筑格局有个有趣的现象:一般说来,古建中正房的开间数要多于配殿开间。

主殿昊天玉皇上帝殿是三开间的单檐歇山顶,东配殿后土殿和西配殿五岳殿却均为五开间的悬山顶。这也暗示,现在的配殿是后期修缮后的。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东配殿是后土圣母殿,现在的建筑是明万历年间火灾后重建的。殿前有廊,殿内供九尊后土圣母像,是九个不同法身。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最有特色的是一尊怀抱婴儿喂奶的“圣母”像,民间称“奶母娘娘”。圣母怀抱吃奶的婴儿,双腿一脚点地,一腿微抬,双脚是典型的三寸金莲小脚。观者多会驻足于此。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圣母殿的南北两壁上是圣母出巡和圣母回宫为主题的悬塑,人物众多,前后呼应,很是热闹。

神龛后是以圣母宫中生活为主题的壁画,有持琵琶、笙、笛等乐器正在演奏乐曲的女乐师,有拿着宝盒、典籍、食盒等物品的侍女。

生活色彩浓郁,这类题材在明清道教壁画中比较常见,如霍州贾村娲皇庙里也有此类壁画。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西配殿五岳殿,和圣母殿格局类似。五岳殿居中供奉的是五岳神,南北两侧是四渎神——五岳是五岳名山,“四渎”是古代江、河、淮、济四条大河。

古代的济水因为黄河的改道已经不存。祭祀岳、渎的目的还是在风调雨顺。只是将这些神主合并在一起比较少见。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南北山墙上是悬塑五岳巡幸和四渎出行图。神仙们乘轿坐辇、坐骑是麒麟、龙,还有随从仪仗,很是气派。

几百年前手工的悬塑艺术品还在墙壁上熠熠生辉,不得不让人钦佩古代匠人的细腻工艺和创作精神。

四根金柱上各有一条盘龙,是红、黄、黑、白四色。黄龙爪中抓一鲜血淋淋的人头。这类形式在清明以来的关帝庙前龙柱上也多有体现,如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就有。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太符观内还有多件历代石刻文物。最高大的一通石碑已经文字模糊不清,是北宋著名将领狄青墓的神道碑。

在圣母殿前廊下有一通高大的唐碑《郭君之碑》,这位郭君是汾阳本地郭氏头面人物。碑文记载,他在李渊起兵后积极响应,战阵上杀死隋朝将领宋老生,坚守汾阳城,为李世民击败刘武周立下赫赫战功。

他还是后来汾阳王郭子仪的祖辈。郭子仪是汾阳人的骄傲。

众神齐聚汾阳太符观

太符观曾是座香火很盛的道观。太符观里原有的紫微阁不存,其中的明代彩塑28星宿幸存下来,现在山西省博物院内展出。那也是惟妙惟肖的一组明代塑像。

—未完待续—

编者:用心做优质内容,用行动寻找山西秘境,发现山西工匠,喜欢山西历史,想要了解山西,了解古中国,请关注“秘晋之光”!

往期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