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孟春琳專欄:窯洞村的字兒洞

孟春琳專欄:窯洞村的字兒洞

窯洞村的字兒洞

接連好幾天下雨,天終於放晴了,我和幾位同事便迫不急待地向著湟源縣大華鎮窯洞村出發。

當我們走進村委書記李生貴家時,土夯的莊廓院牆上長滿了地衣植被,深綠、黃綠、黑色雜亂相間,錯綜斑駁,像極了一版還沒來得及精細修飾的初創油畫;潮溼的牆角散發出陣陣泥土味,土夯的牆面上一板一板的紋路清晰可見,但都已被歲月裝飾得幽韻古樸,歷盡滄桑的容顏從容安詳;院落中間的花園裡乾柴牡丹的芳容已逝,而種植的幾樣蔬菜則欣欣向榮,長勢茂盛;院子寬敞,陽光便毫不吝嗇地住滿整個院子。走進這樣的院子,給人一種久遠的安逸和舒適感,是啊,我小時候曾經就住在像這樣的院子裡,無憂無慮地奔跑、嬉戲、成長,院子裡住著媽媽、姐姐、哥哥……

話又說回來,從我小時候到現在,光陰已過四十多年,我生活的環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而這裡卻一塵不變。很顯然,這裡由於地處深山,才顯得偏廦、艱苦和如此陳舊,使得我在70年代的記憶在這裡重現。這裡是我縣的貧困村,是我單位一同事被抽調委任第一書記的村,是縣政府確定的精準扶貧村。這次我和單位同事們前往是來看望慰問第一書記的,結果這一行給我的感受非同小可。慰問結束出村口時,我懷著對童年情景再現的不捨,不由回頭再看了一眼那坐落在山腳下的村莊。可就在收回眼眸那一瞬,我的眼睛觸碰到了一座碑,上面刻著三個鮮紅的大字“字兒洞”,再一看,進該村必過橋,橋兩邊分別立一石柱,寫著:“左青龍扶起玉柱,右白虎駕起金橋。”像一對亭亭玉立的姑娘,歡迎大家的到來。看來這個小村莊還大有故事啊,無奈時間不允許,只好留有一絲牽掛地離開了。

回家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心裡總是記掛著“字兒洞”,今天好不容易抽到時間再次來到離縣城十幾公里的窯洞村,並約了李書記詳細詢問有關“字兒洞”的歷史淵源。

李書記說字兒洞是他聽年近八旬的父親說過,在清朝時期,村裡曾來過一個道人,就住在村莊後面山上一石洞裡,後因山勢陡峭,取水困難而離開。道人離開後,人們發現石洞洞口立一石柱,石柱上刻著“臥牛石臥牛石,誰人搬倒臥牛石,金甲銀盔拿上去。”故名“字兒洞”。後來,村民們認為洞口正對村莊不好,就請人禳解,在洞口栽了幾棵樹來遮擋洞口,以避諱“門對門不太好”的民間說法。再後來,村民就在這面山上洞口處不斷植樹,如今已成一片茂密小樹林,跟本看不到洞口了,但村民們知道,這片小樹林裡藏著“字兒洞”。李書記還說村裡有宅院院門坐東朝西的人家,每年臘月三十的一天,都到“字兒洞”去貼對聯,以討個吉利。

孟春琳专栏:窑洞村的字儿洞

和李書記聊了一會兒,我和老公提議到“字兒洞”看看“廬山真面目”。在李書記的帶領下,我們爬上李書記家的房頂,房頂緊挨著山,可走截路徑直向著山頂爬。嬌陽似火天,大中午的,我們竟然在爬山,這都是因為“字兒洞”的誘惑,把我累了個半死不說,頭痛惡心、咳嗽喘氣,一陣勝過一陣,實在受不了了,只能叫停身姿矯健,越爬越快的李書記休息一下了。這座山的坡度大概有45度左右,表土層屬於黃土砂礫層,腳下野草茂盛,野花爭豔,像是穿著厚絨的華麗皮草裝,嫣然一副雍容華貴的富婆姿態。休息片刻後,李書記為了照顧我,放慢了腳步,邊走邊介紹起身邊的花花草草來,他說開黃色小碎花的是柴胡、藍色小喇叭花的是龍膽、紫色毛茸茸的花是野蒜、碎而密集的小白花是小茴香、稍大粉紅色五瓣梅是毛棗、大紅色象百合花的是山丹丹花等等,還給我講各種花的藥用價值。聽著書記的講述,我也不覺得爬山太吃力,反而像是行走在一片花的海洋。太多的花我沒見過,太多的藥材我不知道,這一路長了不少知識。不知不覺我們已穿過林子,李書記指著橫在我們面前的一處崖壁說“字兒洞”到了,我們站在石崖腳下順著李書記手指的方向看過去,看到石崖張著大口威嚴聳立,像是一位久經風霜的老人守望著自己的家園,親切而詳和。

洞口橫向排例生長著有別於周邊楊樹的四棵榆樹,書記說這幾棵大樹就是當年村民禳解時栽的,榆樹樹桿直徑剛夠一人抱住。這四棵榆樹就像“字兒洞”的門簾一樣罩著洞口,“揭開門簾”,我們走近石崖,這處石崖有別於整個山體表面的黃土砂礫質,而屬石英岩,也叫硅石,崖面垂直,無路可走。這當年的老道人是怎麼進洞的呢?我正納悶間,只見李書記身輕如燕,像只猴子一樣連爬帶跳,一下兩下就躍上洞口了。我也跟著李書記的足跡很費勁地被李書記拽了上去,此時我的腿已痠軟無力,便坐在洞口,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全身浸著汗,臉蛋火辣辣的,有氣無力地抬起頭,眼睛好奇地打量洞裡各個角落。這個洞沒什麼特別的地方,就像是用大塊的厚重的石板磊起來的,而且總感覺不安全,瞬間就要蹋下來一樣,為此我的頭皮感覺一陣一陣麻嗖嗖的!李書記指著右則的石壁說“這裡有毛筆寫的字”,我起身細看,字跡是墨滲入花崗岩留下的痕跡,字體周圍滲墨韻開,著色較淺,仔細辨認的話有“窯”、“百”兩字,其餘字跡不清,難以認出;轉身發現左則石壁也有字,比右則字體小,但字跡清晰多了,從左向右大概能認出“家成於***,*普集*家**”……似寫了八句,但其餘的我們幾個人實在辨認不出。突然,老公喊到,這裡還有一處石刻呢?李書記也驚訝道:我從來沒發現有這一處石刻呀!三雙驚喜的眼睛便直勾勾看過去,老公用手拭去石麵灰塵,再吹了吹,石面光滑紅潤,刻字中有“道、于山、進用之”等字,這面石刻若經專家處理,刻文便一目瞭然。

出了石洞,我左找右找,找不見李書記說的石柱,就問石柱在哪兒,書記說他也不曾見過,只聽他父親說起過。我又問:“石柱上所寫臥牛石在哪兒?”書記說,他小的時候,聽村裡人說石洞後方,山脊上曾有一巨大的石塊,形似臥著的牛,名曰“臥牛石”。至於那塊石頭,好像當年村裡開山取礦(硅石礦)時被炸掉了,如今不存在了。聽到這兒,我突然想到字兒洞石柱所刻“臥牛石臥牛石,誰人搬倒臥牛石,金甲銀盔拿上去。”的字句,這不正是“誰人搬倒臥牛石,金甲銀盔拿上去。”嗎?臥牛石被炸了(搬倒了),硅石礦源源不斷地被開採(金甲銀盔拿上去),收入也源源不斷地增加,金銀財寶滾滾來。清朝的老道人神了!給個大大的贊!原來字兒洞裡藏著寶啊!真不簡單,更不簡單的是道家文化的深厚和淵博。

此行雖收穫頗豐,但洞裡的字還待有關專家進一步辨認。我呢,也還想再來,再來感受這裡的純樸、自然、靜謐和愜意,感受這裡的藍天、白雲、青山和綠水,這裡是個修心的好地方。而我更認為字兒洞是窯洞村的一顆璀璨的明珠,當我遊走在人為打造的文化景點時,就會想到這處原生態的文化遺蹟,它安靜純樸,在歲月中默默散發著久遠的歷史氣息,遠在城市的我們,您嗅到那氣息了嗎?希望您踏上這片青蔥的土地,感受草地的綠意,花開的芬芳,山泉的甘甜和字兒洞的誘惑!

孟春琳专栏:窑洞村的字儿洞孟春琳专栏:窑洞村的字儿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