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9 潮劇“鐵嗓子”—許淑婉老師專訪

潮劇“鐵嗓子”-許淑婉老師專訪潮劇“鐵嗓子”—許淑婉老師專訪

  “鐵嗓子”成“鎮棚”之寶

  許淑婉1946年出生於潮州市郊一個教師家庭,成長的歲月裡,正趕上了戲曲改革,潮劇藝術煥然一新的時代。天生一把好嗓子的許淑婉,從小便浸潤在一曲曲“動過宮牆”的潮音中。14歲那年,路過原潮安縣正天香潮劇團招新現場,她一時興起去面試,就這麼進了劇團。涉戲僅4個月後,許淑婉便正式登臺了,並在摺子戲《撞馬》中以刀馬旦主演紅玫瑰,一炮而紅。

  那個時代,沒有包裝,也少見宣傳,有的是純粹的藝術比拼,憑實力說話。許淑婉深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從踏進梨園的那天起,她的努力和拼搏便是出了名的。於是乎,在陣容強盛的劇團,在一眾藝術人才中,數十年間,她依然顯得那麼出類拔萃,那麼引人注目和不可替代。很多戲,古裝的,現代的,她都是不二的主角。

  行內人都知道,許淑婉有 “鐵嗓子”的美稱。她音色好,聲線厚,樂感好,哪怕是一個行腔,一個轉韻,都具有節奏感和音韻美。《寶蓮燈》的三聖母,《三鳳求凰》的蔡蘭英,《巡按審母》的柳玉婷……一個個角色,以情帶聲,以聲傳情,真摯生動,婉麗動人,唱出了人物,唱響了劇目,也唱紅了她自己。即使到了古稀之年,其明亮的聲線,飽滿的氣息,仍讓觀眾嘖嘖稱讚。

  她的聲腔無形中還成了劇團的“鎮棚”之寶。下鄉演戲,臺前時常哄嚷嘈雜,許淑婉一出場,那堅實淳厚、頗具穿透力的音腔,一下便把觀眾給“鎮”住了,棚前頓時安靜了下來。

潮劇“鐵嗓子”—許淑婉老師專訪

14歲投身藝術,半個多世紀從未缺席,為潮劇梨園增添了近百個光彩人物,擁有“鐵嗓子”、“戲布袋”、舞臺“常青樹”雅號——潮州市潮劇團著名演員許淑婉,是一位將藝術與舞臺視作生命全部的人。

  她的唱腔,高亢明亮,穿雲裂石,扣人心扉;低時如泣如訴,委婉動聽,沁人心脾,呈現給觀眾聽覺審美享受。在表演上,她文武兼備,雍容大度,聲情並茂,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憑藉著對藝術的不懈追求和無私奉獻,許淑婉成為潮劇演員中的翹楚人物,並被評為國家二級演員、廣東省先進工作者、潮州市優秀演員,德藝雙馨潮劇藝術名家。

“戲布袋”演遍大部分旦行

戲曲中有一副名聯:“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許淑婉的功底紮實,戲路很廣,能勝任不同行當、不同性格的角色。她初入行學花旦和刀馬旦,爾後她刻苦鑽研,閨門旦,青衣,老旦,甚至反串小生、女丑,皆手到擒來,演誰肖誰,是潮劇界僂指可數的“戲布袋”。

1978年前後,潮劇開始恢復古裝戲,正值盛年的她在潮州戲院主演《小刀會》的周秀英,連演兩個月,場場爆滿,引發轟動。那種滿城爭看、滿座叫好的盛況,迄今仍成為劇團人津津樂道的光輝歷史。排演《三請樊梨花》的時候,許淑婉年已不惑,但她唱、念、做、打,一應俱全,以刀馬旦應工樊梨花,在劇中不少陣前對壘的武場,邊唱邊武,遊刃有餘,特別出彩。

“主要是要熟諳劇本,抓住人物特徵,才能演出不同的這一個。”婉姨道出了她演戲的“堂奧”:每接到一個角色,她都熟讀劇本、細研人物,從身份、性格和情節入手,對唱詞、對白反覆吟哦諷誦,找準情緒和語境,並通過運用唱唸、表演程式等綜合化藝術手法,以及生活的體驗和提煉,融液浹洽,實現傳統與生活嚴絲合縫的嵌合,使人物豐滿厚實,不流於臉譜。

潮劇“鐵嗓子”—許淑婉老師專訪

80年代初她在《莫愁女》中飾演邱彩雲,把表面惺惺作態實則暗裡藏奸的少夫人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特別是其耍盡機關挖眼奪情迫害莫愁的行徑,更是引起了“公憤”。一次演出完後,在後臺卸妝的她,竟被觀眾團團圍住,指著叫罵。許淑婉沒想到,自己第一次演“壞人”會落得“千夫所指”。其實,這正是她逼真表演帶來的“後果”。

“常青樹”續寫潮劇情

從投身梨園到正式退出,許淑婉橫亙潮劇舞臺長達半個多世紀。50餘年間,她心裡始終裝著觀眾,從未離開過她心愛的潮劇。她平均每年有兩部新作問世,一生演了近100個角色,包括《二度梅》中的陳杏元、《金花牧羊》的金花、《御園辨親》的王素梅、《紅燈記》的李鐵梅、《七日紅》的宋冰雲等,是名副其實的舞臺“常青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