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史之亂是怎麼引起的?

小毛八


安史之亂是中國古代社會的一個盛衰轉折點。安史之亂之前是盛唐的巔峰,人口增長,經濟繁榮,而且還在派大軍征戰西域,與阿拉伯等勢力爭雄。但七年安史之亂,竟使唐朝損失了超過一半的人口,從戰前統計的5200萬人驟減至安史之亂後的1700萬人。《舊唐書·郭子儀傳》對安史之亂所造成的破壞有如下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于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可以說安史之亂使唐朝幾乎變成了另一個國家,不僅為唐朝後期藩鎮割據打下伏筆。也對宋朝的孱弱和中國後世的發展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安史之亂的破壞程度空前絕後

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是唐朝時期,外戰頻繁,開疆拓土的行動在開國之後幾乎一直沒有停止過。這一點邊塞詩的盛行就是最有力的佐證。唐朝時大規模的開疆拓土一方面將外敵距於國門之外,確保了內地的和平,但另一方面也使國家軍隊極其龐大。同時由於安史之亂前大量軍隊都是職業軍人,多年持續的作戰,對軍隊的封賞又難以跟上,導致軍隊的不滿持續累積。


安史之亂席捲整個華北,將大唐盛世一掃而光

第二是玄宗時期人口大量增加,但均田制卻被破壞,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流民人數大增,對官府的不滿也迅速累積。安史起事後,大量流民成為了推波助瀾的放大鏡,使叛亂迅速擴大。

第三是很多人沒有注意到的一個原因,即宗教原因。安祿山本人有粟特血統,出身拜火教教士家庭,其母是拜火教高級神職人員。拜火教是發源於西亞地區的一種一神宗教,在中西亞地區曾擁有眾多信眾,南北朝到隋唐時期隨大量粟特移民傳入中原。


安史之亂中的宗教因素使其殘酷性與瘋狂程度超出常人想像

從安祿山出生時起,他的家庭就為他編織起了一個宗教傳說大網,用各種暗示其擁有神聖身份的傳說把他包裝成了一個活著的神。傳說安祿山出生時光照穹廬,野獸盡鳴,甚至安祿山的名字就是“光之子”的意思,也就是神子。安祿山成年後,還經常與信仰拜火教的粟特人一同舉行大規模宗教儀式,強化這些人對其的信仰。而這些人後來在安史之亂中正是其叛亂的核心力量。所以安史之亂,某種意義上也是由一個宗教領袖所發起的宗教叛亂,因此也具有宗教戰爭所獨有的狂熱性,導致其殘酷程度大大提升。

以上幾種因素相互作用,使安史之亂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乃至中國古代文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桃花石雜談


我是金十七,我來回答。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歷史的一大轉折點,安史之亂,終結了中國的豪族社會,開始向平民社會轉變。它的發生,是當時中國社會制度、用人政策和政治鬥爭綜合作用的結果。



制度因素。到唐玄宗時期,唐初的很多制度破主動或被動的廢棄。首先,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瓦解。由於土地兼併和數目字管理的失效,導致民間土地流向豪族,國家掌握的土地越來越少,均田制和租庸調製無法繼續實行。這導致了第二個結果:那就是府兵制瓦解,政府只好代之以募兵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之上,均田制瓦解,府兵制自然無法實行。唐玄宗天寶八年,正式廢除府兵制,實行募兵制。由於唐玄宗大肆對邊疆用兵,允許邊疆節度使自行募兵,結果導致那些邊兵,只知有大帥,不知有皇帝。安祿山更是一人身兼范陽、盧龍、幽州三鎮節度使,擁兵十五萬,成為帝國最大的地方實力派。叛亂是遲早的事,正如懸崖頂上的一塊石頭,一有風吹草動就會掉下來。



用人政策。唐朝是一個世界性帝國,在安史之亂前尤其如此。在民族政策方面也體現為兼收幷蓄,不僅允許各個少數民族甚至外國人在帝國內生存,而且還給他們同樣的升遷機會。唐玄宗時期,甚至重用胡人,大量啟用他們擔任邊鎮將領,為帝國攻城掠地。胡人對於帝國的認同感不高,他們的忠誠度建立在功名富貴的基礎上。在機會合適時,叛亂就成為他們合乎邏輯的選擇了。


政治鬥爭。玄宗時,朝廷上的政治內鬥,加速了安祿山的叛亂。李林甫擔任宰相期間,尚能壓制安祿山。待李罷相,楊國忠上臺。安祿山開始肆無忌憚,一方面討好玄宗和楊貴妃,另一方面又挑戰楊國忠。朝廷內部混亂與腐朽,刺激安祿山的野心,使他認為自己挑戰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了。

公元755年12月26日,安祿山以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的名義起兵叛唐,直到六天後,唐玄宗才相信安祿山反了。一場改變中國歷史的大動亂就此爆發。


金十七


1.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有多個方面,它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的矛盾等等。

(1)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均田制被破壞,均田農民失去上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使廣大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2)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導致安史之亂髮生的直接原因。此外,西北派軍閥哥舒翰與東北派軍閥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3)民族之間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4)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爆發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2.安史之亂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其影響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點:

第一,安史之亂給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破壞。北方的經濟衰落了,而江淮地區未直接受到安史兵禍。所以,從此之後,南方經濟的發展日益超過北方,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了。

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後,實際上統一的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安史餘黨在北方形成藩鎮割據,各自為政,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

第三,階級壓迫和統治階級的壓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農民和地主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起義,形成唐中葉農民起義的高潮。

第四,安史之亂也使唐王朝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3.總而言之,安史之亂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亂後,統一、繁榮、強盛的統治局面成為過去,唐王朝開始走上下坡路。


夠愛001


說到安史之亂,首先要提到的一個人就是安祿山,今天遼寧朝陽人,父親去世的早,他從小就跟隨母親在突厥人部族生活。開元初年,其部族破落,於是逃離了突厥,冒名安氏,名祿山,他是唐代藩鎮割據勢力最早的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

唐玄宗開元初期,社會經濟達到了空間的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由於均田制的破壞,許多農民失去土地成為了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階級的日益腐化,從開元末年唐玄宗基本上就不理朝政,整天過著縱情聲色的生活,因為其極其寵愛楊貴妃,導致楊氏一族權勢傾天下,過著荒淫糜爛的生活。光是宮中專為貴妃織錦刺繡的工匠就達好幾百人,其脂粉錢每年就得上百萬,統治階級的腐朽直接加重了人民的負擔,社會矛盾不斷的加劇惡化。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民不聊生。再一個就是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升級,奸臣當道,驕橫跋扈,妒賢嫉能直接加深了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尤其是楊貴妃你的哥哥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的爭權奪利,直接成為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

由於唐玄宗的好大喜功,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其他民族的戰事,又由於當時的編制由府兵制改為了募兵制,那就更加的造成了節度使與邊境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慢慢的安樂山就掌握了重兵,到了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掌握的軍隊越來越多,達到了49萬餘人,幾乎佔到了全國總兵力的85%,又是集中在東北和西北的邊境,光是安祿山所掌握的范陽等幾個重鎮就達到了15萬人。而相比較的是朝廷的軍隊則是數量不足,士兵素質又很差,也沒有任何的作戰準備。隨著地方軍閥的日益強大,與中央政權的矛盾也是越來越深,慢慢的地方政權已不甘於中央政府的管理,終於在天寶14年11月,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了叛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

在聽到叛亂之後,唐玄宗嚇的逃向成都,在經過馬嵬坡時,守護的將士頗有怨言,認為是由於楊國忠的作亂才導致了安祿山的謀反,中將士極力要求殺死楊國忠及楊貴妃等人,唐玄宗迫於眾人的壓力,刺死了楊貴妃,楊國忠在逃跑的路上被殺死,安史之亂進入了最高峰,最終經過了長達8年的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這場戰亂給社會造成了空前的浩劫,勞動力大量減少,邊疆土地失控,從此唐朝走向了衰敗。


無厘頭南七妹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後期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的一場長達八年的戰爭。唐玄宗是武則天的孫子,從712年到756年,共在位44年。唐玄宗在位前期勤於政事,勵精圖治,唐朝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史稱開元盛世。但是後期卻怠慢朝政,重用突厥人安祿山保衛邊疆,以至於安祿山等藩鎮的勢力逐漸壯大,為安史之亂埋下伏筆。

755年,此時唐玄宗已經七十高齡,但是邊疆依舊戰爭頻繁,尤其是唐朝對高句麗和南詔的戰爭,投入了大量兵力。因此外重內輕,國內防守的兵力空虛。加上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與安祿山不和,所以手握重兵的安祿山覺得應該奮起一搏。

安祿山以討伐奸臣楊國忠為藉口起兵,很快就攻陷洛陽,直逼長安,幸好有高仙芝和封長清在潼關據守,抵擋住了叛軍,但因唐玄宗聽信小人之言,斬殺高仙芝和封長清,強令哥舒翰出擊,雖有二十萬兵馬,還是被安祿山擊敗。叛軍直取長安,唐玄宗慌忙逃跑,到馬嵬坡被迫殺死楊國忠和楊貴妃以平民憤。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李亨重用郭子儀和李光弼,命他們率兵討伐安祿山叛軍。

757年,安祿山之子安慶緒謀殺安祿山,自立為帝,派兵十多萬圍攻睢陽,史稱睢陽之戰,持續打了十個月之久。睢陽守將張巡以7000人守城抵抗,最終殲滅叛軍12萬人,張巡城破後全軍覆沒。此戰牽制了叛軍主力,所以唐與回紇聯軍乘機收復了長安和洛陽。安慶緒敗逃鄴城,759年被史思明所殺。從此安史之亂進入史思明的階段。

但是史思明也沒得意多久,761年,軍中又起內訌,史思明被其子史朝義所殺。後唐與回紇聯軍追擊圍剿,史朝義戰敗,最終無路可走,在范陽自縊身亡。歷時八年的安史之亂到此結束。

有人說是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其實不一定對,因為唐朝在玄宗後期已經是朝政腐敗,社會混亂了,就算沒有安史之亂也一樣會走下坡路。就像清朝乾隆時期一樣,國家也沒有大亂,照樣由盛轉衰。並且安史之亂後唐朝依舊保持了很強的實力,持續對外征戰,還出現了“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等盛況。安史之亂確實是對唐朝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把唐朝由盛轉衰全部歸罪於安史之亂是不對的。


天少歷史


關於安史之亂的起因,一直以來都有不同的意見。但始終離不開以下五個方面:

一、軍事:邊境藩鎮的兵力太大

唐朝前期,在邊防要地設置藩鎮,派遣節度使統領軍隊,代表皇帝駐守邊疆,後來逐漸推廣成為制度。到了唐玄宗時期,在全國邊境一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每個節度使統領2 至 9 萬人的軍隊,平均每個節度使統領的軍隊在5.5萬左右。這個數目看似不大,但其實已經對中央集權形成了嚴重的威脅。要知道,當時唐朝全部軍隊的總數不過 57 萬。九個節度使統領的軍隊總數是京師及內地兵力數量的 7倍,且精兵強將都集中在邊疆地區。這種外重內輕的兵力分佈,雖然可以有效地抵禦來自邊疆的威脅,但對唐朝也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節度使不僅擁有自己的軍隊,還兼管著當地的民政、財賦,很容易發展成強大的地方割據勢力,直接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所謂“山高皇帝遠”,就是這個意思。

二、經濟:貧富兩極極端分化

唐玄宗時期,經濟發展迅猛,他做了一系列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改革和調整。他整頓綱紀、廢除苛法、重視生產、對外開放。開創了“開元盛世”。史書記載,開元盛世之時,穀物連年豐收,倉庫裡都堆滿了糧食。有的陳年稻穀都已腐爛,繁榮富裕可見一斑。其實,在繁華的背後,危機重重。“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土地有錢人兼併,農民失田失業,破產流離,經濟惡性膨脹,唐玄宗執政後期,這種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為主的經濟完全主宰了國家經濟命脈。導致貧富兩極分化的極端懸殊,激化了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農民承受不了繁重的賦役,背井離鄉,四處逃亡。為了生存,聚眾造反,進行武力反抗鬥爭也是在所難難免,這也給了安祿山可乘之機。

三、內部階級鬥爭

“出將入相”導致宰相與寒族、胡人之間的矛盾激化。任宰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宰相之位,故意向玄宗提議用胡人為將。因為胡人沒有文化,不識漢字,所以即使胡人有再大的功勞,也不可能入朝為相。而安祿山恰恰就好是胡人出身,兩人的明爭暗鬥,促使了安祿山舉兵叛亂。

到了楊國忠當宰相後,多次和玄宗說安祿山有叛亂之心,但玄宗不信。為了證明自己說的是真的,楊國忠殺掉了安祿山的心腹,想以此能激怒安祿山,果然,後來安祿山以誅楊國忠之名起兵叛亂。

其次,安祿山與太子的矛盾。安祿山曾為了討好玄宗,不拜太子,聲稱“只知陛下,不知太子”。引起太子不滿。隨著玄宗老去,安祿山擔心玄宗一死,太子即位會對他不利,所以起兵造反。

四、民族矛盾

雖然唐是一個開放的時代,但是在大漢族主義的傳統影響下,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玄宗時期,就多次攻伐奚、契丹部落。矛盾的是,唐玄宗卻十分寵信雜胡安祿山,任由他大肆提拔胡將,排斥漢人。他以後的叛亂就是以這些少數民族將士為主體。《國史大綱》中就提到:“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長成,自然要撲到唐室的內地來。”

五、統治腐朽

盛唐強大,萬世無憂,“宴安驕侈”就代替了“勵精圖治”。從早年的積極納諫轉變到拒諫甚至殺諫。對敢於直言進諫的正直君子憎恨排斥,反而“遠正士,暱小人”。他罷黜張九齡,任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為相,正是安史之亂的禍端。

總而言之,安史之亂的背景十分複雜,不單單是某一方面出了問題。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發展的必然。安史之亂是唐前期各種社會矛盾激化的產物。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歡迎評論!


歷史時間線


安史之亂是唐朝時候的一次重大事件,在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同一般的,安史之亂又稱作天寶之亂,發生於中國的唐代,由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所以這戰爭被稱為安史之亂。這是一場和中央政權為了政權而發起的戰爭,所以這是一場政治上的叛亂。

  安史之亂開始於755年12月16日,結束於763年2月17日,歷史七年多,在這七年多的時間裡,給唐朝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過程可以分為安祿山起兵、兵臨長安、馬嵬兵變、靈寶之戰、肅宗即位、安祿山被殺、史思明覆叛、平定亂世。

  安祿山起兵:安祿山趁著唐朝腐敗的時候聯合了多個民族組成了15萬官兵,以“憂國之危”為藉口在范陽起兵。沒用幾天便控制了河北的大部分郡縣。

  兵臨長安:唐玄宗派兵前往洛陽防守,雖然使得安祿山找到了阻礙,但是由於宰相楊國忠的無能,安祿山最終攻入了洛陽。

  馬嵬兵變:唐玄宗從長安逃到了馬嵬坡,由於將士飢餓,兵力十分衰弱,導致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長安、洛陽被安祿山佔領,達到了安史之亂的最高峰。

  靈寶之戰:756年六月,安祿山的部將崔乾在靈寶打敗了唐的兵隊,奪取了潼關。

  肅宗即位:唐玄宗登基,這個階段裡安祿山的部將史思明被擊敗。

  安祿山被殺:安祿山本來就患有眼疾,自從起兵之後,他的視力越來越差,直至失明,性格變得十分的暴躁。757年正月5日,安祿山躺在床上睡覺時被李豬兒殺害。

  史思明覆叛:史思明上書投降令唐肅宗很開心,封他為歸義王,不料史思明得知唐朝要消滅他,開始復叛。

  平定亂世:上元二年,叛軍起了內訌,史思明被殺害,軍隊內部缺少了主心骨,屢屢被唐朝擊敗。寶應二年,史朝義無路可走,在林子裡自殺,安史之亂結束。


80後且聽風吟


很榮幸能夠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與想法,廢話不多說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統治階級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內部的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據勢力的矛盾等等。

經濟矛盾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統治階級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促使社會矛盾不斷加劇。

階級矛盾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口有蜜、腹有劍”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達十九年之久。他在職期間排斥異己,培植黨羽,把持朝政。繼他上臺的楊貴妃之兄楊國忠,更是一個“不顧天下成敗”,只顧循私誤國之人,他公行賄賂,妒賢忌能,驕縱跋扈,不可一世。

民族問題

從五胡亂華開始,河北、中原有大量胡人。至隋唐時期,河北仍然是漢人、契丹人、奚人、突厥人等多民族雜居,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叫做“河北胡化”。

在史書中被稱為安祿山、史思明“腹心”、“賓佐”和“心手”的最核心人物有高邈、何千年、許叔冀、吉溫、張萬頃、孫孝哲、曹將軍、徐歸道、獨孤問俗、張休、張通晤等11人,只有孫孝哲和曹將軍是少數民族。安祿山、史思明在叛亂過程中和稱帝時所重用的主要是漢人。

中央和地方軍閥勢力之間的矛盾,則是促成安史之亂最為重要的因素。由於唐朝的均田制和府兵制被破壞,從唐玄宗起便不得不以募兵制代替府兵制。這些召募來的職業軍人受地方軍閥的收買籠絡,和將領形成一種特殊的盤根錯節、牢不可分的關係。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好身體,同時也祝大家在自媒體行業有一個好的發展,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科技小菌


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是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與安祿山兩個人爭權奪利,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透過現象追溯本質,安史之亂的發生是當時各種社會矛盾的崩盤,包括經濟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民族矛盾等等。

首先,經濟矛盾方面,唐玄宗時期,土地兼併問題日益嚴重,均田制遭到破壞,使得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流離失所,苦不堪言。手握土地的官員豪紳腐敗墮落,尤其是楊貴妃姐妹五人,每年的脂粉錢就達上百萬銀兩。

其次,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地方軍閥勢力節度使的權利越來越大,中央朝廷的管轄能力越來越弱,再加上楊國忠徇私誤國,拉幫結派搞鬥爭,使得中央與地方的矛盾逐漸加重。

最後,唐玄宗時期,中原地區存在大量胡人,“漢人胡華”問題很是突出,胡人在吸取漢人文化的同時,漢人也在隱約受到胡人的影響。漢人與胡人之間除了融合,更多是矛盾的積累,一定程度上對社會穩定繁榮起到了負面作用。


斜槓小石


感謝提問。

安史之亂是唐朝天寶年間由藩鎮發起的叛亂,因叛軍首領分別是安祿山和史思明,故稱安史之亂,又因發生在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便是唐朝藩鎮力量的急劇增長造成的,而唐朝中央政府失去了對藩鎮的控制。


安史之亂

大唐軍隊外重內輕

強漢盛唐是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耳熟能詳的,而唐朝除了繁盛,其軍事力量也不可小覷。大唐王朝在對外用兵以及擴張中,其疆域面積逐年擴大。唐玄宗為了便於管理邊疆便設立節度使鎮守邊疆,節度使可以自領軍隊。

但是邊疆軍隊的數量卻遠遠多過了中央朝廷,開始尾大不掉,漸漸的邊疆大有凌駕中央之勢。而且北方的藩鎮將領是胡人,古語云“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當胡人的力量不可控之時,危機也就爆發了。

唐玄宗晚年消極怠政

皇帝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而且很多皇帝尤其是有作為的皇帝到了晚年,都想著要享受一把生活,這是每個皇帝的通病,唐玄宗也不例外。

唐玄宗劇照

當開元之治走到晚期,唐玄宗開始放縱自己,日日與楊貴妃玩樂。他開始信任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並委以重任。李林甫和楊國忠將朝政搞得混亂不堪,唐玄宗自己也開始變得奢靡,以前的勤儉消失不見,這一切讓安祿山瞧在眼裡,終於在他認為合適的時機發動了叛亂。

河北胡人佔據了主體

唐朝時隨著國力的增強,領土的擴張,朝廷將佔領地區的少數民族大量內遷,這些人就在邊疆地區聚集,使得河北等地成為了胡人的天下。

李林甫出任宰相時,為杜絕邊將入相之路,稱胡人忠勇無異心,建議玄宗用胡人為鎮守邊界的節度使,而且又放任他們擁兵自重。因此安祿山身為胡人等得以取得權力,而安祿山也因兼三大兵鎮獨掌十八萬三千九百人的兵力而有叛唐的實力及野心。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

唐玄宗開元時期,社會經濟雖然達到空前繁榮,出現了盛世的局面,但同時由於封建經濟的發展,也加速了土地兼併,以至百姓多遷徙流亡。均田制破壞,均田農民失去土地成為流民。加之,唐朝最高統治集團日益腐化。


安祿山劇照

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亂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後期,奸臣當道,加深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尤其是楊國忠與安祿山之間爭權奪利,成了安史之亂的導火線。此外,西北派節度使哥舒翰與東北派節度使安祿山之間,也素有裂隙。內外交錯,使唐玄宗後期統治階級內部君與臣、文臣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