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三國時期,如果魏延不死而接替諸葛亮的職務,蜀漢將會怎樣?

蕾小敗


不會怎麼樣.

諸葛亮的權力來源是劉備,當年16歲的青年阿斗還很青澀,怎麼看都不太像能夠大權獨攬的樣子,於是病重的劉備思來想去,要找個能夠幫助阿斗掌握權力,但卻最終又不會造反的存在,經過多年觀察和試探,有能力有威望沒多少野心的,唯諸葛亮也。

於是劉備託孤,丞相諸葛亮成為了蜀漢政權實質上的核心人物,那麼阿斗怎麼辦?受影視劇小說的影響,我們總以為阿斗一輩子也就是個窩囊廢,但真實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在阿斗成為皇帝的前四年,軍政大事基本都是他拿主意決定,但是在阿斗基本長大成人後,他就有意識地把成都的政事交給了阿斗,而自己常年留在漢中主持北伐。

如果諸葛亮真的一生軍政一肩挑,完全架空阿斗,那麼請問他是怎麼頻繁從漢中發動五次北伐的?山長水遠的,信息傳遞不便,成都作為蜀漢政治中心,難道政務上的事情還要千里迢迢傳遞到漢中等諸葛亮拿主意?那基本黃花菜也涼了。

說完諸葛亮和阿斗兩個人的權力交接,那麼接下來說一說魏延。魏延這個人,有將略,有才幹,有膽識,但問題是,他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在整個蜀漢政權的將領之中,人員最差的莫過於魏延,後來與楊儀互相表奏對方謀反,居然沒有一個人相信他的,可見他的人脈關係,真的是相當有問題。

如此這樣的一個人,做到領導位置,又怎麼能服眾呢?帶領一個國家走向強盛,不是《全面戰爭·三國》,用黃巾軍也有可能統一三國。士兵、將領、官員、政治派系、政治鬥爭,這些比我們日常生活的社交複雜得更多,並不是現階段略顯死板的AI。

魏延人際關係糟糕,註定他的上位比楊儀的質疑聲更大,而要想服眾,唯有一種方法,那就是給大家都帶來利益,自然大家都聽你的,而若治政,魏延水平明顯不如諸葛亮,所以完全可以忽略,而若論軍事,則必須有一場酣暢的大勝,來奠定他領導軍隊的基礎。顯然,北伐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留給魏延的機會只有一次,而且這麼一次機會,成功率低到髮指,且不說蜀漢國力是否能夠達到北伐取得超越諸葛亮的成績,就說政軍兩方面都配合,就要比諸葛亮時代大打折扣。

劉禪難道就是一個好相與的角色麼?諸葛亮生前,他表現出一副事事配合的態度,要錢給錢、要糧給糧、要人給人,總之就是相父你放心去打曹魏,我看家給你解決一切後勤補給問題。就是這樣全力配合的成都大後方,都使得諸葛亮好幾次因為補給不得不退兵,何況現在劉禪沒有了諸葛亮的壓制,早就不再想大規模北伐的事情了。

劉禪上位之後,就再也沒有設立丞相,而是蔣琬、費禕、董允三人分權的局面。可想而知,劉禪是不可能再給自己造出個諸葛亮這樣的人物了。

如此局面,魏延本就不能服眾,想要在北伐中建功,難度係數爆棚,筆者相信,這個任務,幾乎不可能完成,而完不成的結果,那就是魏延慘淡收場。

魏延是不可能成為諸葛亮那樣握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實權,同時又威望極高,能夠壓制所有文臣武將的人,威望和權力都差諸葛亮極遠的魏延不可能在無法調動整個蜀漢力量的前提下,帶領蜀漢走出困境,邁向輝煌的。

何況,在諸葛亮死後,跟楊儀的鬥爭中,魏延選擇了最愚蠢的方式,直接攻擊有諸葛亮“遺命”在身的楊儀主軍,最後在人心不附的情況下,倉皇逃命,最終被馬岱圍住而斬殺,這樣的將略,真的是被不匹配的野心給害死了。

如果他是個老道的政客,就會明白,諸葛亮雖然將他排除在了權力核心之外,但是也為阿斗的全面掌權鋪平了道路,即交託的身後事裡,楊儀雖然主事,但並沒有明確他之後的安排,所以回到成都後,自信滿滿的楊儀本以為會像諸葛亮一樣大權在握,但沒多久就高高掛起,做了個不倫不類的“中軍師”。

魏延倘若蟄伏下去,或許還有再次走向權力核心的可能,但是性格決定命運,他的自矜與自大,最終葬送了他。

這樣的人,又能走到哪一步呢?


江畔初見月



魏延,字文長,蜀漢第六武將(前五為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他在長沙投奔劉備集團後,屢立戰功。尤其是五虎上將亡故後,魏延的重要性顯得異常重要,諸葛亮每戰必以其為先鋒。公元249年,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蜀軍發生了內訌,長史楊儀和大將魏延火併,結果為楊儀勝出,魏延被夷三族。如果魏延在與楊儀的對抗中勝出,接替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蜀漢會怎樣發展?蜀漢將提前滅亡,下面依據演義及《三國志》,分析如下。


首先,魏延抓住六出祁山的有利條件,不自量力和“冢虎”司馬懿作戰,全軍覆沒,蜀國必亡。諸葛亮吸取了前五次出祁山缺糧退兵的教訓,第六次出祁山,發明了高科技運輸糧草,即木牛流馬。他還在渭南平原開墾荒地,就地取糧,蜀漢從根本上解決了糧草不足問題。解決了後顧之憂的蜀軍,與司馬懿率領的魏軍鬥智鬥勇。諸葛亮用誘敵之計,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圍困於上方谷,併火燒上方谷。天公不作美,要不司馬懿父子三人就葬身在火海中了。


此後,諸葛亮再怎麼挑釁魏軍,司馬懿也如烏龜一樣,龜縮在營寨內,拒不出戰。即使諸葛亮送給司馬懿女人的衣服來取消他,也無濟於事。此時,蜀軍全面壓制魏軍,只要尋找到戰機,即可殲滅魏軍。關鍵時刻,蜀漢軍隊主將病逝了,面對如此有利的戰機,長史楊儀選擇了撤退,而魏延選擇了繼續出戰,克復中原。

不是貶低魏延的個人能力,他雖然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可是他的智慧能和臥龍、冢虎相比嗎?顯然不在一個級別上。如果魏延何楊儀的爭鬥中勝出,繼續率領無根之萍的蜀軍和魏軍作戰,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會失敗。演義中,魏延在聽到諸葛亮的死訊後,仍一意孤行,率領大軍繼續同司馬懿作戰,還振振有詞,怎麼能因為丞相一人的身死,耽誤了克復中原的大事呢?演義中相關描述:

延曰:“丞相雖亡,吾今現在。楊儀不過一長史,安能當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馬懿,務要成功。豈可因丞相一人,而廢國家大事耶?”


司馬懿是和諸葛亮一個級別的智者,他和諸葛亮鬥智捉襟見肘,與魏延相比,想要玩殘其,太簡單了。如果魏延在掌握大權後,不自量力地進攻魏軍,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魏延身死事小,蜀軍損失慘重事大。本來蜀軍兵力不多,如果主力消耗殆盡,拿什麼對抗魏軍,拿什麼防備東吳偷襲,拿什麼鎮壓南中少數民族叛亂。因此,如果魏延掌握大權,和司馬懿的作戰中,全軍覆沒,大敗而歸,蜀國必亡。

其次,如果魏延和司馬懿的爭鬥中全軍覆沒,魏延身死道消,蜀國外強中乾,日落西山。魏延喜歡出奇制勝(如子午谷奇謀),可是面對比諸葛亮還謹小慎微的司馬懿,他投機取巧取勝的希望渺茫。雖然魏延勇猛無敵,是一員不可多得的大將,實際上,他最大的優勢是防禦。他曾被先主劉備封為漢中太守,全權負責漢中的防禦。


他曾在酒席上自信對主公劉備說道:“如果曹操傾全國之兵來犯漢中,我能保證漢中不失,直到益州援兵到來,如果曹操只是派遣一員偏將領十萬大軍來犯,就不勞煩主公您了。”魏延為啥這麼自信,他制定了守衛漢中的“重門之策”。實際上,魏延也做到了,在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時,漢中防線巋然不動,在諸葛亮七擒孟獲時,漢中防線固若金湯。《三國志》中記載:

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先主稱善,眾鹹壯其言。


最後,即使魏延在與司馬懿的作戰中活下來,他也是敗軍之將,威信喪失殆盡,再加上他性格孤傲,遲早會被有心之人取而代之。如曹魏曹爽發動的興勢之戰大敗而歸,威信喪失,後被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取而代之;東吳大將軍諸葛恪伐魏新城慘敗,被孫峻取而代之。因此,魏延如果伐魏失敗,也會步曹爽和諸葛恪的後塵。演義中相關描述:

孫峻下殿,脫了長服,著短衣,內披 環甲,手提利刃,上殿大呼曰:“天子有詔,誅逆賊!” 諸葛恪大驚,擲杯於地,欲拔劍迎之,頭已落地。


總結:如果蜀漢大將魏延戰勝長史楊儀,掌權蜀軍大權,蜀漢前途渺茫,可能身死道消,蜀漢亡國。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歷史


假如魏延不死,繼而接替諸葛的職務,那麼接下來會有兩種情況。

1,蜀中內亂。根據各種記載來看,魏延性格高傲,與荊州集團的那些文臣武將關係並不良好,否則楊儀構陷魏延時,荊州集團不會齊刷刷站在楊儀一側。好不容易大權在握的諸葛丞相去了,過來一個性格堪比關羽的武將繼任,試問朝內誰能鉗制魏延?翻遍史書,魏延這種性格的武將,如果朝內沒有能壓制他的人,往往會出現不可預估的後果,更何況魏延重武輕文,說直白點就是政治白痴,他如果大權在握,是很可怕的。

2,窮兵黷武。本來蜀國羸弱,國土面積最小,本地士族在諸葛當政期間又不得勢,人才匱乏。連年征戰,如果魏延掌兵,進軍魏國,假若面對的不是司馬,尚可一戰,但,對面偏偏是司馬,所以勝率自然可以看出。加上朝內他的為人不佳,打勝了,有人會說權勢熏天以防謀反,打敗了更是罪上加罪,兩難呀!

魏延這種武將,把他放在魏、吳都絕對能發揮的更加出色,那是因為這兩國朝中穩定,都有boss坐鎮,能夠壓得住他,或者說另魏延信服,不敢造次。唯獨放在蜀國不行,假若劉備在世,哪怕是龐統、法正在世,也都能壓制,最不濟,魏延坐鎮漢中防禦魏國進攻都可謂上將之選。但沒有一個穩定的朝堂之下,魏延的性格缺點會在他獲得絕對權力後爆發出來,而這,想必也是諸葛臨終安排的原因吧。


用戶3627787657


前言:雖然說魏延天生反骨,諸葛亮對魏延也是多有防範,但是話說回來,魏延不愧是一名猛將,而且文武雙全,智勇過人,對於戰場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著特別的一套行事做法,算的上是蜀漢後期名將,但是,如果魏延不死接替了諸葛亮,蜀漢也不會有質的改變,等待他的還是滅亡。


一,魏延,武藝超群,智勇過人,有一定軍事才能

魏延,文武雙全,智勇過人,對於戰場上的一些事情自己有著特別的一套行事做法,他鎮守漢中數十年從來沒讓敵軍踏入漢中一步,可以說在蜀漢後期,魏延是立下汗馬功勞的,自從關羽張飛過世後,蜀漢幾乎拿不出像樣的武將,作為魏延,能攻善守,足智多謀的全能武將並不多見,如果魏延不死,或許他還是有一番大作為的。


二,假設魏延不死,蜀漢將會怎麼樣,是不是另一種境界。

1.說句實話魏延,壞就壞在其能力夠強可惜人緣不好,魏延由於其性格使然,在朝中,和很多人的關係並不融洽,這裡就埋下了後來被汙指天生反骨的伏筆,諸葛亮身亡後,蜀軍欲退,魏延盛怒道:“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故一人死廢世界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間接將撤退退卻的棧道銷燬。這一行為招致魏延與其時以楊儀、王平、姜維為首的另一班將臣盡數對峙,而魏延底本與楊儀有私怨,楊儀藉此便將魏延斬殺,並誣其謀反,誅了魏延三族。

這裡很明顯可以看出,與魏延交好的人不多,因此即便是魏延沒死,在蜀漢朝中想有一番作為很難很難,不被人排擠已經算不錯的了。


2.從政治角度上說,蜀國整體國力和魏國相比,差之太遠,就算是和東吳聯合也有極大的欠缺,即便魏延有著高超的武藝,過人的軍事指揮才能,對比魏國還是很有差距,要知道,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九攻中原都未能成功何況一個魏延,再加上上述所說蜀國內部都內訌不斷,魏延能不能平定內訌,可以獲得舉國之力之兵協助還未可知憑什麼保住蜀國呢?

綜上所述,三國後期,魏延死不死,接不接替諸葛亮意義並不大,畢竟蜀國貧瘠,軍事實力薄弱的事實擺在那裡怎麼和強魏對抗,哪怕自己再有軍事才能可以高於諸葛亮?高於司馬懿?因此有無魏延不會改變蜀國命運。喜歡我請關注我,唯戀無名。


唯戀無名


魏延想必會來一次“子午谷奇謀”。費禕曾對姜維說過,丞相都不能完成的大業,咱們更不行了,咱們比丞相差太多。似乎可以概括魏延北伐的結局。

蜀漢太弱了,經不起什麼風險,一步下錯,滿盤皆輸,也就是所說的“容錯率低”。而曹叡也不是劉禪,手握重兵就投降顯然是不可能的,魏延能取得局部勝利也難以繼續施展,收益和付出的比實在是比較低。

魏延更像是個執拗的北伐者,不像是個處心積慮的小人,魏延死後,楊儀踩著他的頭說:“看你今後還作惡不!”這完全是報復行為,而且還有點向“小學生”式的報復。

魏延在軍事上接替諸葛亮是完全沒問題的,他曾獨當一面,鎮守漢中,也說過豪言,如果魏兵來犯,我就替大王吞掉他。這麼個軍事能人政治上卻差了很多。

政治上他做不到蔣琬那樣,可以說相去甚遠。

他能做的大概就是類似後來姜維的職務,魏延太剛猛,早晚被讒言害死,他比姜維更不喜歡委曲求全,何況他還是元老。

姜維則比較“識時務”,吞併在外,不回成都,以避小人之嫌。

只能說,,蜀漢基本上還是難逃厄運。


泊圖泊途


魏延是一匹烈馬,蜀漢是一輛破舊的馬車,如果,這兩者相結合的最後結果是什麼樣,不言自明。

魏延這個人至所以讓後世記住他,有幾件事。一,劉備在選漢中太守時,捨棄親如兄弟又戰功著著的張飛不用,用了魏延。說明魏延有謀略。二,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延提出了兵出子午谷的奇計。雖然,諸葛亮沒有采用,但說明魏延有軍事才能。三,魏延初降劉備時,諸葛亮說魏延有風骨,所以要殺他。說明魏延性格的桀驁不馴。

假設,魏延不死讓他接替諸葛亮,蜀漢會怎麼樣呢?

首先,魏延以軍功見長,他也一直對諸葛亮的北代策略頗有微詞。一但大權在握,以他的個性一定他將會把北伐弄的和諸葛亮有所不同。其規模和聲勢弄的更大,甚至還會把子午谷計劃施行。

但是,這樣做的前提是,必須取得後方政府的全力支持。所以,他一定會整改蜀漢政府,把蜀漢政府改組成軍政府。這種結果,勢必是把蜀漢至上而下變成一個大軍營。先不說,劉禪是否和他同心。就是這種變化,前期或許會取得小部分戰果。一但失敗就會形成多米諾骨牌效應。



其次,以魏延桀驁不馴的性格,一但大權在握,第一個被處理的一定是楊儀等一班和他意見常常相左的文職官員。這樣,蜀漢政權的政府班子,將會是大換血式的更替。弱小的蜀漢政權是經不起這樣折騰的,內亂將會由此展開。

烈馬拉破車,在泥濘的道路上狂奔,能跑多遠呢?


一葉小舟168521774



三國時期,如果魏延不死而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不說蜀漢能不能完成統一大業,至少在整體局勢上,會比之前好無數倍。

諸葛亮的死前遺命存在很大的問題,他的最終目的,是想把魏延、楊儀兩人都壓制住。因為諸葛亮指定的實際接班人,不是楊儀,也不是魏延,而是遠在京都的蔣琬。諸葛亮還是想實現“軍政一體”制度,想讓蔣琬也像自己當初一樣,獨攬軍政大權。


諸葛亮為什麼將軍權交給楊儀代管呢?原因很簡單,當時的北伐戰場上,只有魏延、楊儀兩人夠資格接管大權。如果將軍權交給了魏延,那麼?以魏延的性格,他雖然忠心於蜀漢,但也絕對不會心甘情願的把軍權交到蔣琬的手上。所以,諸葛亮決定將軍權交給楊儀暫時管理。然後他給劉禪寫了一封密表,希望將大事託付給蔣琬;同時,他還給蔣琬寫了一封密旨,希望蔣琬在楊儀回軍之後,立馬拿回軍權。

此次的權利交割,諸葛亮的遺命導致了怎樣的結果呢?

楊儀、魏延互相爭鬥,各自大打出手,蜀軍自相殘殺,損失的始終是蜀國的國防力量。之後楊儀大勝,自以為不可一世,卻又被蔣琬奪取了勝利的果實,得不償失。

一封遺命,斷送了兩大中堅人才的性命,損失了無數的蜀國軍士,使蜀都相繼陷入戰火之中,大大損失了蜀國的整體力量。

而且蔣琬在上任一年之後,就開始身患重病,無法秉持朝政,三年之後就死掉了。所以蔣琬的實際在位時間,僅僅只有一年,諸葛亮廢了老大的勁,結果僅一年時間,就化為烏有了。

緊接著費禕上位,一路都是文官掌權,軍權政治一手抓。費禕之後,黃皓開始參與朝政,不久後把持大權。諸葛亮害怕魏延弄權,結果反而被黃皓弄權了,導致了蜀漢“宦官專政”的局面。


如果他當初直接讓魏延接替自己,這些人都不會發生,楊儀手中沒有兵權,是不敢跟魏延爭權的。之前的蜀漢內鬥,就不會發生了。而且魏延掌權之後,說到底他頂多做個大將軍,朝中的大事,丞相的職位,一樣可以交給蔣琬接管。這樣的話,政權、軍權就不會落在一個人的手中了,就算後面的黃皓把持了朝政,他也不敢過度造次,因為軍權不在他手裡啊!

劉備駕崩的時候,對於權利的分配,就比諸葛亮高明許多。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主管朝廷大事,以李嚴為中都護,主管對外軍事。使軍政大權,不至於落入一人之手。不過李嚴最後的政鬥失敗,劉備應該沒想到,也不能說劉備錯了,只能說他選錯人了,李嚴跟諸葛亮完全不在一個檔次,玩完是早晚的事,起不到相互制衡的作用。


愛尚文史


三國時期,如果魏延不死,能取代諸葛亮的位置,蜀國也許沒有那麼快滅亡。

魏延曾任漢中太守,鎮守漢中10年,漢中之地毫髮無損;而姜維接手漢中,一個月就把漢中丟了,直接導致蜀國滅國。

如果魏延在,應該不是這個結果,以他固守漢中能力,曹魏不可能那麼快攻下漢中之地。只要漢中不失守,曹魏就不可能輕易扭轉三國鼎立的局勢,而蜀國也不至於那麼快滅亡。

魏延的能力,足以守住漢中,把曹魏抵擋在漢中之外,蜀國也就無憂。

很多觀眾看過《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說魏延腦後有反骨,此人絕不可用,讓劉備殺掉他。這是小說的虛構,正史中,魏延並沒有謀反,終其一生都在為蜀漢盡忠,可以說是被《三國演義》坑得最慘的一個人。

魏延一生跟隨劉備,在劉備入蜀過程中,立下不少戰功,成為牙門將軍。牙門將軍這官職,平時要為劉備參謀,必要時會代劉備帶親兵上前線,一般能擔任此職務的人,都是有勇有謀、值得信任的人。可見魏延在劉備心目中,是有勇有謀,非常值得信賴的人。

劉備入蜀後,去成都時,需要找人守漢中,大家都以為會是張飛去守,畢竟張飛是劉備的義弟,連張飛都覺得非他莫屬。沒想到的是,劉備選擇了魏延,當時整個軍中都震驚。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上面是劉備讓魏延守漢中,魏延給劉備的答覆。寥寥幾句話,顯示了魏延的底氣,也直接表示了對劉備信任的感激。

漢中的地理位置極其關鍵,需要有能力的將領去守,劉備選擇魏延,由此也看出,劉備是非常信任魏延的,覺得他的能力足以守住漢中。

當然,魏延也幹得不錯。十年間,漢中守得固若金湯,曾經還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和雍州刺史郭淮的大軍,獲得大勝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而且授予假節,進封為南鄭侯。



魏延性格高傲,自負,不通人情,為自己招來橫禍。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魏延這個人,有才華,有能力,位高權重,深得主公信任,又擅長帶兵,勇猛過人,本來他可以一直守衛蜀國,但是他的性子過於高傲,人又不太好相處,容易得罪人,大家同朝為官,其他人都避著他。

他掌權時,這些都沒問題,大家為了避其鋒芒,也不會說什麼得罪他的話;但他一旦倒黴,曾經他得罪的人,很多人就會落井下石,以致於他和楊儀之爭,人家都偏袒楊儀,沒人為他說話。

他與楊儀一直不對付,諸葛亮在世時,還能壓著兩人,大家還能井水不犯河水,各司其職。但諸葛亮一死,他們兩個人就鬧起來了。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死前與楊儀、費禕、姜維定下退軍策略,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願意走,就讓他自己看著辦。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問魏延,魏延說丞相死了,還有我呢,應該繼續打下去。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憑什麼給你楊儀斷後?

楊儀立即率人撤了,魏延很不高興,帶人也往回撤,還燒了閣道。

後來楊儀魏延分別上表,說對方是叛徒,而其他的群臣更相信楊儀,還派了禁衛軍北上,魏延最後被馬岱追上並被斬殺。


蜀漢這麼快亡國,有人禍成分。

蜀國,在諸葛亮執政期間,幾次北伐,已令蜀漢國力下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朝中人才青黃不接,將軍不是老的老,就是少的少。“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種局面很可悲,也直接說明了蜀國的窘境。

諸葛亮選定姜維為繼承人,雖然姜維很優秀,在蜀漢後期也是相當有名的將領,但是他的能力還不足以帶著蜀漢走出新的局面。而姜維強行九伐中原,均無功而歸,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諸葛亮生前,已知魏延和楊儀不和,卻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諸葛亮臨終前將大權交給一介書生楊儀,而造成了魏延後來不得善終,直接影響蜀國的命運。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在諸葛亮死後,如果魏延還活著,他守漢中沒問題,蜀國也不至於亡的那麼快。


我的總結:不論是人的命運,還是一個國家的命運,都有因果循環,踏錯一步,就萬劫不復。魏延如果不恃才傲物,也不至招來殺身之禍。而諸葛亮當時如果選了魏延,沒有選楊儀,蜀國也許沒有那麼快滅亡,也許還會有其他的可能,只是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能遺憾了。


昊陽閒看歷史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魏延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方的大將。魏延鎮守漢中近十年,之後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 因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後,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魏延敗逃,為馬岱追上並斬殺,並被夷滅三族。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魏延劇照

蜀國後期本來就人才凋零,而魏延文武雙全,善養士卒,勇猛過人,戰場上也是戰功顯赫,可謂是蜀國後期能力最出眾的將領。魏延之死,蜀漢也失去了一員大將。是蜀國後期一大重要損失。每一想及此,倍感遺憾。那麼,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位,蜀國又會是怎樣的一番結局?蜀國能不能攻克中原、一統天下?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諸葛亮劇照

首先,魏延對蜀國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他如果接替了諸葛亮的職位,一定會繼續守護蜀國,北上伐魏。對於魏延的忠心,可能大多數人受了《三國演義》的影響,對此可能嗤之以鼻:一個腦生反骨、在諸葛亮死後反叛蜀國的亂臣賊子也配談“忠心”?其實這只是小說之言,正史中根本就沒有魏延腦生反骨這一說法記載的,而且魏延是死於和楊儀爭權,說白了,也就是死於內訌。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魏延劇照

當初劉備委任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時曾問魏延:“卿以重任,卿居之慾云何?”魏延回答:“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端的是氣壯山河,豪言壯語哉!魏延是這麼說的,在後來的實踐中,也確實履行了自己的誓言。魏延鎮守漢中十餘年,有如蜀漢長城,曹操攻之不動。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劉備劇照

再有諸葛亮駐軍漢中時,任命魏延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後又升職為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晉封為南鄭侯。可見諸葛亮對魏延也是相當重用的,諸葛亮用人的最重要標準是人品,即忠誠度,以諸葛亮之聰慧,與魏延相處數十年,如若魏延不忠,他能看不出來?魏延還能得到如此重用?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魏延劇照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對蜀國的忠心是不必懷疑的。

而魏延在諸葛亮死後,不同意軍隊歸蜀。一來是與楊儀不和,不願聽從楊儀調遣;二來也是想繼續北伐,保證諸葛亮的北伐戰果。所以,如果魏延接替了諸葛亮,也會繼承諸葛亮的北伐意志,為蜀國一統天下繼續戰鬥;

其次,楊儀和魏延一直不和,曾經魏延甚至舉刀對著楊儀。諸葛亮是十分欣賞楊儀的才華和魏延的驍勇,常恨二人的不和。他在世時還可壓制兩人,但是死後兩人勢必出現兩虎相爭。就連孫權都說過,如果沒有諸葛亮,楊儀和魏延必為禍亂。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楊儀劇照

如果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因為楊儀的存在,兩者不和必然會導致其他朝臣分別站隊,由此就會形成兩大明爭暗鬥的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而諸葛亮在世時,蜀國上下還算精誠團結,五次北伐都幾乎無功而返,無法奈何魏國。而魏延在楊儀的掣肘之下,還能心無旁騖的順利北伐、上陣殺敵嗎?要知道,諸葛亮第三次北伐,就是因為李嚴運送糧草不及時,而且對劉禪撒謊,才導致北伐失敗的!如果魏延北伐途中,楊儀也來類似的手段,魏延如之奈何?

如果魏延不死,而是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蜀國的前途會怎樣?

姜維劇照

再次,不管是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維九攻中原,他們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國力使然。儘管有高超的智謀,能征善戰的勇將,但是蜀國整體國力和魏國相比,差之太遠,就算是和東吳聯合也有極大的欠缺。因此諸葛亮當初在《隆中對》時才說要靜待時機才有可能成功。也就是說曹魏內部不亂,蜀漢和東吳根本沒有機會。而魏國此時正值巔峰,所以,就算魏延在與楊儀的爭權之戰中戰勝對方,完全取得軍事領導權,也是沒有可能打敗魏國,統一中原的。

綜上所述,如果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職務,不但不能帶領蜀國走向巔峰,一統天下,反而會因與楊儀的不和,加上他向來性矜高傲,與朝中文武大臣不和,極有可能導致蜀國內部分裂,反而加速蜀國的滅亡!





小夏日常生活


我覺得假設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接替他的位置,只能讓蜀漢滅亡的更快!原因如下:



一,平心而論,魏延軍事才能不亞於姜維,憑他鎮守漢中多年未失的表現來看,他絕對能勝任一方大將的位置。所以,劉備慧眼識人,讓魏延任職漢中太守,魏延也不負所望。

諸葛亮也不是如同演義中描述的那般恨魏延,說魏延有反骨,純屬小說虛構,增加情節精彩度而已。事實上諸葛亮頗有惜才,愛才之心,不然後期南征北伐也不會帶上魏延,倚為前部先鋒。子午谷奇謀的建議也顯現出了他的謀略。


魏延有很高的軍事才能,但是在政治內務方面,卻很低能,這決定了他在外統兵打仗是個優秀的人才,但是要他做到諸葛亮這個位置,太難為他了。

二,魏延才幹卓越,但是性格孤傲,有點

恃才傲物,蜀漢後期,只有諸葛亮能入他的法眼,其他人在他眼中猶如無物一般。諸葛亮去世以後,沒人鎮得住他。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楊儀。所以諸葛亮去世後,與楊儀不和,卻沒有人出來聲援他,最終被殺。所以,即便魏延接替了諸葛亮的位置,他也只是個光桿司令。何況這根本不可能。

三,魏延是蜀漢內部派系鬥爭的犧牲品,諸葛亮在世時,憑他個人的威望和實力,小心翼翼地平衡荊州派,東州派,益州本土派,以及其他勢力之間矛盾。魏延和後來的姜維一樣屬於無黨派人士,勢單力孤。因此,諸葛亮死後,矛盾凸顯,魏延就成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因為以楊儀,蔣琬費禕為代表的荊州派是絕對不會讓魏延掌權的,即使掌權,也會想法把他拉下來。

四,魏延並沒有反心,諸葛亮也沒有對他起疑心,不然也不會讓魏延斷後,魏延如果真有反心早就投奔曹魏了,也不會追上來,只不過被楊儀借刀殺人給害死了。


所以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魏延掌權,必定會殺掉一些政見不一者,蜀國也許會內亂,對外魏延出子午谷,與曹魏抗衡,當然結果很難說,畢竟是軍事冒險。內政魏延基本上是一塌糊塗。

最後,魏延死的有點冤枉,可惜了他一身的武藝,是蜀漢內部鬥爭害了他,也是他自身的性格缺陷害了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