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作為第一款搭載iTunes的手機,喬布斯對摩托羅拉ROKR E1的評價就是:太醜了。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這次與摩托羅拉頗為“愚蠢”的合作讓喬布斯決定自己做手機。

然而喬布斯做手機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採用什麼樣的交互方式?由於iPod的成功,蘋果的研發團隊把交互方式的設計思路都放在了滾輪之上,讓用戶通過滑動滾輪來操控手機。這項提議顯然不符合喬布斯的人本主義追求,於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在當時更具未來感的「多點觸控」技術上。

「多點觸控」顧名思義,是一種能在觸控屏幕上對硬件系統進行多個點位操作的技術,是人們能夠流暢使用智能手機的基礎技術之一。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果不其然,等到第一代iPhone發售之時,創新性和充滿未來感的交互方式讓消費者眼前一亮,iPhone因此被媒體們稱為“上帝手機”。雖然整個下半年蘋果僅賣出了139萬部的第一代iPhone(2007年諾基亞賣出了4.37億部),但毫無疑問,正是這款產品奠定了如今智能手機的形態,多點觸控也成為了兩年內iPhone的獨家賣點。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多點觸控」技術由iPhone發揚光大,但是蘋果這項技術的根源卻來自於2005年收購的一家名為Fingerworks的公司。這家公司的兩位創始人約翰·埃利亞斯和魯尼·韋斯特曼從1998年就開始著手進行多點觸控技術的開發,並在之後註冊了相關專利,推出了相關產品。

正如《時代》雜誌的作家列夫·格羅斯曼所指出的那樣:iPhone並沒有發明和使用很多新功能,而只是讓這些功能實用了許多。

元素還是那些元素,重要的是排列組合的與眾不同,還有就是蘋果自己的精心打磨。在蘋果的發展史裡,從來不會為了創新而創新,基於實用主義的技術應用才會更有價值。

在很多人的概念裡,他們把「創新」與「發明」看做是一回事。但經濟學家熊彼特早已明確,發明與創新是兩回事:發明是誕生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方法,而創新則是新工具和新方法的應用。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本文將試著分析蘋果的創新之道,來為大家理清蘋果的商業脈絡。

蘋果應用創新技術的第一種思路:靠行業進步降低創新成本

Lumia920是諾基亞在2012年推出的WP智能手機,它也是諾基亞推出的首批支持Qi協議的無線充電手機之一。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在當時,就無線充電這單一功能領域之中,就有多種技術流派在相互角力。除了Qi之外,還有PMA、A4PW等規格,至於其他小眾些的更是不勝枚舉。

就業內人士來看,由於標準不統一帶來的行業混亂和成本高昂是難以想象的。別看同樣是支持無線充電的設備,就因為標準制式的不同卻出現了設備與充電板互不兼容的情況,從而無法構建起一體化的用戶體驗。因此無線充電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其實是噱頭創新,而非實用創新。

另外對於手機行業來講,由於無線充電是新誕生的一項技術。製造工藝、優化方式和檢測流程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修正,然後手機廠商們才能逐漸形成具體的製造和質檢方案,最終得以落實在產品之上。

直到2016年,意法半導體才推出了各方面都表現相對成熟的STM8S微控制器,像是STM8S003F3就在這兩年被廣泛的應用於無線充電領域,原因就是它便宜且足夠成熟。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在我們理解創新的之時,一定不要繞過一個關鍵名詞:創新雙螺旋。雙螺旋結構之中,一個叫做技術進步,一個叫做應用創新。創新就好比是一輛由兩匹馬拉著的馬車,只有技術進步和應用創新的並駕齊驅才能帶動創新落地,產生實際價值。

對於蘋果而言,無線充電技術的引入就明顯帶有一定的策略性。新技術在誕生之後,他們並不急於應用這項新技術,他們先等待行業內的標準競爭逐步統一,等待無線充電的集成方案和製造水平的成熟。更關鍵的是,等那些被無線充電勾起興趣的消費者對市面上已有的無線充電產品大失所望之時,蘋果此時就可以推出支持無線充電的產品,扮演“關鍵先生”的角色,一舉推動行業和用戶體驗的完善。

按照資深電子行業從業者唐嘯的說法:一直到去年(2017年)iPhone支持無線充電之後,整個(無線充電)市場才開始起來。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無線充電的應用從旁佐證了蘋果的創新之道之一:依靠行業的整體技術進步來降低新技術的開發優化成本。等到蘋果決定應用這項技術之時,這項技術無論是在市場教育還是供應鏈都已成熟,蘋果只需要將它與iOS的軟硬件體系融合就OK了。

像是蘋果在2017年收購的無線充電公司PowerbyProxi,就是一家早在2007年便開始著手進行無線充電技術開發的初創公司。財大氣粗的蘋果在非核心的新技術應用上,向來都是基於週期和成本考量的拿來主義。

蘋果很早就意識到手機的使用體驗並非僅僅取決於手機廠商,其他的組成部分還包括運營商和第三方開發者。就像是針對iPhone11系列手機為何不支持5G這個問題,庫克在發佈會之後的媒體採訪中解釋為:5G潛力巨大,但是還有很多問題沒被解決。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說到底,iPhone11沒有采用5G的原因就是當下市場中還沒有成熟且價格便宜的基帶解決方案,日後最有希望搭載的高通驍龍X55仍沒有正式商用。今年蘋果的商業策略就是:與其硬上不成熟的早期5G基帶強行製造賣點,不如等待5G行業的整體成熟後,再發揮蘋果優勢,推出用戶體驗更棒的5GiPhone。

技術拿來主義的商業策略讓蘋果能夠更專注於完善用戶體驗。喬布斯曾說過:使用人類已有的經驗和知識來進行發明創造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只不過蘋果一系列的拿來主義商業策略也並非全部都是成功的,有些甚至讓蘋果成為眾矢之的。比如說挖角Imagination公司的員工來做GPU、挖角高通工程師做基帶等行為就招致了媒體的批評。2015年,美國A123系統公司將蘋果告上法庭,原因就是蘋果挖角了這家公司幾乎整個部門的工程師去做車載電池的相關研發。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可最終,做汽車不等於做手機,蘋果以往在電子產品製造業的供應鏈管理經驗根本無法照搬到汽車製造上。重技術、重資產、重製造的行業特點,讓技術拿來主義在蘋果造車這件事上失靈。一些蘋果重金挖角的汽車製造人才最終也被其解僱,有分析師稱:Titan計劃是庫克時期最大的一次失敗。蘋果不得不暫時擱置製造整車的計劃,轉而先從無人駕駛車載系統的研發開始。

後來每逢特斯拉的財報偏空時,就會有媒體和投資分析師鼓動蘋果乾脆把特斯拉整個收購算了,以此來嘲弄蘋果的造車不利和特斯拉的虧損。

而這些就都是後話了。

蘋果應用創新技術的第二種思路:掌控核心建立壁壘

對於蘋果而言,一些同行競爭者都會使用的技術,他們並不會投入大的精力進行基礎技術開發,直接等待行業迭代,自然發展出的最優方案就行,比如說5G、OLED屏幕、快充技術、機身材料和加工工藝等等。只有當這些技術在未來有可能帶來更強的產品差異性和打開新的增量市場之時,蘋果才會想辦法自己著手研發。

蘋果正在進行的基帶芯片研發就被外界指出,它不僅僅是著眼於iPhone,相關的5G芯片的研發經驗也會被應用於蘋果自家的物聯網、無人駕駛汽車之中。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被蘋果開始自己動手研發的技術,那一定是未來能成為蘋果核心支柱的技術。

判斷是不是蘋果核心技術的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就是:是否獨佔。

2008年蘋果收購了嵌入式微處理器供應商PA Semi公司,從此A系列芯片成為了蘋果獨佔。

其實相比於硬件,蘋果軟件的自研程度和封閉程度是最高的,也是蘋果王國能夠長期鼎盛的最重要的護城河。

喬布斯就曾下令,Mac操作系統絕不會提供給其他公司的硬件使用。這種端到端的一體化要求也被延續到iPod及iPhone之上。在喬布斯看來,人們的工作很繁忙,“他們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而不是去想怎麼樣才能整合他們的計算機和電子設備。”只有一體化才能帶來更為便利和高效的操作,封閉只是蘋果追求一體化流暢操作體驗的表象而已。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另外,AirPods耳機作為近兩年蘋果最為成功的產品,正是因為其採用了蘋果自主研發的W1及H1芯片,才讓AirPods的卓越表現收穫了非常高的用戶口碑。而這兩個芯片也都是蘋果獨佔的。

總結

綜上所述,可見在蘋果的創新技術列表裡,他們能夠分清楚哪些技術創新是需要自己投入研發的核心支柱,比如說軟件系統和芯片;哪些是不需要自己投入,等待產業發展就可以直接拿來應用的創新技術,比如說內存、閃存、快充、5G等等。

執行這樣的創新策略有兩層含義:一來是能夠控制研發成本,不至於造成研發投入的浪費。二來則是讓蘋果的技術團隊始終能夠保持專注。

消費電子產品的製造是一個以細節為導向的行業,需要從業者要時刻保持高度專注的狀態,而在喬布斯本人的管理哲學中,保持專注就是他化繁為簡的不二法門。

“我們要有焦點,做我們擅長的事情。”喬布斯如是說。

解析蘋果的產品創新之道:你手中的iPhone到底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