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1 高安有個淨慈寺,你知道在哪嗎?

高安有個淨慈寺,你知道在哪嗎?

要說遺蹟,“高安三劉”,都是北宋人,距今已相隔甚遠。即使從晚輩劉羲仲的離世時間算起,到現在也有900年了。900年過去,三劉所能留下的東西,除了史冊裡的名字,什麼也找不到了。不過,現實中的遺蹟沒有,史冊裡的遺蹟還在。為了緬懷先輩,筆者不妨將三劉的幾個主要歷史遺蹟羅列如下。

淨慈寺

“淨慈”,如今是太陽鎮轄區的一個行政村名稱,但在高安三劉時期,“淨慈”是一個寺院的名稱:淨慈寺。淨慈寺,位於太陽鎮太陽圩東北面4.5公里處的山崗上,時稱“櫟林窩”。原有三棟廟宇,廟內有如來佛殿、十八羅漢殿和觀音座蓮。香火最盛時有96個僧人,良田300餘畝。相傳不知哪一年,90餘歲高齡的淨慈高僧雲遊至此,盤腿歇息,沒想到竟然就此坐逝。其弟子與當地信眾便就地建寺,名“淨慈寺”。

劉渙還沒有踏上仕途前,淨慈寺便是他的遊樂之所。北宋天聖八年(1030年),劉渙考取進士,回鄉後高興的跑到淨慈寺向長老報喜,並在寺院裡的牆壁上題詩一首:“彤扉新授紫黃宜,品作蓬壺二等仙。今日重來無限意,應憐憔悴勝當年。梵剎仙都顯渙存,心心惟紹法王孫。俗流不信空空理,將謂長生別有名。”(見劉渙《及第歸題壁上二首》)

劉渙考取進士後,便在北方一些地方為官,一直做了二十年。五十歲時在潁州的潁上縣當縣令。由於不會迎合上司,又看不慣官場上的諸多醜惡,便於皇祐三年(1051年)毅然辭官回鄉。回鄉後,懷著鬱悶心情,劉渙又來到淨慈寺題詩:“不被藜羹三十春,歸來重喜傍僧鄰。千奔萬競無窮竭,老竹枯松特地新。”(見劉渙《潁上歸再題寺壁》)

熙寧三年(1070年),被貶到廬山腳下南康軍監酒稅的陳舜俞與劉渙結識,成為好友。劉渙與劉恕邀其到高安一遊。劉渙引陳舜俞到淨慈寺參佛,見劉渙所題詩還在,便也即興在寺壁留詩一首:“見說文成敵故儒,近來懶更著功夫。日移樹影侵棋局,風送花香入酒壺。志比霧中元豹隱,道同天外碧雲孤。伊予敢計前秋約,共泛星槎得也無。”(見陳舜俞《邀劉凝之題淨慈院》)

此後,光陰荏苒,歲月如梭,淨慈寺裡劉渙與陳舜俞的題詩便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不僅詩句沒人關注,甚至連劉渙這個人都被老家人給淡忘了,以致寺壁上的題詩早已泯沒,村裡的故居也掩於草莽間。直到一百三十多年後的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高安縣來了一位新知縣,“高安三劉”才又有人提起,“三劉”才再次被後世熟知。

這位新知縣名叫範擇能,就是如今黃沙崗鎮長沙村委會楊坊村的開基祖。他的高祖父範祖禹曾和劉恕一起參與編著《資治通鑑》。對於範擇能來說,能到高祖父同事的家鄉任職,他感到很榮幸。古時候的人,也和現代人一樣,崇拜名賢、英雄。更何況是和自己家族有關的名賢、英雄。所以,範擇能一到高安,得空便去尋訪、瞻仰和三劉有關的遺蹟。

看到三劉的“高風餘韻”“空寓閒花野草間”,淨慈寺牆壁題詩已經消失,範擇能倍感惆悵,遂於嘉定三年(1210年),在自己的辦公費中拿出部分資金,交給當時的寺僧祖秀,請他將寺廟東廡騰出一間作為三劉祠堂,將三劉畫像掛入其中,以供遊人鄉民祭祀。還在祠前立“三劉坊”,以此弘揚三劉“冰清玉潔”的高尚品德,發揮“激儒律貪”的教化功能。

除了鈞山西南面的淨慈寺,範擇能還在鈞山東北面的另一座寺院開闢了三劉紀念堂。這座寺院叫靈山寺,在今黃沙崗鎮田溪村委會轄區。寺院建於何時無考,但起碼是北宋年間,因為劉恕曾在靈山寺裡的牆壁上題過一首詩:“蚤晚報衙蜂擾擾,友朋相和鳥關關。餘香滿袖花驚眼,空翠沾巾雨暝山。”(見劉恕《題靈山寺》)

兩座寺院都開闢了三劉紀念堂,這僅僅是表面上的形式而已。要使三劉精神根植民眾心中,還得有些必要儀式來輔助。換句話說,要讓三劉豐碑永遠豎立民間不倒,除了建祠堂、掛遺像、復遺蹟這些硬件建設外,還要有講歷史、說事蹟、行典禮這樣的軟件建設。因此,兩寺三劉紀念堂布置完工後,範擇能將該年度的全縣“鄉飲酒禮”搬到了鈞山。

“鄉飲酒禮”是源起宋代的一種以“敬賢尊士”為主旨的最高級別禮儀。參與對象多為身家清白、齒德俱尊的致仕官員、耆老鄉紳。以此弘揚“為臣盡忠,為子盡孝,兄弟相親,鄰里和睦,朋友有信,長幼有序”的道德倫理規範。在當時,三劉不僅是身家清白的致仕官員,還是三代“風節文學絢爛今古,死而不磨”的重量級先賢。

“鄉飲酒禮”是由府縣政府舉辦的大型宴會。每年兩次(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出席嘉賓共分三等,致仕官員是大賓,高壽耆老是僎賓,德高老者是介賓。三賓代表日、月、星“三光”。府、縣長官親自出席代表天地。三賓由儒學官員推薦,府、縣長官審核,報省督批准後方有資格赴宴。一般情況下,鄉飲酒禮是在政府駐地儒學的明倫堂舉行,但範擇能將這一年的酒宴搬到鈞山,足見範知縣對三劉的敬重是何等虔誠。

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