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吳姓村探源

吳姓是高安十大姓中的第8位,位於朱、張二姓之前。據2005年的統計,全市有吳姓村莊130個,除了村前鎮以外,高安每個鄉鎮都有吳姓村莊分佈,其中聚居百戶以上的村莊有荷嶺鎮的石上吳家,伍橋鎮的吳珠嶺下和相城鎮的禾埠吳家。

據《高安地名志》記載,高安吳姓村莊是從唐代開始的。最早的是石腦龍溪的山背吳家,說是有個叫吳二體的人於唐開元(公元713-741)年間從今荷嶺鎮的石上吳家遷此。其次是黃沙崗鎮梘溪行政村的松下吳家(始祖不明),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為避黃巢之亂,從筠南的“鼓子橋”遷來。查地名志,高安已沒有這個地名的記錄,只有一個同音地名“古子橋”,是上湖鄉境內的一個陳姓村莊,但如今這裡只稱“古橋”,也未發現有吳姓人。

高安吳姓村探源


在宋代建立的吳姓村不少,首先是宋天聖(公元1023-1031)年間建立的新街鎮觀前村,始祖吳念六,從撫州樂安遷來。其次是宋紹興(公元1131-1162)年間建立的新街鎮鄧家吳村,始祖吳仲宏,從撫州下屋場遷來。然後依次是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建立的新街鎮月塘吳家,始祖吳伯慶,從附近小河吳家遷來。宋淳熙(公元1174-1189)年間建立的荷嶺鎮琴嶺行政村的門樓崗吳家,始祖吳浩子,從高安縣城遷來。

宋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建立的龍潭鎮金家行政村的火塘吳家,始祖吳迪,從豐城鳳化鄉孟源村遷來。宋寶慶(公元1225-1227)年間建立的相城鎮黃笯前屋,始祖吳興,從官塘樂溪遷來。宋景定

(公元1260-1264)年間建立的祥符鎮東湖吳村,始祖吳天本,因做生意從臨川遷來。宋鹹淳(公元1265-1274)年間建立的荷嶺鎮青溪庫下村,始祖吳繼霞,因當高安縣令從撫州遷來;荷嶺鎮青溪南邊村,始祖吳九需,從高安縣城遷來;黃沙崗鎮獅子行政村的浪塘村(始祖吳義甫,從鍾靈橋遷來)。

宋德祐(公元1275-1276)年間建立的建山鎮英嶺行政村的穎江吳家,始祖未留名,從撫州臨川的坎頭遷來。宋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建立的上湖鄉廟下吳家,始祖吳玉珊,從石泉縣遷來。宋景炎(公元1276-1278)年間建立的相城鎮黃笯禾埠村,始祖吳義興,從楊圩梨塘吳家遷來;宋祥興(公元1278-1279)年間建立的荷嶺鎮青溪寨裡村,始祖吳啟元,從附近南邊遷來。

宋代立村的高安吳姓村還有一個是伍橋鎮龍山行政村的吳珠嶺下。在《高安地名志》中,吳珠嶺下的立村時間很含糊,只記為“宋代”,具體哪個年號沒交代。是個名叫吳理的先祖,因避戰亂從筠州城遷來此地。

高安吳姓村探源


元朝也有吳姓村建立,依次是元中統(公元1260-1264)年間建立的伍橋鎮高家行政村的櫟頭吳家(始祖吳千八,從縣城赤土板遷出);元至元(公元1264-1295)年間建立的灰埠鎮荷山行政村的老屋吳村(始祖不明,從龍潭湘口火塘吳家遷出);元元貞(公元1295-1297)年間建立的楊圩鎮的梨塘吳家(始祖吳遊,從龍潭火塘吳家遷出);元泰定(公元1324-1327)年間建立的建山鎮英嶺行政村的蘆家巷(始祖不明,從高安城南禮義坊遷出);元至正(公元1341-1368)年間建立的伍橋鎮墨園行政村的xuan源村(始祖吳峰,從高安縣城赤土板遷出),龍潭鎮金家行政村的橋頭吳家(始祖吳允宏,從荷嶺石上吳家遷來)。

明代建立的吳姓村相對比較多,依次有明洪武年間建立的伍橋鎮聯合行政村的鳴水吳家(始祖吳始詹,從吳珠嶺下遷出);龍潭鎮新胡行政村荷山村(始祖吳宏仁,從石腦五百港遷出);石腦鎮左家行政村的吳冷村(始祖不明,從荷嶺石上吳家遷來);荷嶺鎮的石上村(又名石溪村,始祖吳楚讓,從荷嶺青溪南邊村遷出);灰埠鎮荷山行政村的新屋村(始祖不明,從附近荷山老屋遷出);八景鎮上保吳家(始祖吳誠可,從相城樂溪牆背遷來);建山鎮雲堆行政村的上吳村(始祖吳景光,從相城黃笯上房遷來);相城鎮官塘行政村的樂溪村(始祖吳文海,從樂安縣焦坊遷來);田南鎮牌樓行政村的泗港吳家(始祖吳本初、吳本清、吳本寧三兄弟從清江縣遷來),華林山陳家行政村的竹溪村(始祖吳仁昌、吳餘昌兄弟從高安縣城赤土板遷來);

明建文年間建立的石腦鎮溪橋行政村的青上村(始祖吳初二,從高安縣城遷出);祥符鎮龍灣吳村(始祖吳溥,從荷嶺青溪吳家遷來);明永樂年間建立的楊圩鎮梨塘行政村的下皮村(始祖吳克敏,從梨塘遷出);明宣德年間建立的荷嶺鎮琴嶺行政村的堎背吳家(始祖吳啟太,高安縣城遷出);新街鎮建成行政村的塘裡村(始祖吳景嵩,從高安縣城石橋頭遷出);荷嶺鎮琴嶺行政村的匡塘吳家(始祖吳均禎,從荷嶺庫下吳家遷出);明正統年間建立的荷嶺鎮仁塘行政村的陳南基(始祖吳楚讓,從荷嶺青溪吳家遷出);

高安吳姓村探源


明天順年間建立的黃沙崗鎮鐵團行政村的塘邊吳家(始祖吳景誠,從縣城石橋頭遷出)。明成化年間建立的石腦鎮溪橋行政村的橋上村(始祖吳大良,從石腦青上村遷出);黃沙崗鎮塔溪吳村(始祖吳鈞,從荷嶺庫下吳家遷出);灰埠鎮曦嶺行政村的鋪前村(始祖不明,從荷嶺庫下遷出);田南鎮張家行政村的港東村(始祖吳德彭,從本縣和溪遷來);明弘治年間建立的太陽鎮泉港行政村的小山村(始祖吳以能,從不知哪裡的橫溪遷來);明正德年間建立的石腦鎮溪橋行政村的堘下村(始祖吳志寬,從石腦青上村遷出);

明嘉靖年間建立的石腦鎮溪橋行政村的高坎上(始祖吳宏高,從石腦青上村遷出);黃沙崗鎮獅子行政村的塘頭村(始祖吳文輝,從黃沙塘邊村遷出);明隆慶年間建立的石腦鎮溪橋行政村的橋下村(始祖吳大欄,從石腦青上村遷出);明萬曆年間建立的龍潭鎮的洛城吳家(始祖吳埔兄弟四人,從高安縣城世濟橋遷出);藍坊鎮的塘坊吳家(始祖吳宏毅,從高安縣城世濟橋遷出);汪家圩鄉團山行政村的窩子裡(始祖吳幫提,從城南甘公廟遷出);伍橋鎮龍山行政村的高坵村(始祖吳尚瞻,從吳珠嶺下遷出);楊圩鎮白竹行政村的易王港村(始祖吳國發,從華林大塘吳家遷出);

明嘉靖年間建立的黃沙崗鎮的鐵團吳家(始祖吳丕馬,從堎背遷出);明天啟年間建立的大城鎮高溪吳家(始祖不明,從筠東吳家遷出);明崇禎年間建立的伍橋鎮白土行政村的莊邊村(始祖吳存輝,從奉新縣北嶺遷出);石腦鎮龍溪行政村茜坑吳家(始祖吳光祥、吳光環二兄弟,從石腦五百港遷來);石腦鎮的高沙吳家(始祖吳兆鉅,從龍潭洛城吳家遷出)。

高安吳姓村探源


清朝建立的吳姓村是:清順治年間建立的汪家圩鄉白沙行政村的對裡村(始祖吳兆柏,從城南甘公廟遷出);清康熙年間建立的伍橋鎮桂塘行政村的鄒家嶺(始祖吳文幹,從吳珠嶺下遷出);伍橋鎮學山行政村的寄樹下(始祖吳仕冬,從附近的碧溪巖山遷來);建山鎮楓林行政村的楓林泉(始祖不明,從伍橋吳珠嶺下遷出);楊圩鎮梨塘行政村的東邊村(始祖吳應溪,從梨塘村遷出);楊圩鎮梨塘行政村的周家村(始祖吳域,從梨塘村遷出);祥符鎮西湖吳村(始祖吳禮興,從高安縣城禮義坊遷出);伍橋鎮高家行政村的廖家村(始祖吳建楊,從附近櫟溪吳家遷出);瑞州街道月潭行政村的老莊吳家(始祖不明,從縣城花巷口遷出);礦山水庫南城行政村的中城村(始祖不明,從河南省開封遷來);

清雍正六年建立的龍潭鎮梅口行政村的諶家堎(始祖吳國用,從龍潭火塘吳家遷來);清乾隆年間建立的相城鎮官塘行政村的白土村(始祖不明,從縣城城隍廟旁遷出);楊圩鎮塘頭行政村的老莊下(始祖不明,從本縣橫港遷出);楊圩鎮的塘頭吳家(始祖吳宏優,從不知何處的上腦遷出);相城鎮的黃笯下嶺(始祖不明,從黃笯前屋遷出);相城鎮的官塘白土村(始祖不明,從高安相城的城隍廟旁遷出);太陽鎮的宋家吳村(始祖不明,從荷嶺石上遷出);華林山蘇家行政村的朱家堝(始祖吳居源,從伍橋吳珠嶺下遷出);華林山柏樹行政村的噪溪(始祖吳紫陽,從伍橋吳珠嶺下遷出);華林山李口行政村的李源村(始祖吳上紀,清道光年間遷);

清嘉慶庚申年建立的石腦鎮的望城崗吳家(始祖吳懷玉,從龍潭洛城吳家遷出);清道光年間建立的華林山費家行政村的大塘村(始祖吳伏龍,從伍橋吳珠嶺下遷出);華林柏樹的張家前(隨著不明,從奉新縣九仙湯遷來);華林李口的李源村(始祖吳上紀,從伍橋吳珠嶺下遷來);田南鎮的廣城茅頭村(始祖不明,從相城華陽的禾埠遷來);清光緒年間建立的相城鎮官塘行政村的城南橋(始祖吳發中,從縣城城南橋遷出);相城鎮善坊行政村的江上村(始祖吳錦七,從縣城白蠟廟遷出);相城鎮的黃笯上凹和下凹村(始祖上凹的不明,下凹的是吳年選,均從附近的黃笯村遷出);黃沙崗鎮獅子行政村的小河吳村(始祖吳山鳳,從附近的東塘村遷來);

高安吳姓村探源


在《高安地名志》中,筆者所能收集到的吳姓村情況基本就是這樣,從中可以看出,高安吳姓村的來源大致是從奉新、臨川、豐城、樂安、開封、浙東等六個地方遷入的,其中以臨川、浙東的來源為主幹。因為,高安境內的絕大部分吳姓村都是源出高安縣城然後又在高安各地開枝散葉的,而最早進入高安縣城安家立業的就是來自浙東和臨川的筠州刺史與高安縣令。說不定,在高安分衍村莊最多的伍橋吳珠嶺下、石腦溪橋青上、荷嶺青溪庫下與荷嶺青溪石上等村的始祖,就是宋代筠州刺史吳理或高安縣令吳繼霞呢。

在結束本文之前,筆者就資料整理過程中發現的幾處困惑及疑點發表於此,擬供知情者釋疑解惑。

高安吳姓村探源


一是伍橋吳珠嶺下的建村時間。按《高安地名志》的記載是宋代,吳理為避亂從筠州遷來此地。但就《高安姓氏大觀》轉述《龍山吳氏宗譜》的記載則為:“唐天寶(公元742-755)年間,吳理(字元節)以進士刺筠州,遂卜家於茲。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吳馥(字聲磬),居州治之南瑞豐倉,後徙彭子橋;次子吳鬱(字貴章),因遊獵於龍山(吳珠嶺的別稱),愛龍山山水之秀麗,遂攜家於此。後子孫繁衍,發展成龍山吳氏大族。”

看來這縣誌與宗譜之間的記錄大不相同呀。二者都提到吳理,地名志的吳理是吳珠嶺的立村人,龍山宗譜的吳理是筠州刺史,家居筠州城,而吳珠嶺的立村人是吳理的次子吳鬱。按理這兩個“吳理”不是同一個人。因為從唐朝到宋朝,期間相隔了幾百年啊。再者,筠州不是早在唐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給撤銷了,直到南唐保大十年(公元952年)才恢復嗎,為何唐天寶年間還有筠州一說呢?

高安吳姓村探源


其次是唐朝建立的石腦龍溪山背吳家從明朝建立的荷嶺石上吳家遷出的問題:一個早在唐代就建立的村莊,怎麼可能從比自己晚650多年才建立的村莊遷出呢?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如果資料記載無誤的話,那筆者就只能作如下解釋:也許唐代時山背吳家的始祖吳二體先在荷嶺石上這個地方立足,之後覺得不理想才遷到石腦龍溪的。到了明代,他的同祖不同宗的吳姓人吳楚讓又從南邊遷來這裡。也就是說,山背吳家與石上吳家只有地址上的承接關係而沒有血緣上的嗣繼關係。

第三是宋代建立的新街月塘吳家從清朝建立的黃沙獅子小河吳家遷出的問題:要知道,清光緒(公元1875-1908)年間要比宋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晚730多年。

第四是宋代建立的相城黃笯前屋從明代建立的相城官塘樂溪遷出的問題,這又是一處“早立村從晚立村遷出”的疑點。

高安吳姓村探源


第五是有兩個叫“吳楚讓”的始祖,一個是荷嶺石溪的始祖吳楚讓,明洪武年間從荷嶺南邊遷出;一個是荷嶺仁塘陳南基的始祖吳楚讓,明正統年間從荷嶺青溪遷出。不知這裡面有沒有錯誤。

史料裡的錯誤,如果單獨去看並不知道其對還是錯,只有將相關信息聯繫起來比較才知有誤。筆者希望這些錯誤在有機會續修地名志時加以訂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