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1 名人轶事│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

乔干臣,字子敬,1883年开始任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兼督修炮台,在营口任职22年。乔干臣授命来到营口后,一边率练军营540名兵勇投入炮台修筑工程,一边加紧训练军队,并带领兵勇保护海关税卡,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抗击入侵之敌。炮台竣工后,乔干臣带领队伍进驻,成为西炮台的第一批驻军。

名人轶事│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火很快烧到营口。1895年3月6日10时许,日军第二军第一师团长山地元治中将把军队分成左右两队,一路攻占营口城区,一路向西炮台进攻。

名人轶事│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

此时西炮台已是孤台。乔干臣率领500多名练军营兵勇,会同袁珍带领的水雷营将士共同镇守炮台。为阻挡日军进攻,乔干臣毅然下令炸毁埠区通往炮台的小桥。当日13时40分,西炮台落成后的第一场战斗打响。当日军接近炮台时,突然地雷爆炸,两名日兵“立刻化为齑粉,飞向天空”。乔干臣下令“施炮迎击”,“五门海岸炮从坚固的炮台连续射击,其弹着极为准确”。水雷营士兵引爆地雷,爆炸声,厮杀声响成一片。从午到晚,日军发动多次进攻,未能前进一步。入夜,下起小雨,日军趁黑夜掩护,派工兵切断地雷导线,致使地雷失效。炮台守军孤军抗敌,大炮又不能近距离发挥威力,如不撤退有全军覆没之危。乔干臣当机立断,率全体官兵乘夜色悄悄撤出炮台,飞速渡过辽河,参加田庄台保卫战。

  田庄台保卫战是甲午战争期间最后的陆战。1895年3月9日,日军为夺取田庄台,投入3个师团的兵力,集中90余门大炮,向清军进攻。乔干臣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带领兵勇顽强抵抗。虽然甲午战争清军失败,但乔干臣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却给钦差大臣刘坤一留下深刻的印象。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初二日,他上奏朝廷,让乔干臣继续于营口统带练军营。1896年1月,乔干臣所属的练军营返回营口。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西方列强组成八国联军打进中国,这一年按中国干支纪年为庚子年,因此也称这场战争为“庚子之战”。7月26日,俄军步兵500人、骑兵100人,携炮2尊,占领营口东部邰家屯,并炮轰五台子兵营,当日正逢朔日(农历初一),营口的文武官员举行告朔典礼,“闻炮声,即知有变”,奉军统领胡志喜、练军营管带乔干臣立即回营部署防御。此时,清军已“阵亡三人”,因无主将,驻扎在二道沟的清兵由扬武门退回围子内。胡、乔二将率士兵仓促应战。危急时刻,从丰济门内杀出数十名义和团民,手持短刀直扑俄兵,俄兵突遭义和团民近距离袭击,又值北风大作,慌忙撤退。

  8月4日,俄军3000人,日军300人,再次围攻营口。驻营清军的兵力只有12哨1000人左右,军械简陋。面对强敌,乔干臣和他的练军营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同联军展开激烈的巷战,顽强地抵抗6个多小时,终因武器装备简陋,兵力悬殊,力尽弹绝,被迫撤离。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海防练军营官兵113人阵亡,127人受伤,联军死伤200余人。为表彰乔干臣保卫营口之功,清廷加授他为记名提督,赏顶戴花翎。

  1905年,乔干臣病逝于营口。

  清宣统二年(1910年),练军营管带刘芳山发起修建昭忠祠,祭祀庚子之战中营口海防练军营牺牲的113位爱国官兵。乔干臣虽非死于战场,但他忠勇可嘉,亦得附记其中。

名人轶事│营口海防练军营管带乔干臣

  如果您对营口的历史文化感兴趣或是手中有相关资料,欢迎您投稿到营口市史志办编辑的《营口春秋》期刊,与我们共同讲述营口的历史故事! 

  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