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曹操如果沒有懷疑華佗,被華佗治好了,那三國局勢有何變化?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那麼我們就從公元220年開始說。

如果華佗治好了曹操的病,在220年的時侯,曹操已經65歲,這時曹操剛剛結束襄樊之戰,孫權佔據除南陽郡外的荊州,關羽被殺。

曹操不死,曹丕無法上位,漢獻帝還是名義上的皇帝。東吳與曹魏因關羽的襄樊之戰有短暫的聯盟,公元220年孫權曾上書曹操廢漢自立,但曹操不肯,說孫權這是要把自己放在火上烤,拒絕自立。曹操的真實想法應該先統一天下,再尋求稱帝。天下未統一,貿然稱帝,勢必會引發叛亂,況且還有劉備和孫權在一旁虎視眈眈。



曹操不死,劉備無法稱帝,劉備的政治口號可是興復漢室,漢獻帝尚在位,劉備不敢稱帝,否則盡失天下道義,但劉備還是會發動夷陵之戰,公元221年,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發動夷陵之戰。

這對曹操來說是他有生之年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曹操可不是曹丕,當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孫權向曹操稱臣,曹操會假意答應孫權,同時做好戰爭準備。



兵分三路。

西路軍三萬人馬,嚴防漢中前線,目標防守,嚴防蜀漢偷襲,並隨時策動配合另外兩路。劉備夷陵勝利時則以攻擊漢中擾亂蜀漢,劉備失敗時防守。

中路軍八萬人馬。坐鎮襄樊,由曹操親自指揮,當夷陵之戰發動時,曹操令人攻擊南郡,佔據江陵,切斷夷陵與東吳的聯繫,越過長江,重點攻擊孫權的東吳老巢,同時伏兵應對荊州及夷陵方向東吳的援軍。

東路軍五萬人馬。駐軍合肥,待中路軍行動後,配合從東路攻擊孫權。

所有軍隊調動密而不宜,嚴密封鎖消息。待夷陵之戰開動後,再進行動手,此戰勝利可統一天下,失敗可能要搭上曹操老命。



結局是夷陵之戰陸遜勝,劉備敗退回蜀,元氣大傷,次年劉備病死。但陸遜後方被曹操攻擊,敗退退回荊南四郡,同時孫權被曹操擊敗,逃入南方,後與陸遜會合一起逃入交州,曹操派人追擊孫權,孫權逃入越南,後建國吳,稱越吳。之後曹操消滅原東吳各地叛亂勢力,公元225年就在曹操準備伐吳時病死,享年70歲。

曹丕上位,先廢漢獻帝,再稱帝。同年徵孫權,次年病死,226年曹睿登位,滅孫權。兩年後滅蜀,至此天下一統。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華佗把曹操的病治好了,三國會提前結束,魏國會提前幾十年統一全國。因為當時曹操已經實施了大戰略,也就是大迂迴的策略,他當時已經攻陷了涼州,守住了荊州。然後拿了一塊空地漢中把劉備的整個蜀漢經濟拖垮掉了。


曹操跟劉備休戰幾年,把自己內部不和諧的因素全部去掉了,只是劉備跟孫權必然會發生矛盾,因為荊州是孫權和劉備都想要的。然後他跟劉備作戰,此時的劉備肯定是無力作戰,只要打上三年,劉備經濟必垮,內部必反。攻勝劉備之後,孫權他不會有反抗之力,他會投降的。有人是到時候孫權會幫忙,怎麼幫?要派兵去成都,他唯一的幫忙就是去襲擊合肥之類的地方,以東吳的性格佔不了便宜。滅亡劉備是肯定的。

有人說你忘記有一個天才叫諸葛亮,沒有錢,諸葛亮也沒有任何辦法,最厲害的諸葛亮也抵不過天下大勢。就算孫權不投降,也沒有用,到時候兩路進軍,一路直接南下,一路順長江而下,長江天險不再有,東吳就算有心也守不住,論真正的指揮作戰的能力三國裡面還真的沒有超過曹操的。


知常容


華佗死於公元208年,相傳因為給曹操治療頭痛病的方案過於駭人驚聞(開顱),以至於被曹操誤以為是刺殺自己,把他殺了。另一種說法也與曹操有關,華佗給曹操檢查後發現他這個病是慢性的,還不能治癒,需要長期保養、護理。華佗不願意長期守在曹操身邊,就編了個理由回家,而後又數次假託妻子生病為由拒絕曹操徵召,曹操很生氣,便派人去查看;如果他妻子真的病了,便賜小豆四千升,放寬假期期限;如果欺騙,就逮捕押送。結果華佗撒謊,於是把華佗押解交付許昌監獄,經審訊,華佗供認服罪(漢律:1.欺君之罪;2.不從徵罪)。

曹操死於公元220年,享年65歲,根據當時人均壽命來看,曹操已經算是高壽了,並且曹操的死與他的頭痛關係不大,曹操20歲開始做官,幾十年風風雨雨,南征北戰,能活到65,說明保養的已經非常好了。而且曹操死的時候,三國鼎立的格局已經相對穩定下來,哪怕是多活幾年,也是各自休養生息,穩定當下的局面,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所以華佗治好曹操和治不好曹操對歷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當然對華佗影響很大,起碼《青囊經》能夠流傳下來,如果真有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