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解密《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解密《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为什么说“治大国,如烹小鲜”?孔子对鬼神讳莫如深,而在老子看来,鬼神并不可怕,因为鬼神“不伤人”,这么说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是相矛盾的,这其中的区别又在哪里?如何才能不被鬼神所伤,与道德相交?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鱼就已经是民间很常见的食材了,所以老子才会在《道德经》中用它来比喻治理国家——治大国,如烹小鲜。那么,这其中到底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

鱼作为最常见的水生动物,繁殖能力非常强,所以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跟鱼有关的成语,寓意家族人丁兴旺、日子富足有余,比如早生贵子、年年有余。又因为鱼的肉质富含营养、适应能力强,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温带还是热带、寒带,只要是比较清洁的水域,都会有它的身影,所以非常适合人工养殖,供人们食用。

作为一种食材,鱼肉肉质鲜美细腻,适合烹、煎、蒸、煮等多种烹调方式。很多人都亲自做过鱼,或者看过别人做鱼。有经验的人就会发现,如果个头大,多翻几次也无伤大雅,不会破坏什么;但如果是小鱼,稍稍翻动就会散架,不但失去了美感,而且吃起来很麻烦。

常言道,人少好领导,又说船小好调头。因为当人数少,船的体量比较小的时候,如果有什么变动,很快就能响应,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但如果队伍大了,就不好带了。就像是古代宫廷里传话,一句话从宫门外传到殿前,要经过好几十个人层层传递才能到达皇帝的耳边,这其中如果有一个人传错了,就会导致一人错全体错,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国家也是一样的,一个弹丸小国,比如北欧的一些国家还没有中国的一个省大,他们如果要推行什么新政策,执行力强的话几天最多几个星期就能落实到位;即使出现什么差错,从头检查一遍也不会费多大事儿,很快就能过完一遍。

解密《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一个独木舟,想去哪儿马上就能出发,想反悔直接掉头就是了;但如果是一艘巨轮,光是启动就费老鼻子劲儿了,如果要掉头更是困难,得首先找到适合深度的水位,还得四周水域范围足够大才成。

所以,像印度、美国这样的大国,如果政策朝令夕改,就会引发混乱,就像做小鱼还穷折腾不停翻动一样,很快鱼肉就变得稀碎,根本夹不起来,没法吃了。

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不折腾。古代很多帝王喜欢大兴土木、穷兵黩武;喜欢搞大型活动。结果劳师动众,劳民伤财,导致整个国家元气大伤,四分五裂。

事业的发展需要时间,每一个统一朝代的开始,君主大多主“静”,与民休息,休养生息,国力就会得到积累,越来越强大;到了末代皇帝,往往是骄奢淫逸,好大喜功,大搞排场,结果导致国库亏空、尾大不掉,最终局面无法收拾。

《心经》云:道法空相,天地生养万物的大道本质上也是主静的,正如《道德经》十六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第三章说“虚其心,实其腹”。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指的就是与大道相合,按照天地大道来做事,即使是鬼神来了,咱也不带怕的,它们根本伤不了你。为什么呢?

什么是鬼神?这个现象孔子一直没有说,每当弟子问起的时候,他就会以“不知死,焉知生”“圣人不言怪力乱神”来敷衍。

解密《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其实孔子这种做法也无可厚非,就像佛陀常常告诫弟子不要追求神通一样,虽然修道会产生神通这样的副产品,但是它不是大道的正途,也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如果一味追求细枝末节的东西,就会走上歧途。

孔子之所以回避鬼神的话题,就是怕学生们因为好奇心害死猫,一时冲动就会跑偏。

老子说“其鬼不神”,这里的“鬼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神就是指道,或者说合于道的力量,自然就会顺应自然;鬼是指那些违背大道逆天而行的力量。就像阳明先生所说,如果你的内心光明,良知常驻,所行皆“中节”,自然就不会受到邪风歪气的骚扰;但如果你存心不良,就会吸引不好的东西上门,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地无情,福祸自招。

人常说: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就是这个道理。鬼神之所以能够招惹你,就是因为你做了违背天理人伦的事情,那些规规矩矩行事的人,大概率会好人一生平安,即便无法大富大贵,起码落得个自在喜乐。

老子曾说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是说,在天地的眼中,世上根本没有什么是非对错、爱恨情仇,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只是人心多欲,才将它们相分别而已。

既然没有好坏对错,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爱护和伤害了,爱是执着,恨也是执着;爱护是贪嗔痴,伤害也是贪嗔痴。只有祛除自己的是非之心、人我之心,才能真正做到与道相合、天人合一。也就是佛家所说:无人我相,无众生相。

解密《道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诞生的逻辑,就相当于演绎法,一直往外推,向外摊开,越生越多,越摊越大;有生就有灭,有来就有回,那么回去的路自然是相反的。就是万物归纳为四象,四象复归两仪,两仪再回归太极,太极回到无极,以至于寂灭无声;人归于德,德回到道,道再回到自然。

所以,老子在本章的最后说“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圣人是得道之人,道不伤人,圣人自然也不伤生;德是道衍生的法则,它的本源是道,所以说“德交归”。

就像树根长出树干,树干长出树枝;最终落叶归根,尘归尘,土归土,有归于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