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安史之亂中,為何一部分盧龍軍沒有附逆?

用戶65602858212


自從天寶十年安祿山兼領平盧、范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以來,他在河北大地就成了一個無人制約的土皇帝。


天寶十四載(755年)11月,安祿山一共統率旗下三鎮15萬兵馬,號稱20萬,從范陽起兵造反,詐稱奉唐玄宗旨意率領部隊討伐逆臣楊國忠。


《舊唐書》:十一月,反於范陽,矯稱奉恩命以兵討逆賊楊國忠。


1,盧龍軍歸平盧節度


雖然安祿山統領三鎮兵馬,但並不是所有的軍隊都會跟著安祿山造反。其中,平盧軍旗下的盧龍軍,有部分沒有參與這次叛亂。盧龍軍是玄宗皇帝在天寶二年(743年)設置的,劃歸於平盧節度,這就決定了平盧軍並不是鐵板一塊,只因平盧軍中還有一部盧龍軍。


安祿山造反前夕,對安東都護部和平盧軍的掌控也不是很強。為了穩住自己的大後方,專門派平盧節度留後呂知誨殺害了安東副大都護馬靈察,事後呂知晦被安祿山任命為平盧節度使。呂知晦正式背叛朝廷,接受了安祿山的任命。



2,平盧軍(盧龍軍)內部的相愛相殺


天寶十五載(756年),平盧軍左驍衛將軍劉客奴襲殺了呂知晦,宣佈平盧軍反正。朝廷大喜,任命劉客奴為柳城太守,賜名正臣,拜平盧軍節度使 。接著領軍攻打范陽,被史思明所敗,後面被安東都護王玄志鴆殺。


安祿山率兵西進長安,以心腹大將徐歸道為平盧節度使,留守范陽。


不過,安東都護王玄志與平盧將侯希逸率領精兵六千餘攻破柳城,斬殺了徐歸道,推舉王玄志為平盧節度使。王玄志於河北四處攻略,給叛軍的後方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乾元元年,王玄志病死,軍人共推侯希逸為平盧軍使,朝廷就任命他為平盧節度使。叛軍屢次來攻,侯希逸勉勵將士,屢次擊敗叛軍大將向潤客、李懷仙等人。


從平盧軍內部反覆激烈的爭奪來看,平盧軍加入叛軍的並不是很多,相當多的主力留在了安祿山的大後方,很可能只有平盧軍一部(史思明部)與盧龍軍一部(田承嗣)參與了叛亂。


後來,平盧軍南遷至淄青,改為平盧淄青節度使,盧龍軍不再受平盧軍管轄,被劃歸於幽州節度。



3,盧龍軍的歸途


安史之亂結束後,范陽節度使改為幽州節度使,因領盧龍軍,又稱盧龍節度使。


朝廷無力追究安史叛將,安史舊部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盧龍節度使)。


大曆三年(768年)六月二十日,李懷仙的部下兵馬使朱希彩殺害李懷仙,自稱節度留後。後又被朝廷任命為幽州大都督府長史、幽州盧龍軍節度使。


大曆七年(772年),因為私怨,朱希彩被孔目官李瑗伺機殺死。


當時,朱泚駐紮在城北,其弟朱滔派人到將士中大肆張揚道:“節度使非城北朱副使擔當不可。”


將士們本來無所適從,聽後便一同推舉朱泚。朱泚於是自領留後,並遣使呈報朝廷。同年十月,朝廷任命朱泚為檢校左散騎常侍、幽州盧龍節度使、幽州長史兼御史大夫,賜爵懷寧郡王。


大曆九年(774年),朱泚升任檢校戶部尚書。當時,河朔三鎮雖然歸順朝廷,卻從不曾入朝覲見,朱泚率先上表,要求入朝。代宗大喜,命人修建住宅等待朱泚。


朱泚入朝後,朱滔統攝幽州軍務,卻著手削除朱泚的影響力。朱泚自知被兄弟出賣,失掉兵權,於是自請留在京師。代宗遂任命朱滔為盧龍節度留後、兼御史大夫,命朱泚統轄汴宋、淄青的邊防軍隊。


從此,盧龍軍節度使多次易主,一直到後晉建立前夕,石敬瑭將盧龍節度全境和河東節度北部蔚州、應州、寰州、朔州、雲州五州割讓給契丹國,這就是燕雲十六州。


風雪西樓夜


安祿山在造反時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其中平盧軍和盧龍軍是他的絕對親信主力部隊。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率三鎮十五萬兵馬,以討伐楊國忠為名造反,拉開了“安史之亂”的大幕。

安祿山雖然是三鎮節度使,但並非三鎮人馬全部跟著他叛亂。

他視為心腹的盧龍軍,就有很大一部分將領還是忠於唐朝的,不但沒有造反,反而成為唐朝圍剿安史叛軍的主力。

盧龍軍始於平盧軍,唐玄宗開元五年在營州設置平盧軍使,開元七年昇平盧軍使為平盧節度使,首任平盧節度使是張敬忠,之後藏懷亮、薛楚玉分別擔任此職。

天寶元年,安祿山以左羽林衛大將軍兼柳城太守的職務持節充平盧軍,成為平盧軍的最高領導。

平盧軍節度使管理營州、遼州和燕州,兼領安東都護府,是唐代處理東北地區一切事務的最高權力機構。所以安祿山在平盧節度使的職務上,還兼了平盧支度使、觀察使和處置使,又兼任營田使,就是東北地區和蒙古部分地區之王,權力十分巨大。

要說唐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是無以復加的,不但讓他掌管東北地區,還在天寶十年又給了他河東節度使的職務,安祿山身兼三鎮,已經尾大不掉,野心膨脹,造反只是早晚的事。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時,安祿山是將平盧和范陽當作自己的老巢和根據地的,他將造反總指揮部設在范陽,與平盧形成犄角之勢,進能直搗中原,退可據守長城,割劇一方。

安祿山經營平盧多年,早已將心腹安插在各個重要崗位,算盤是打得不錯的。

安祿山知道造反不是一件小事,手下的軍隊不一定完全同意,所以在造反前,他也大造輿論,將自己裝扮成忠義之臣,是奉詔討伐奸臣楊國忠,為自己的出兵尋找法統依據。

他任命平盧節度副使呂知誨率一部分盧龍軍駐守平盧,幫他看好大本營,自己則放心大膽的向中原進軍。

唐朝得知安祿山造反後,立刻發詔指出安祿山行為是“叛逆之舉”,同時將呂知誨升為平盧節度使,升官的目的當然是想爭取呂知誨和他手下駐守平盧的盧龍軍將士。


(忠於大唐的盧龍軍將領)

呂知誨雖然比較得到安祿山的信任,但他對造反的前途不太明朗,並沒有下定決心跟著安祿山一條道走到黑。

選擇朝廷還是選擇安祿山,讓呂知誨猶豫不決。為了長遠打算,他乾脆採取駝鳥政策,暫時中立觀望,誰也不幫。

“安史之亂”前期,局勢對安祿山十分有利。安史叛軍先後擊敗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等名將,潼關很快失守,玄宗本人出逃四川。

次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在大封百官的同時,也不忘記拉攏為他看守老巢的呂知誨。

此時的呂知誨對大唐失去了信心,誘殺了忠於唐朝的安東副都護馬誓,接受了安祿山的偽職。

可讓安祿山和呂知誨沒有想到的是,盧龍軍中很多門將領還是對唐朝忠心耿耿。

就在呂知誨接受偽職不久,平盧遊奕使劉客奴在侯希逸等將領的支持下,處死了投敵的呂知誨,這一舉動也得到了安東都護將軍王玄志等人的支持。

這些忠於大唐的將領們說服了平盧兵馬使田神功等動搖不定的力量,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堅定的站在大唐一邊。

大唐立即加封劉客奴為平盧節度使,賜名“劉正臣”,王玄志為安東副大都護,將他們拉到大唐的陣營。

(安祿山)

新任大唐平盧節度使劉正臣之後率領盧龍軍將士在平盧、幽州等地與安史集團叛軍多次交戰,他們先後“攻長揚,戰獨山,襲榆關、北平,殺申子貢、榮先欽等叛將”,並與堅持抗敵的河北招討使顏真卿聯合,一起制定了南北夾擊安史叛軍的計劃。

丟掉平盧大本營後,安史叛軍展開了瘋狂的圍剿,在劉正臣戰死後,派出在盧龍軍中頗有人脈的徐歸道潛入盧龍軍,企圖分化盧龍軍。

但這個陰謀被侯希逸識破,徐歸道被殺,唐朝政府很快任命王玄志為新的平盧節度使,繼續與安史叛軍鬥爭。

在王玄志死後,侯希逸繼任,一直在後方堅持抵抗,取得了不少勝利。

從盧龍軍整體來說,其主力部隊被劃歸史思明率領,比如安史叛軍中的名將田承嗣部;另外還有一部分是被安排留守平盧大本營的,這一部分成為抵抗叛軍的重要力量。


(劉正臣)

從數量上來說,平盧節度使所轄的盧龍軍,滿員是三萬七千五百人。

其中劉正臣部七千,平盧兵馬使李忠臣部三千,另有二萬部隊分別歸侯希逸、王玄志等人統領,真正參與安史之亂的盧龍軍,不過田承嗣部七千餘人。

這些部隊由史思明率領,數量不多,但戰鬥力強悍。 在整個安史之亂中,平盧都是唐朝和安祿山雙方爭奪的重點區域。

安祿山和史思明不斷採取收買、挑撥、拉攏等手段,想讓盧龍軍跟隨他們造反,但一直沒有得逞。

所以說,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盧龍軍很好的牽制了安史叛軍的有生力量,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戰場,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參考文獻:《唐會要》、《新唐書》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實際上盧龍軍一部分非但未加入安祿山的反叛,反而成為反抗安祿山的部隊的一部分,當時平盧節度使轄下擁有兵三萬七千馬五千。該部隊安祿山很可能僅動員了平盧軍一部(史思明部)與盧龍軍一部(田承嗣)。儘管該節度使是安祿山起家的職務,然而這支部隊的將士對安祿山的忠誠是十分可疑的。在叛亂時,安祿山為了穩定自己控制力並不強的安東都護部,專門派平盧節度留後呂知誨殺害了安東副大都護馬靈察(即前安西北庭四鎮節度使夫蒙靈察)。但反抗安祿山的義軍很快自平盧軍興起:平盧軍先鋒使董秦等將軍殺死了安祿山委任的平盧節度使呂知誨,立劉正臣為節度。劉正臣戰敗被殺後,繼任安祿山麾下平盧節度使的徐歸道發動反攻。安東都護王玄志率領精兵六千餘(安東都護總兵力八千五百)攻破柳城,斬殺安祿山任命的平盧節度徐歸道;其後被推舉為平盧節度使的王玄志更是大舉出擊,於河北四處攻略,給叛軍的後背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從平盧戰線的激烈程度我們也可看出,平盧節度使下轄部隊動員加入本部軍團的並不多,相當部分的主力滯留在東北,成為了平盧義軍的中堅力量。

安祿山主力主要由:1安祿山所管轄區內的一部分部隊,押兩蕃(兩蕃指契丹、奚兩族)、渤海、黑水四府經略處置使之職擁有處置東北各部族的權力,為安祿山提供了控制大批外族的權力。安祿山由此從各羈縻州動員了大量的部落兵加入自己的麾下,這些部落兵構成了安祿山叛軍的核心戰力。他們抽調自安祿山下轄的羈縻州各部族,由各族的首領率領加入叛軍。安祿山麾下重臣阿史那承慶、阿史那從禮、李歸仁等皆是率領部族軍隊加入戰陣,而張孝忠、王武俊、康阿義等也應當是如此:北平王李歸仁擁有鐵騎五千,而阿史那承慶、康阿義在幽州內戰的時候更是擁有蕃兵兩萬。這些部落兵不僅給叛軍提供了強大的戰鬥力,還成為了叛軍重要的補充兵源:尹子奇動員十三萬主力南下時,除了媯州與檀州的部隊,其餘軍隊均是來自於同羅、僕骨的部落兵;牛廷階提供給史思明軍團的一萬援軍中,五分之一為同羅、曳落河。

除此以外,安祿山作為河北採訪使,還有權通過各郡太守動員河北的團結兵。然而安祿山對這些部隊並不信任,他不僅沒有動員這些部隊加入他的軍團,甚至並沒有進行調動。一些已經動員的團結兵,則被安祿山用曳落河精銳加強後負責了留守。事實證明了安祿山的判斷:在他越過黃河後起兵的顏杲卿與顏真卿統帥的十餘郡勤王聯盟的主力,正是那些沒有被安祿山吸收的河北團練部隊;而留守的大將李欽湊等率領的團結兵幾乎是不堪一擊、土崩瓦解。由是來看,河北的團結兵並沒有給予安祿山的軍隊以足夠的助力。安祿山也多將這些部隊視為補充與留守部隊,而非足以加強本部軍團的力量。

三、小結

從前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安祿山叛軍主力構成由三部分組成的:節度使下轄的常備軍(健兒),各部落與蕃將率領的部落軍,河北各州郡的團結兵。常備軍與部落兵構成了安祿山的軍隊主力,而團結兵與未動員的部落軍則充當了預備役的角色。安祿山的常備軍固然難以得到補充,但是部落兵與團結兵卻可以源源不斷地被動員加入叛軍隊伍。這種充足的後備軍為叛軍提供了強有力的援助,使得叛軍能夠維持長期的作戰。另外,這些構成軍隊主力的是久經戰陣的常備軍與部落兵,客觀上也使得叛軍的主力部隊戰力極為強大,不可撼其鋒芒。通過叛軍軍力與構成的考察,也可以為我們分析安史叛軍提供相當的幫助。


石阡南門生漆店農貿市場分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