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獨家:銀行最具吸引力吸儲產品被叫停!將影響貸款業務成本

獨家:銀行最具吸引力吸儲產品被叫停!將影響貸款業務成本


2019年的最後兩個星期,資金端迎來新的監管挑戰,銀行機構資金端的吸儲產品被要求進行重要調整。


新流財經獲悉,日前,全國多省市的銀行機構均反映,已接到監管部門通知,立即暫停新增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產品餘額和新增客戶,部分地區還要求,2020年底之前,壓降靠檔計息類定存產品的餘額至0,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不得突破上浮比例。


據悉,監管此舉意在從資金端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進而達到降低貸款利率、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促進實體經濟活動等目的。


不同於普通的存款產品提前支取只能提供很低的活期利率,由於靠檔計息的存款產品可以靈活存取,按照對應期限的不同利息價格兌付,收益相對較高,這類存款產品是近幾年銀行機構最具吸引力的重要吸儲手段,也是各家銀行存款業務的標配產品。


但不可否認的是,從2014年前後遍地開花的直銷銀行開始,靠檔計息這類收益高、存款期限靈活的智能存款產品越來越多,甚至逐漸影響到銀行業資金成本,同時存在流動性風險問題。


靠檔計息一喊停,很多銀行在短期內迎來一波直接的資金壓力。如果個別地區嚴格按照要求壓降靠檔計息產品餘額,不少銀行的存款餘額將減少達50%。


民生銀行金融研究中心主任王一峰曾表示,在銀行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中,資金成本佔比超過70%。只有有效控制負債體系融資成本,才更有利於引導LPR下行。


但是,除了靠檔計息,在各地監管指導存款利率的範圍內,傳統銀行幾乎就沒有同等吸引力的產品了。這次對存款產品大範圍的監管窗口指導,對大部分銀行而言,都是一次嚴峻的挑戰。


那麼限制靠檔計息,到底是能降低貸款成本,刺激小微、實體經濟發展,還是適得其反,引起利率市場化的倒退?


這到底是一場針對金融風險痛苦的刮骨療傷,還是出發點良好的矯枉過正?


對此,業內也有多種不同的看法。


獨家:銀行最具吸引力吸儲產品被叫停!將影響貸款業務成本

銀行先活下來,才能解決小微融資難


10月,監管機構對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出臺了規範通知後,智能存款等靠檔計息產品終於也迎來了第一次大範圍的監管指導。


長期以來,靠檔計息產品不但備受直銷銀行、區域性銀行、以及民營銀行追捧,更是引發傳統銀行紛紛效仿。


例如微眾銀行目前提供的智能存款產品就分為5個檔位,從7天、2年、3年到5年,不同檔位收益分別為1.2%、2%、3.15%、4.125%、4.5%。


獨家:銀行最具吸引力吸儲產品被叫停!將影響貸款業務成本


就在大約兩個月前,微信錢包窗口對部分用戶開放銀行儲蓄入口,還上線了工商銀行的一款靠檔計息產品。


“我以為微信上了這款存款產品,意味著監管完全認可靠檔計息了,沒想到這麼快就打臉了。”一位城商行管理層人士無奈表示,突然收到監管叫停智能存款產品的指示,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靠檔計息類存款產品對銀行來說本來屬於飲鴆止渴,”另一位沿海地區銀行業人士對此的看法是,雖然智能存款暗藏流動性風險和成本問題,但對吸儲的幫助太大了,“只要監管不出手,中小銀行就不會退出來。”


“存款成本降低後,貸款成本才能降下來。”他認為,從宏觀市場來看,監管叫停的做法是有利的,但如果監管嚴格要求壓降智能存款餘額,就有些矯枉過正了。同時,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停了靠檔計息產品以後,小銀行怎麼跟銀行理財子公司鬥?”


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產品收益高,通常門檻是100元起存,具有普遍適用性,經過幾年的發展,銀行業已經產生了多種靈活便捷的變種存款產品。


暫停靠檔計息的智能存款後,銀行收益可觀的零售存款產品還有大額存單,但大額存單的門檻為20萬起存,最高利率也不過央行基準利率上浮55%(各地或有輕微差異),相比之下,吸引力大打折扣。


實際上,這並不是表面看起來銀行的局部利益和金融行業整體利益的衝突。更重要的是,實際上,銀行機構通過停止靠檔計息產品,很難直接作用於小微企業融資難和刺激實體經濟發展。


一方面,今年靠檔計息產品是中小銀行完成了零售儲蓄任務量的重要功臣,暫停後雖然能讓銀行負債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但在用戶已經接受智能存款產品體驗的情況下,回到原來提前支取按活期計息的方式,銀行的吸儲效果會在短時間內大打折扣,如果再壓降存量,則會直接減少放貸資金,也可能因銀行不履行合約引發大量用戶投訴。


另一方面,現實情況是資金越難獲得的時候,銀行對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普惠金融的投入力度會明顯減弱,經濟下行週期,銀行對小微民營企業貸款需求的態度只會更加謹慎。


對一些網點稀少,甚至沒有網點的銀行來說,首先保證資金充足,利潤穩定地活下來,它們才有空間去服務小微、實體經濟。


如果砍斷靠檔計息的後路對銀行資金來源影響太直接,那降低貸款成本,到底應該如何入手?


獨家:銀行最具吸引力吸儲產品被叫停!將影響貸款業務成本

可行性建議:合理限價、完善二級市場機制


有觀點認為,銀行付息成本高主要是定價問題。


“如果限制靠檔計息,利率市場化反而倒退了,”一位銀行業人士表示,監管部門如果對靠檔計息產品限定較大範圍,給銀行留下適當吸儲業務創新空間,可以提高降低LPR成本的有效性。


利率市場化趨勢是不可逆的,銀行的息差收窄也是不可逆的。


但是,銀行存款產品自動計息的技術手段、良好產品體驗已經形成,讓市場倒退發展回草莽時代反而不切實際,從利率定價上對銀行做大方向的引導和合理限制,更有可能在減輕銀行吸儲壓力的同時,完成小微企業、個人貸款業務成本的降低。


很多時候,合理的“疏”比強硬的“堵”更重要。


如果靠檔計息“一刀切”,承受資金壓力最大的還是網點稀少、吸儲能力差的民營銀行,或城商行、農商行等區域性小銀行——但同時,它們卻是各地小微企業、實體經濟金融服務的主力軍。


“實際上,很多民營企業根本沒法從大行融資。”一位民營銀行人士表示,大行對民營企業貸款向來把控嚴格,如果民營企業再無法從民營銀行或小銀行獲得融資,更容易導致其走向民間借貸,成本反而提高了。


針對不同特色的銀行,對各銀行靠檔計息產品進行“因地制宜”、“對症下藥”的管理,給一些重點提供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銀行放寬靠檔計息政策,更能促進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還有從業者建議,完善國內銀行大額存單轉讓機制,加強大額存單產品在二級市場的流動性,也是一個降低小微企業和個人貸款資金成本的方向。


由於監管層對銀行大額存單利率制定本身已有軟約束,當大額存單能夠像票據一樣在金融市場順利流動,一定程度上會降低銀行對靠檔計息存款產品的依賴性,也不會導致成本過高。


當然眼下的困難是,在國內並沒有成熟的第三方平臺使得大額存單產品流通,轉讓機制並不完善。但參考國外大額存單的發展,這樣的目標是完全有可能實現的。


必須肯定的是,監管機構為了降低個人、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等主體的金融服務成本,促進經濟發展,今年著實做了不少努力。


無論是從違法放貸機構的打擊、第三方支付通道、技術服務平臺、金融廣告營銷等全方位的整肅上,還是針對持牌金融機構的業務模式規範、對其貸款產品利率提出限定要求等方面,都已顯示出卓越的成效。


此次監管層更是對銀行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提出了要求——希望從資金源頭上嘗試降低綜合貸款服務成本,同樣是為了更好地滿足普惠金融的發展需求。也許,在進一步參考銀行業實際情況和市場反映後,後期還會有更完善、有效的政策正式下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