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杜甫在冬天寫下的一首詩,但是讀完卻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氣息

大曆元年,即公元766年,杜甫避亂夔州,這一年的冬至日前後,杜甫想到自己這些年的漂泊,不禁感慨萬千,遂寫下了這首著名的《小至》詩。

不過,“小至”到底是哪一天,這到現在還是有爭議的,到底是冬至的前一天,冬至當天,還是冬至後一天?因為每一種說法都能在前人的記載中找到例證,所以目前並無確切的說法,但是我們可以明確的是,這首詩是杜甫冬至前後寫下的。

杜甫在冬天寫下的一首詩,但是讀完卻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氣息

唐朝時的冬至節是非常隆重的節日,在這一天,官員會放假,普通百姓也會互贈禮品慶賀冬至,不亞於現在的春節,所以杜甫在這樣的節日中有感而發,也是無可厚非的。

小至

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小注:吹葭[jiā]六琯[guǎn]動浮灰:古代為了預測時令的變化,據說會將初生蘆葦內的薄膜做成灰,放在代表十二個月的律管內,每當節氣到來的時候,因地氣作用,灰就會自動飛出,這裡杜甫便是指的此事,葭,是初生的蘆葦,六琯,用玉製成的律管。

杜甫在冬天寫下的一首詩,但是讀完卻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氣息

首聯“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交代節令和時間,最為精妙的是一個“催”字,給人以時間的緊迫感,節令、人事,彷彿在催人前進、奔波,而冬去春又來,杜甫卻依然漂泊無依,更別提“竊比稷與契”的人生理想了,所以此句一出,便給人一種“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感覺。

接著頷聯“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琯動浮灰”,主要是在描述冬至節令的特點,意思是說,刺繡的宮女可以多繡一根五彩線了,玉管內的飛灰飛出,這些都意味著冬至來了,而冬至過後,白晝便開始變長,這是杜甫以精巧的手法來說明冬至節令的特點。

杜甫在冬天寫下的一首詩,但是讀完卻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氣息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也是進一步承接冬至的節令特徵,因為白晝開始變長,所以天氣也會慢慢轉暖,杜甫以植物來說明此事,妙在形容的非常新奇形象。用“舒”來形容柳樹,用“放”來形容梅花,給人一種生命的張力,意味著春天將來的勃勃生機。

杜甫想到這裡,似乎一掃前面的低沉,於是在尾聯寫道“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他鄉的景象和故鄉的景象,其實都是類似的,所以就不要悲傷了吧,暫且讓小兒子倒滿杯中酒,一飲而盡,享受這不久後就要到來的春天吧!

杜甫在冬天寫下的一首詩,但是讀完卻讓人感覺到溫暖的氣息

杜甫的這首詩,圍繞著“小至”的節令,抓住“陽生春來”這一現象,敘事、寫景、感懷,都充滿了暖意,彷彿春天真的來了,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杜甫一生坎坷,這種舒心的時刻不多,能將之記錄在詩中,也是非常難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