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靈獸按


將資本、零售故事寄託於小業態中,究竟能否成功,接下來將會是拉開差距的關鍵一年。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作者/靈獸 十里 ID/lingshouke

歲末臨近,盒馬裡、七範兒等零售新業態依次上演了亮相的戲碼,似乎在為這個“焦慮”的零售時代,帶來一絲曙光。

再回顧這一年,按下新零售加速鍵快門的不是跑馬圈地的擴張,也不是斥資收購,而是為了尋求盈利,改變業態的戰略,以更契合消費者的新零售業態的誕生。

其中,小業態以更為靈活且成本低的優勢,成為零售玩家押寶的原因。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但截至目前,各家都尚未開啟小業態的加速度,一方面模式尚未跑通,沒有找到標超、大店與小業態之間的核心差異;另一方面,已經“自立門戶”的玩家們,揹負營收的壓力,更加謹小慎微。

但誰也不敢停下。

1

大店遇阻

新零售的勢態從上半年開始發生變化的。

今年4月,美團點評將非京地區的小象生鮮門店全部關閉,這一舉動,像是讓零售行業進入了疲軟期,而在之後的一個月,盒馬和超級物種相繼傳出關店的消息,京東7FRESH也遲遲未見擴張的動作,都將這一猜測推向了高潮。

在零售業,關店的絕大原因在於選址的失利,這點本不應過度解讀,但盒馬在下半年卻將部分門店直接調整為“下沉”到低線市場的小業態——盒馬菜市,這就並非偶然。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回想在年初,侯毅公開承認2019年是零售業的填坑之年。

經過三年的跑馬圈地,新零售玩家都在行業內的地位基本穩定,而過快的發展速度和節奏,讓初出茅廬的零售企業,在前、中、後臺上都存在很大缺陷,這些從背後的物流、供應鏈體系到門店員工的管理,都直接將這個行業陷入“陣痛期”。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超級物種有80多家門店。但在2017和2018的兩年中,超級物種一邊探索一邊開店的數量才達到60家。而盒馬在2019年12月,門店數突破200家,今年增長100家。而喊過“3到5年1000家門店”的7FRESH掌舵人都已離場。

對於入局三年的零售企業們,今年並沒有完成裂變的過程。

而永輝雲創、盒馬、蘇寧小店等在今年齊刷刷的因成本、業績和運營等因素,恐會拖累上市公司的利潤,進而影響資本市場的表現,而無奈從“主業”或上市公司中剝離了出來。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獨立後,雖然擁有絕對的獨立自主權,但也背上了營收的壓力,因為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勢必要先學會養活自己,才能探索更大的盈利空間。

但現實是骨幹的,虧損問題尚未解決,談何盈利?

高損耗、難盈利是零售企業不得不直面的難題。美團點評CFO陳少暉公開坦言:小象生鮮關閉的原因,投資回報率低於預期,而坊間更是傳聞盒馬在前期搭建後臺時虧損巨大。

儘管,在今年不少企業放出了單店實現盈利的口風,但這並不能代表企業的整體盈利實力,而單店盈利的能力也不能視為模式跑通的證據。只是要想盈利,前提是要達到一定的規模,佔據有利點位,更重要的是算清每一家門店的成本和營收這筆賬。

過高的成本和因經營面積太大而缺乏靈活性,讓新零售業態成為眾矢之的。群雄環伺下,巨頭也調轉航線,試圖講出新的零售故事,名曰“構建生態”,實則保命奔跑。

2

保命探索新業態

侯毅早就預言新零售即將進入“填坑之戰”,今年年初,盒馬先針對運營現狀進行了反思和總結。

反思的不只是有關大海鮮的經營,同樣還有關於包裝食品、“商超+餐飲”的聯動、線上銷售以及商品結構等問題,而在反思之後,侯毅立刻將狂奔的盒馬按下了暫停鍵。

根據阿里2019年第二季度的財報顯示,盒馬淨增大店僅15家,創下2018年來的最低值。取而代之的是,盒馬轉向發力千平米以下的小業態,分別為盒馬菜市、盒馬mini、盒馬F2和盒馬小站。

與此同時,永輝雲創和雲超在年初完成拆分後,對基於社區定位的永輝生活和永輝mini也愈發的激進。7FRESH於近期落地針對社區和寫字樓的新業態,分別為七鮮生活和七範兒。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巨頭紛紛轉向小業態,本意是想要離消費者更近,正如生鮮傳奇的總經理王衛所言,店越大,離消費者越遠。

而集體反思後的零售商們,不僅將門店的面積縮減,在商品結構和目標消費人群上也做了巨大的調整。

總起來而言,零售新業態大體創新的模式有三種:

一、500平米以下小業態:這是獨立於巨頭大店密集在社區布點,與之形成配合、補充,通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更輕更巧的姿態加強已入駐城市的覆蓋密度,同時結合到家業務。

二、聚焦白領的社區業態:解決了消費者在辦公室的需求,包括辦公室所需的水、飲料、牛奶、麵包之類,而7FRESH旗下七範兒業態,還將聯營網紅餐飲和酒吧融入到此業態中。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三、菜市、市集業態:在連鎖超市的基礎上引入聯營模式,抓取覆蓋面最大的價格敏感型消費者,藉助低客單價和高流量探索更接地氣的菜場生意,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個體商戶的准入門檻,提升超市的管控能力。

探索出的新業態,基於不同消費水平、收入水平和規模、商圈特性,構建分層的零售體系,精細化運營不同商圈,變得更接地氣。

眾所周知,在零售業,按照商圈的分級呈現出不同的零售業態,即一級商圈為全城性的商圈,二級為區域商圈,三層社區商圈,最後一層商圈則是社區樓下。那麼,菜市場和大型超市都可屬於第二、三層商圈,而小業態的Mini社區生鮮店則是第四層。

再從零售業態的發展來看,大型超市不僅違背線下距離消費者更近的訴求,也沒有實現半小時達的消費者對於時效性的需求。

而對比500平方米經營面積的小業態,標超的面積高出10倍,且選址多位商圈的核心地段,加之租金的一路上漲,標超深耕盈利之路愈發艱難。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在這一年,零售商的商品結構發生最大的變化在於捨棄了大海鮮,轉向增加蔬菜品類的佔比,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整體的生鮮網購用戶中,63.8%的用戶購買頻次達到每週一次;但一旦將購買的品類限定到蔬菜,這一數據驟然上升至72%。

蔬菜品類一方面為新業態起到增加消費者粘性的作用,另外在零售巨頭的擴張中,若想要從核心商圈下沉到社區,甚至是低線城市,唯有通過低客單價的蔬菜來實現。

零售企業們經過三年的奔跑,眾多零售企業之所以能夠在多業態加碼,除了背後資本的加持,更重要的是,通過產品和技術讓一批穩定的新中產消費群體在C端為其買單。而B端,同樣打響了新零售的知名影響力,成為談判的資本,虜獲好點位,收割更多聯營商家,由此形成一個閉環。

3

小業態難在哪?

雖然很多互聯網巨頭將業態下沉,紛紛嘗試開小店,但小店開起來容易,盈利起來難。

一線城市的小店,勢必面臨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的壓力,要求坪效更高;下沉到低線城市的小業態,對零售商自身而言能否洞察當地消費者的商圈特性,並準確提供商品配置,也是考量其能走多遠的重要因素。

小業態因為輻射1.5公里範圍內,如果沒有區域密度下的足夠數量,意義就不大。

生鮮傳奇王衛的經驗則是,要做好小業態必須要過了標準化的關卡,只有“標準化”才更容易管控,才能快速複製,進而快速形成規模。也只有標準化了,管理效率才會更高。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王衛曾描繪這樣一個場景:如果社區生鮮店能像7-11一樣標準化,就具備了快速複製的條件。一旦後臺的能力足夠讓前臺門店標準化輸出、複製,快速在一個或多個區域市場形成高密度和強規模,具備這一能力的零售企業在萬億級的生鮮市場簡直擁有無限空間。

所以,7FRESH小業態七鮮生活剛落地就透露將開放加盟的戰略,未來通過自營+加盟的模式開出600-800家七鮮生活店,而蘇寧小店也在採用“承包經營”,通過吸引合夥人加盟,降低自身的開店成本。

發展合夥人制並不稀奇。全家、7-11等便利店企業都在全國陸續開放加盟,只是蘇寧小店面臨的管理體系和監管能否跟上,合夥人制看似是讓員工發揮能動性,實則將營運壓力轉嫁,如果不能平衡,勢必會適得其反。

另外,小業態從門店店型,店內的貨架、設計、商品等的標準化,也應該深入到管控、後臺、物流中心甚至是供應鏈中,唯有這樣,才能將效率提升,採購優勢和管理優勢盡顯,才能實現盈利。

但現在來看,大家還差的甚遠。

大店盈利難,開小店就容易嗎?

對於多業態發展的另一個聲音是,零售商們要做超級平臺。因為獨立之後,將會自行融資,而自營的體量是估值多少的決定因素,多業態的生態構建重點在於質量,這樣才能與消費者之間增加交互,最終將裂變能力發揮到新增業務中,擴大零售商的邊界。

在戰火紛飛的社區商業風口下,零售商選擇採取多業態佈局,以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重場景需求,將資本、零售故事寄託於小業態中,但究竟能否成功,接下來將會是拉開差距的關鍵一年。(靈獸傳媒原創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