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明朝誅殺十族大血案

明朝誅殺十族大血案

明朝誅殺十族大血案

明朝第二位皇帝叫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早早病死,他繼位為帝,因年號建文,故後世稱建文帝。諡號為恭閔惠皇帝,後人簡稱惠帝。

方孝孺是明惠帝朱允炆最親近的大臣,這個滿腦子學問的人,視惠帝為知遇之君,對他忠心不二。建文四年,朱標的弟弟燕王朱棣揮師打到南京,攻破京師後,朱棣把他的侄子惠帝從皇位上拉了下來,自己穿上龍袍當上了皇帝,就是明成祖。

那些文武大臣們心中明白,誰當皇帝還不是一樣?他們只是給朱家打工掙錢圖個富貴而已,於是文武百官多見風轉舵,腑首稱臣,搖身一變成了新皇帝的官員,但方孝孺拒不投降,閉門不出,日日為惠帝穿喪服啼哭,搞得新皇帝很沒面子,頗為惱火,結果被捕下獄。

但方孝孺畢竟是名人,影響力很大,朱棣想借用方孝孺的威信來收攬人心,不僅屢次派人到獄中勸降方孝孺,封官許願送金錢賜美女,還希望由他撰寫新皇帝即位的詔書,但方孝孺堅決不從。最後朱棣強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我侄子年少無知,當擔不起治國的重任,我接替皇位,其實只是效法周公輔弼成王來了。方孝孺反問:那成王在哪裡?朱棣回答:他呀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呢?朱棣耐心找個理由說:他年紀尚小,現在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麼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但還是忍耐著說:這是我們朱家的家事。同時,他命左右把筆墨準備好,並對方孝孺說:詔告天下的即位詔書,還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冷笑一聲,大義凜然地潑墨揮筆寫下了幾個大字:“燕王篡位”。寫完後,方孝孺就將筆扔到地上,並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惱羞成怒威脅他說:你想死,沒這麼容易,難道你不怕誅殺九族嗎?方孝孺立刻脫口而出回敬道:就是誅殺十族又能拿我怎麼樣?”罵得更加起勁了。

朱棣氣急敗壞,恨其嘴硬,叫人殘暴地將方孝孺的嘴角割開,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縱橫,仍噴血痛罵,朱棣厲聲道:現在不馬上處死你,要當著你的面誅滅十族。朱棣一面將他關至獄中,一面搜捕其家屬,逮解至京,當著孝孺的面一一殺死。孝孺強忍悲痛,始終不屈。胞弟孝友臨刑時,孝孺淚如雨下,孝友從容吟詩: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回家山。孝孺也回絕命詩一首:“天將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忠臣發賁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乎哀哉兮庶不我尤。”

最終,朱棣就在九族之上又加一族,連他的學生朋友也因此而受牽連。這就是亙古未有的“滅十族”,總計873人全部凌遲處死,入獄及充軍流放者達數千。統治者是何等的殘暴,何等的濫殺無辜。

一人虛名十族命,這與一將功成萬骨枯何等的相似。一個人的氣節是要的,也可以對個人的生死看得很淡很淡,但陪上十族870多號無辜的性命來維護自己個人心目中的道德和信念,那太過沉痛與自私了。更何妨只是憑個人感情反對一個篡位的皇帝,維護一個繼承的皇帝罷了,並不是為了天下民眾。方先生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反抗朱棣,比如與惠帝一起自焚,照樣可以清名留存,而不是高喊什麼“誅我十族又能拿我怎樣?”送出了近千位無辜之人的性命。他應該說:要殺就殺我一個,與別人無干!

不顧他人的生死,這是最大的傲慢和自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