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北京昌平北寨(碑寨)与明三次征讨安南的历史

北京昌平北寨(碑寨)与明三次征讨安南的历史

京郊北宅行纪考

北宅行·“碑寨”初考(二)

作者关增铸

10月21日发了文章《 》,今天发的是第二部分。

你来 “北宅”(碑寨)一进村口就会看到“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原由起因,属国安南(即越南北部),内乱,黎苍(即安南权臣胡汉苍)对陈氏王位,垂涎己久,大开杀戮,明初篡权后。永乐元年(1403年)来朝骗取了朱棣的册封。后来陈氏子孙(因藩属国关系)展转老挝到明朝鸣冤,朱棣派人前去核查,胡汉苍心虚理亏,愿表还位于陈氏,“迎归天平、以君事之”。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1月,送陈氏后人回国继承王位。“治任以行”,为了安全,特命使臣聂聪陪同,同时命广西总兵(征南将军)韩观,麾下(左副将军)黄中、(右副将军)吕毅、并同大理寺卿薛嵓(岩)等人率军兵五千人护送。明成祖临行赠送陈天平,“绮罗纱衣,二袭、钞万贯”〔注∶一袭,类似重衣裳一套,二袭即二套;明朝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始发行纸币“大明通行纸钞”,面额“壹贯”。当时,一贯等于铜钱一千,或白银一两,或黄金四分之一两。以此计算,“万贯”即等于黄金二千五百两。〕在明初,靖难之后,国库持紧,力所能及。明成祖善导他回国后要宽仁待下,悉心防患;并且对颇为心计的胡汉苍,教化后又封,为“顺化郡公”,以示安抚。明成祖在政治上表现出“统驭华夷,声教四方”的大国风度。3月,陈天平入安南,到达丘温,胡汉苍派臣,黄晦卿等人前来迎接,黄中等见胡汉苍未来,心存疑惑, 3月16日,明军过隘留(支棱隘)、鸡陵,进至芹站,山道险峻,大雨滂沱。突然,安南军队伏兵四起,鼓噪雷鸣、震耳欲聋,胡汉苍的兵马,包围明军,陈天平虏走被杀。送人之旅,陷入危境,大理寺卿薛嵓(岩)履职中遭受伏击,自刭而死,使臣聂聪也死于乱军之中,黄中等人恼怒无奈,惨状回国。4月1日(事件发生后十五天),京师得到奏表,明成祖怒不可遏,身为四夷宾服的上国君主,感到受了愚弄,向群臣道:“蕞(最)尔小丑,罪恶滔天,犹敢潜伏奸谋,肆毒如此,朕推诚容纳,乃为所欺,此而不诛,兵则奚用!” 满朝文武,群发激奋,犯上作乱,理应讨伐。“靖难”名将,成国公朱能带头应命:“逆贼罪大,天地不容,臣请仗天威,一举歼灭之。”

北京昌平北寨(碑寨)与明三次征讨安南的历史

对于阳奉阴违,安南属国。明朝尚武皇帝,7月1日,祭祀太庙,回奉天殿,思虑再三,并列出胡氏“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贼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淫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徵,剥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兵讨安南。三天后,明成祖登殿点将,命成国公朱能,奉旨领命授“征夷将军印”,为总兵官;西平侯沐晟,领“征夷副将军印”,为左副将军;新城侯张辅为右将军,丰城侯李彬为参将,(云阳伯)陈旭为右参将,统率水陆大军八十万劲旅。命兵部尚书刘俊参赞军务;(都指挥同知)程宽、指挥佥事朱贵为神机将军;(都指挥同知)毛八丹、朱广、指挥佥事王恕为游击将军;指挥同知鲁麟、都指挥佥事王玉、指挥使高鹏为横海将军;都督佥事吕毅、都指挥同知江浩、都指挥佥事方政为鹰杨将军;都指挥佥事朱英、都指挥同知金铭、都指挥佥事吴旺、都指挥同知刘塔为骠骑将军;一并同征。此役,荟萃了明成祖起兵“靖难”时的名臣宿将,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7月16日,誓师出征,明成祖龙江饯行。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10月2日,远征大军行至广西龙州,统帅朱能不幸因病去世,时年37岁。朱棣听说后非常痛苦,下令停止上朝五天,表示哀悼,并亲自撰写了祭文。

明初,三次征讨,隐秘北京北寨“碑寨”往事的关联:

第一次1406年至1407年,(朱能将军不幸因病去世)。张辅带兵戡复,当时篡位陈朝的胡一元(原名黎季犛)胡汉苍父子,安南军队残部全军覆没。明军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胡一元及其子胡澄,随后又擒胡汉苍和伪太子胡芮,全部槛送京师。改安南为交趾,分设官吏,改置17府,安南成为明朝的一个行政区。迁出成国公朱能之病故。

第二次1409年,也是张辅带兵戡平,简定、邓悉、阮帅等人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和陈氏后人陈季扩(因不满足为官,奢望复辟王位)。成祖朱棣认为安南不足为患,命张辅班师回朝。

北京昌平北寨(碑寨)与明三次征讨安南的历史

第三次1411年至1414年,前安南陈季扩叛乱又起。成祖朱棣命张辅带兵戡济。永乐九年(1411)七月十七日,张辅督兵二万四千,与沐晟会兵讨交趾余寇。明军大破安南将领阮景异于月常江,获战船百艘,张辅令朱广等,连舰拔栅以进,自率方政以步兵剿其伏兵,水陆夹击,阮师等皆败走,生擒其党邓宗稷、黎德彝、阮轩等。十二月,张辅与沐晟合军于爱子江,大败陈季扩军,擒获甚众。陈季扩及余党阮师潜逃中于老挝被捉拿。

(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