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攻守之道,進退之間。因地制宜,審時度勢,求變創新,順勢而為。


近來,外資零售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接連不斷。

前有高島屋徹底退出中國市場、家樂福以48億元“賤賣”蘇寧,後有麥德龍中國以149億元“賣身”物美,外資零售敗退中國市場的消息在中國業界不絕於耳。

多年前,本土零售商併購外資零售巨頭的案例極為罕見。然而在近幾年,外資零售商在中國市場或退出、或合資、或戰略合作等動作越來越頻繁。有相關媒體統計,在過去的20年來進入中國市場的19家外資零售巨頭,已有12家退出。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外資零售進退中國一覽表(不完全統計)

有人說,中國電商的崛起“吞噬”了傳統零售商業模式;有人說,本土零售企業(比如華潤、永輝、物美等)的迅速發展與崛起;也有說,中國零售市場格局的日益穩固和成熟。總之,萬事萬物都有著變化的週期性、規律性,商業也是如此。一成不變的商業模式,註定不能長久。即便盈利,也只是一時,當新的商業浪潮襲來,陳舊的模式必然湮沒在大潮之中!

商業的“進退”,正如戰爭的“攻守”。外資零售商在中國市場的退出或合作,或許是因地制宜、審時度勢背後的明智選擇。

外資零售的“進攻”時代

20多年前,經歷了最初十幾年的創業改革浪潮之後,中國零售業開始逐步對外開放,政策的支持開啟了外資零售佈局中國的第一波浪潮。

外資零售企業“攻佔”中國市場集中在2000年前後,主要來自歐洲、美國、韓國等國家。外資零售企業的蜂擁而入、搶灘登陸,憑藉其新興的業態、新穎的商品陳列、先進的促銷手段,讓中國消費者大開眼界,它們剛進入中國市場就站住了腳步,並迅速展開擴張。

同時,這也給中國原有的百貨商場造成了巨大沖擊。

作為世界第二大零售巨頭家樂福算是最早佈局中國市場的外資零售,家樂福於1995年在北京開了第一家店,在全國多地率先建起大賣場,在短短几年間就開了上百家店,並在中國市場持續排名第一位。

彼時的家樂福幾乎壟斷了中國零售,是當之無愧的中國零售第一巨頭。

或許是看到了家樂福在中國市場取得了巨大“收穫”,世界各地的外資零售們開始紛紛進駐中國市場。

作為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企業,麥德龍在1996年進駐中國市場,並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現購自運批發商場。

據瞭解,麥德龍中國在1999年憑藉6家店創下了25.95億元的銷售額,在中國連鎖百強中名列第6位。在2012年,麥德龍在中國一口氣開出了12家新店,可見其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速度之快!

當老二、老三都已搶佔中國市場的一份“羹”後,作為擁有上萬家商場的全球零售老大哥沃爾瑪,當然也不甘示弱。

自1996年進入中國市場,沃爾瑪就在中國保持持續擴張。在2004年,我國零售業全面向外資開放,更將沃爾瑪推向了加速階段的“黃金時代”。

不同於家樂福中國的運營模式,沃爾瑪套用美國的現代供應鏈系統,自建物流與配送中心,採購與門店運營分離,在中國市場如魚得水。

直到2012年,隨著電子商務市場的爆發和移動互聯網的興起,沃爾瑪等以大賣場業態為核心的傳統零售商開始遭遇重大打擊。

當世界三大零售巨頭幾乎同一時間佈局中國市場後,萬客隆、易初蓮花(卜蜂蓮花)、易買得、宜家、歐尚、百安居等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緊隨其後,均在2000年以前來到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電子商務和互聯網的發展,2000年以後進入中國市場的Tesco樂購、亞馬遜、家得寶、百思買、瑪莎百貨、樂天瑪特、高島屋、梅西百貨等外資零售企業,有的不僅佈局了實體店,還同時開設了線上網店“截獲”一大波紅利。

然而,當外資零售企業還“沉浸”在中國市場帶來高額回報的歡樂中時,

中國本土商業正慢慢崛起,一場針對“外來者”的大洗牌也正悄悄趕來。

外資零售的“退守”時代

國外零售巨頭的湧入使得中國的百貨業感到了危機的存在,但這是一把雙刃劍。外資零售雖然對中國的百貨零售造成一定程度的擠壓,但更多帶來的是對中國傳統零售業的刺激和助力其轉型升級。這也為後來中國本土零售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從2009年開始,家樂福在中國的業績和利潤開始進入雙下滑的階段,並被大潤發超越,後採取擴張模式,業績有所增長,但並未持續很久。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家樂福近10年營收和門店數量

2012年開始,家樂福中國業績增長停滯,當年被沃爾瑪超越,此後數年,開店速度急剎車,2014年-2015年甚至出現業績大衰退。

2016年家樂福企圖自救,僅當年就投巨資新開85家大賣場,不過,當時整個行業正處在下行週期,家樂福未能挽回頹勢,僅2018年就關店19家。家樂福退出中國市場的傳聞也一度高漲,但都被家樂福中國概以冠冕堂皇的理由而爭辯掩蓋過去,直到2019年6月底賣身於蘇寧易購。

其實,2009年家樂福中國的業績下滑,一方面來自於中國零售業的“甦醒”,更多的是因為電子商務的巨大沖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各種商業模式也開始發展。2009年正是阿里成立的十週年,從淘寶到天貓,先後完成了由B2B、C2C到B2C的轉變,由此也改變了中國部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

從2009至2012年雙十一當天的交易額分別為:5000萬元、9.36億元、52億元、191億元,指數倍的增長超過了很多實體百貨巨頭一年的交易額。外資零售企業們也真正意識到了危機的降臨!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那麼,隨即而來的是,外資零售企業陸續退出中國市場大潮!

2011年2月,美國家電零售商百思買發佈公告稱,將關閉在中國大陸地區的9家百思買門店,並於2014年12月將旗下的五星電器業務出售給佳源集團,至此全面退出大陸市場。

2014年5月,英國零售巨頭

Tesco樂購與華潤創業的交易獲批,雙方共組合資公司,華潤創業注入220億港元持合資公司80%股權。

2014年12月,家居建材零售百安居中國擬以1.4億英鎊將70%股權出售給物美,其後將把重點放在歐洲市場。

2017年2月,薩德事件後,樂天瑪特中國區的所有門店,幾乎在一夜之間變得慘淡淒涼。自此,號稱“亞洲零售業之最”的樂天瑪特在華折腰。

2018年7月,樂天集團將餘下樂天超市轉讓給物美,此前已將72家門店出售給山東利群。據悉,樂天百貨在2016至2018年間連年虧損數百億韓元,虧損情況十分嚴重,甚至有12家欲出售的門店無人接手。

2018年12月,法國歐尚將中國區業務全部託管給大潤發,並接受阿里的新零售數字化改造。換句話說,歐尚已經疲憊不堪,無力掙扎,只能託付給中國本土企業。

2018年11月8日,登陸中國8年的瑪莎百貨宣稱,將退出中國在內的10個虧損的國際市場。

2019年6月23日,蘇寧易購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出資48億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自此,持續多年的家樂福退出中國市場“傳聞”被坐實,畫上了句點。

2019年6月25日,熬了6年的日本高島屋宣佈退出中國,其唯一一家在上海的門店在8月25日終止營業。

2019年7月18日,亞馬遜中國正式停止非自營電商業務,所有在亞馬遜中國平臺的第三方店鋪、賣家將被請出平臺,亞馬遜中國將只有跨境電商、Kindle和雲計算這三塊主營業務。亞馬遜中國雖然沒有承認退出中國,但這基本上已經意味著亞馬遜中國在國內市場的“黯然離開”了。

未來,亞馬遜徹底退出中國市場只不過是時間問題。在前年,阿里、京東、蘇寧易購、國美、拼多多等眾多電商的異軍突起,跑馬圈地,整合上下游資源,使得亞馬遜中國的存在感微乎其微,以致於被迫停運非自營電商業務。

而在跨境電商業務上,

天貓國際、網易考拉、京東全球購、唯品會、蘇寧易購等已經佔據了國內絕大部分跨境電商市場份額,亞馬遜中國的海外購業務被邊緣化已十分明顯。

2019年10月11日,物美集團宣佈對麥德龍中國以估值為19億歐元進行收購,雙方將成立新的合資公司,物美成為控股股東,持有新公司80%股份,麥德龍中國持股20%。自此,駐華23年的世界第二大零售巨頭隕落中國市場。

另外,相比其他外資零售企業,零售巨頭沃爾瑪雖暫未撤出中國市場,但其在中國的日子也並不好過。

2012年,受到本土電商挫敗的沃爾瑪開始在中國進行互聯網化改造,於是就有了後來“牽手”京東的舉動。2016年,沃爾瑪將1號店轉賣給京東,此後經由兩次增持,成為京東第三大股東。

從山姆會員店上線京東,到沃爾瑪賣場接入京東到家,再到接入京東倉配一體化物流服務,沃爾瑪一系列的轉型並非一帆風順,反而顯得有些吃力。

自2016年起,至2019年上半年,

沃爾瑪在中國的閉店數量已經達到了73家之多,其中除一家社區店外,其他全部為傳統大賣場。

在閉店的同時,沃爾瑪還增設新的山姆會員店、惠選超市、新一代門店和電商平臺合作開設沃爾瑪旗艦店,並計劃2019年底前全國將有300家沃爾瑪門店入駐京東到家。

這些都預示著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步履蹣跚”,若是經營順利,又怎會進行不斷轉型呢?至於轉型成功與否,什麼時候會退出中國市場?都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為什麼退出中國市場?

縱觀外資零售的退場,大多集中在近三年的時間。那麼近幾年的中國的零售市場都有哪些變化呢?

本土零售業的崛起

物美、蘇寧、永輝、華潤、武漢商超行業等本土零售的崛起,使得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少。截至2018年,排名前三的外資超市市場佔有率已經從2010年的31%降至17%。

電商的衝擊

近年,電商的崛起,對實體零售的影響不必多言,大家都深有體會。

中國城市化進程導致地價上漲

由於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導致地價不斷上漲。這不僅讓外資零售企業不得不關閉到期的實體店,也讓中國零售企業不堪重負。況且,外資零售企業的實體店佈局大多分佈在一、二線大城市,其場地租金可見一斑!

綜合零售業態崛起

近幾年實體零售商面臨成本高和電商競爭等壓力,在線上獲客成本高額的背景下,電商巨頭紛紛將目光瞄準線下,對門店進行數字化改造。各大巨頭提出的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等戰略,並進行廣泛的併購與重組,以消費者需求為中心,通過無處不在的消費場景、互動渠道和智能終端及時捕捉和把握消費者需求,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伴隨著集購物、餐飲、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購物中心增加,那些已有的陳舊的外資百貨零售業態自然失去了中國消費者們的“寵愛”。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另外,伴隨幾大外資零售戰隊“阿里系”、“京騰系”,中國零售市場競爭格局正逐漸明朗。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其實,外資零售的退出,並不僅僅只是上面的幾大因素,更重要的是它們自身問題。如果外資零售只是將原有的商業模式原樣不變地複製到中國市場,不知轉變,靈活應對中國市場變化,那麼雖獲一時之利,但久而久之,商業“水土不服”的症狀就會愈發凸顯,落幕退場則是必然結果。

不論是外資零售的擴張,還是本土商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要因地制宜,審時度勢,知進退,懂攻守。在進攻、退守之間,不斷求變創新,順勢而為。

外資零售頻頻退出中國市場,背後原因幾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