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零售路口,下一個十年

“2019年,可能是未來10年中最好的一年。”

這是前段時間,報社前同事們聚會談起宏觀經濟時大家說的一句玩笑話。雖是玩笑話,但無疑表明了,大家對未來宏觀經濟形勢的擔心和不樂觀。

從2015年開始,中國GDP的增幅開始在7%以下,2015年-2018年,中國GDP同比增長分別為6.9%、6.7%、6.9%和6.6%。

零售路口,下一個十年

中國經濟長期處於“新常態”,加之中美貿易摩擦所帶來的諸多影響,更是加劇了這種擔心。

如果中美貿易摩擦沒有達成長期穩定的協議,可能會深遠地影響中國經濟未來10-20年的發展。零售業亦不可能獨善其身。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去探討未來未來10年中國零售佈局和趨勢,略有牽強,更不可預測。因為時局變幻無常,也有太多的不確定性。只能從一些商業經濟現象和有限的蛛絲馬跡中去探討中國零售業未來發展的多種可能和應對之策。

1

新常態下的“區域為王”

“新常態” 意味著,中國經濟早已告別了高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零售行業想分享經濟高增長帶來的紅利亦不太可能。

“新常態”下的中國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幅都不樂觀。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5-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2.1966萬元、2.3821萬元、2.5974萬元和2.8228萬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分別為6.6%、6.3%、7.3%和5.6%。

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也在放緩。據新華社和中國金融信息網的統計數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同比增幅從2012年開始低於15%,此前的5年一直保持在15%以上。

2015-2018年的同比增長分別為10.7%、10.4%、10.2%和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9%),增速呈直線下降狀態。

很多零售企業選擇深耕區域市場,暫緩跨區域發展的步伐。

生鮮傳奇近期曾聘請了專業調研公司對整個合肥市購買生鮮的消費者進行全面調研。

據調研報告顯示,合肥單個家庭一個月在生鮮上的消費平均在1400元,而到生鮮傳奇消費佔到254元。另外,報告顯示,生鮮的購買頻次在5.02次,渠道包括菜市場、大賣場、社區店等,其中到社區生鮮店是3.61次。

在800萬人口的合肥市場中,如果按照一家3口計算,則有將近260萬家庭,如果每個家庭一個月在生鮮品類的消費是1400元,合肥市全年的生鮮購買存量就有450億元。

生鮮傳奇總經理沈華烽表示,在合肥當地的市場足夠大,這也是為什麼生鮮傳奇一直在合肥深耕,沒有跨區域發展的原因,生鮮傳奇還將繼續將合肥市場做透,並不一定要遍佈全國。

目前,生鮮傳奇在合肥市場的門店也才120多家,在沈華烽看來,這個數量和密度還遠遠不夠。

而“貼近小區,密度開店”正是生鮮傳奇的選址策略,最終達到“把距離和密度開到對手無可奈何”的目的。

在密集開店的基礎上,重塑供應鏈正是生鮮傳奇的策略,生鮮傳奇也堅信“密度之下的規模”是制勝的關鍵。

實際上,紮根區域,密集開店獲得良好發展不乏先例。

以威海起家的家家悅就是深耕區域市場的典型代表。

截至今年6月,家家悅門店數量758家,其中大賣場123家、 綜合超市551家、百貨店13家、便利店13家、寶寶悅等專業店58家。其中,膠東地區(山東省青島、煙臺和威海地區)門店佔比超過80%。

根據家家悅2018年年報,膠東地區的營收佔比超過88%。

2015年-2018年,家家悅的營收均超過100億元,分別為104.86億、107.77億、113.3億和127.31億;扣非淨利潤分別為2.28億、2.36億、3.01億和3.82億元。

家家悅的發展戰略正是,堅持區域密集、多業態並舉、城鄉一體,並依託高效的供應鏈體系,實現“走進社區、深入鄉村、貼近生活、打造十分鐘商圈”的目標。

同時,堅持 “生鮮商品基地直供、雜貨商品廠家直採”的集中採購模式,銷售模式以自營為主,自營商品銷售收入佔商業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約90%。

此外,家家悅在區域密集開店的基礎上,在威海、煙臺、濟南萊蕪、青島、張家口等地建設物流中心,形成支撐連鎖業務拓展的立體式物流網絡,佈局生鮮加工基地提升標準化處理能力,提升供應鏈效率。

深耕區域市場的邏輯也並不複雜:只有深耕區域市場,才能夠更瞭解你的消費者;足夠多的網點和密集度,才能夠降本增效,形成規模優勢,讓對手無插足之地,更有利於自身供應鏈的打造。

從另一個角度考量,只有深耕區域市場,有足夠的網點規模和足夠強的供應鏈體系,才有足夠的競爭力。未來即便“被收購”,也能賣個好價錢。

反之,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跨區域發展將面臨更大的機會成本和風險。

當然,有雄厚資本支撐的賠得起的企業不在此列。

2

離消費者更近的“社區商業”

“以消費者為核心”的觀點和理念逐漸被零售企業所接受。

當然,這裡的“社區商業”是指以社區範圍內的居民為服務對象,主要服務於社區居民需要的日常生活服務。

社區商業被企業追逐,是因為“離消費者更近”,其所需要的很多服務多是高頻、剛需範圍。

社區生鮮店就是典型的代表。

一是,生鮮市場巨大,剛需、高頻。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2017年中國生鮮食品零售額從3.61萬億元增長到4.72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將達到5.31億元。

雖然生鮮市場巨大,但社區生鮮企業盈利卻難,這考驗著生鮮企業的運營能力及供應鏈體系。

當然,這裡的盈利並非是單店盈利,而是整體盈利。這就需要生鮮企業

有門店批量複製的能力。要具備從人才、商品、運營、管理甚至是供應鏈的能力,既能把店開出,又能把店運營好,使之系統化、標準化、可持續化。

二是,離消費者更近。

生鮮傳奇認為,離消費者更近是一種商業模式。其選址也大多在小區門口,“千米距離是社區生鮮店與超市和菜市場競爭的關鍵要素”。

不只是生鮮傳奇,誼品生鮮、永輝生活等無一不是瞄準社區,並以生鮮這個品類進行市場切入。此外,很多“前置倉”企業、還“線上訂線下取,今日訂明日取”自提模式的呆蘿蔔等也都根植於社區。

但目前“前置倉”企業囿於成本等問題,尚無法實現盈利。

此外,“社區養老”相關的商品和服務亦是一大空白。

2018年6月,全國老齡辦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4億,佔總人口比重達17.3%,平均近4個勞動力撫養1位老人。

現在中國的人口到2020年,每年有將近2500萬人進入到60歲。那麼,10年以後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將達到多少?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在2017年就表示,從中國人口、消費趨勢來看,借鑑日本零售行業發展有一定意義。

彼時,陳立平表示,大家對中國零售業的前途很樂觀,但中國哪天經濟危機來了,像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和美國80年代裡根政府時的經濟形勢一樣,那時所有的零售業都會現出原形。“中國零售業根本沒有經歷過大風大浪的過程,大家考慮的比較樂觀。一旦中國經濟發生變化了,出現經濟大滑坡就會出現問題。”

在今年5月,陳立平在《日本超市的“價格破壞”與業態創新》【詳見:陳立平:日本超市的“價格破壞”與業態創新】的演講中表示,未來3至5年,是整個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點,必定會對零售業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陳立平認為,日本零售業的發展可以給中國零售發展更多思考和啟發。

第一,中國的人口走勢老齡化程度和日本高度類似。

第二,人口老齡化以及經濟低速發展的過程中,零售業需要什麼樣的變革?

1989年到2019年的這30年中,日本經濟停滯、收入下降、老齡化加劇、貧富差距擴大,自然災害頻繁成為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主要特徵。

期間,日本低價超市和業務超市崛起。

陳立平認為,未來中國零售業的發展肯定是低價格零售業大行其道的一個時代。

一是,中國經濟實際上已經過了它的最高峰期,開始往下走;居民收入已經達到了最高峰,也開始往下走;10年之後,中國會進入老齡化階段,收入降低是一個確定無疑的過程。“這個社會有著巨大的低成本、低價格的需求。”

二是,未來中國零售業的根本命題在於,如何通過商品開發,通過自有品牌實現商業革命。

三是,中美貿易摩擦下,未來五年中國可能是零關稅。整合全球資源也是未來零售業發展的一大關鍵。

陳立平表示,中國零售業現在已經開始進入到一個以商品革命,推動業態創新的時代。以實體店低價格推動整個零售革命,恐怕是未來撬動消費的重要板塊。

目前,很多零售企業向“製造型零售”轉型,逐步向上游延伸,並深度參與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從產品的原料、研發、生產、營銷等環節給出明確的要求和標準。同時,很多生產廠也逐漸向下遊延伸,以開設實體店或店中店的形式,觸達零售終端。

越來越多的零售商和生產商逐漸協同甚至向融合趨勢發展。

向製造型零售商轉型中,良品鋪子等企業已經走在了前列。很多零售企業也在逐步自有品牌商品的佔比,它們正在用製造型零售來構築行業的競爭壁壘。

這也許是未來中國零售企業獲得突破的一種可能。

3

技術“改變”零售業

未來中國零售業如果能獲得大發展,大概率是技術驅動所帶來的。

“新常態”也意味著中國零售行業很難像過去一樣“繁榮”,因新零售所喚醒和帶起的實體商業熱在2年多的時間裡雖已“落幕”。

但由此引發的實體商業的變革,卻影響著中國實體商業進行反思。

儘管零售實際上沒什麼新舊之分。但由新零售衍生出來的各種創新和變化是不爭的事實,新物種、新模式甚至新資本不斷湧現,老玩家自有優化,新玩家另闢蹊徑。

這亦是難能可貴。

“無人零售”在短短的時間內曇花一現,又很快沉寂。

但這並不能說明無人零售沒有市場,雖然其很難在一段時間內成為主流。但其無疑是,現有零售渠道的很好補充,填補了市場縫隙,比如無人便利店、無人咖啡店、冰琪淋智能售賣終端等。

無人零售可以與有人零售可以形成很好的互補關係,而並非一定是對立。

隨著技術的進步,降本增效,無人零售並非不可能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技術的發展和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無人零售的成熟,也多少會受到技術上不斷進步的影響和助力。

“新零售”目前更多的被認為是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但其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和重塑了“人、貨、場”的關係。

雖然目前零售行業尚未出現“革命性的技術”,但未來一定可能。

技術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這個行業的創新。

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通過各種方式體現在了商業領域,儘管有些運用還很初級,但絲毫不影響它終有一天會爆發出顛覆性的力量。

同樣,對技術的充分應用,或者說在這方面走在前面的企業,雖然可能會遇到挫折,但未來成長和爆發的機會也將更大。

對未來一年或幾年的中國零售業,《靈獸》曾在2018年底有過判斷:

第一,技術很重要,但最重要的還是商品與服務;

第二,切忌盲目跟風。第三,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結硬寨,打呆仗。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零售業是強抗週期的行業,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經濟放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細水長流的行業,雖然需要足夠的耐心,但空間廣、柔性大、韌勁足。

踏踏實實,才能長長久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