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贝当

法国人提起每每提起贝当,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情感。贝当是什么人呢?简单说,他的人生分成两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年近六十的贝当元帅,领导法国军队在凡尔登战场上坚持到了最后。从此之后,他就成了法国的民族英雄。

但是二十年后,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却带领法国政府,放弃抵抗,向希特勒投降,让法国政府成为傀儡,原来的民族英雄也变成了法奸。

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贝当

贝当出生于1854年,他20岁考入圣西尔军校。毕业之后,便在阿尔卑斯山服役。1888年从高级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贝当留在了校内,成为学校的战术教官。

贝当的军衔升迁非常缓慢,在20多岁从军校毕业后,贝当就已经是少尉军衔了,然而他却在尉官这个层级上,停留了长达22年的时间。直到1900年,他才终于成为了一名少校。

一战爆发前夕,贝当终于当上了步兵团上校团长。农民家庭出身,再加上没有任何军界背景。贝当能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上校的位置上,实属不易。后来的事实证明,贝当绝对是属于大器晚成的人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贝当成为法国人民的光芒,他领导法国军民,在决定荣辱兴衰的一战战场上,用热血与勇气抵挡住了德军猛烈的进攻。

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贝当

一战打响后,贝当很快被提拔为准将旅长。在1914年的马恩河会战中,贝当凭借出色的指挥,又迅速被提升为少将,担任第六师师长。仅仅一个月之后,他又因战功被提拔为军长。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贝当的军衔就如火箭蹿升一般,胜过了往昔二三十年的努力,这不禁让他唏嘘不已。

但军衔的提升,并没有让贝当膨胀,在随后的战役中,贝当立下了惊天大功,名动全欧。

凡尔登“绞肉机”战役中,贝当指挥得当、调度有方,成功的在德意志王褚威廉王子的手中,赢回了属于法兰西帝国的荣耀。此战之后,贝当成为了法国的民族英雄,他被民众称为“法兰西的救世主”。

战争结束后,功勋卓著的贝当被推选为军政大总统,彻底将曾经在17~18世纪称霸欧洲的法兰西,牢牢的握在手中。

21年后,一战中失败的德国卷土重来,丧心病狂的纳粹率领着德国雄师,将战争的火焰燃遍西欧的每一个角落。贝当作为法国的英雄,理所当然的承担起了再次抵御德军的重任,只不过这一次,战争女神站在了希特勒的一方,德军利用法军的防守漏洞,成功的击破了贝当在法国边境构建的“马奇诺防线”。

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军,不到一个月便被德军的“闪电攻势”击溃,法国军、政两界一片哗然,投降的呼声甚嚣至上,作为领导人的贝当必须做出选择……

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贝当
  • 沉默还是灭亡?
  • 很显然,贝当选择了沉默。贝当宣布投降之后,法国沦为德国的半殖民地。
  • 法国的工业园区成为法西斯主义的军工厂、法国的商会变为希特勒的私人银行,曾经在拿破仑时期令整个欧洲恐惧的法兰西帝国不复存在,曾经的欧洲雄狮已沦为轴心国的鹰犬,法国失去的不仅仅是国家主权,还有拿破仑大帝的尊严。 贝当投降的那一刻,他已经跌落神坛,从万民敬仰的法国英雄,成为万民唾弃的法国罪人。

法国人争论的焦点,就是该不该给贝当翻案。

有一种看法,就是说,戴高乐和贝当两个人并不存在具体矛盾,而是在为了法国的前途进行一场对赌。贝当投降希特勒,而戴高乐则和同盟国合作。这样在将来,不管是哪一方获胜,法国都能有一席之地。

证据就是,戴高乐逃离法国之后,贝当只是在名义上判处他死刑,但是并不追究和牵连;而德国战败后,戴高乐也判了贝当的死刑,但随后又利用总统的特权把他赦免了。

这个说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事后诸葛亮。

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贝当

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爆发的时候,戴高乐和贝当根本不在一个对话平台上,二者的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一个是成名二十年的老元帅,另一个只是年轻的准将。

在年龄上,两个人相差了将近四十岁,不但不在同一个对话平台上,甚至都没有相同的思想认知。

所以,对赌的说法是不成立的。

但把贝当说成一个贪生怕死、贪恋禄位的人也不是事实。很明显的一点,法国向德国投降的时候,贝当已经是一个84岁的老头了,而且他戎马一生,什么样的死法没见过,怎么可能是一个怕死的人。要说官位,他二十年前就已经是元帅了,在法国不可能有比他更有地位的人了。

那问题来了,贝当为什么要当法奸呢?

有一本名著,叫《第三共和国的崩溃》,分析得比较全面。简单说,是因为他觉得,面对希特勒,面对法西斯德国,投降是法国唯一能走的路。

从天堂走向地狱的贝当

也就是说,在贝当看来,德国不仅会击败法国,还会接着打败英国和美国,成为统治世界的力量。所以,法国继续抵抗的行为是没有意义,唯一的出路就是跟随希特勒。

贝当的这种想法,现在看来简直是荒唐可笑,但如果站在贝当的处境来看待,就不一样了。

首先来看军事。

贝当一生最辉煌的时刻,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模式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是阵地战,因为有机枪和大炮,防线很难突破。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法国,就开始修钢筋混凝土构造的马奇诺防线,其中最重要的推动人,正是这位贝当元帅。

但是万没想到,二战时,在德国现代化坦克集团军面前,马其诺防线根本不起作用,法国军队在短短几个星期之后就全面溃败。

设身处地地想,如果你和贝当一样,84岁了,此前一直确信不疑的有效手段突然没用了,你是不是觉得自己遇到了外星人?是不是也会失去抵抗的意志?

第二个因素,来看联盟。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和法国都是盟国。但是,这两个国家没有我们现在看起来那样亲密无间。你想,英法才是历史更久远的世仇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时候,英国人虽然前来增援,但英国毕竟只是一个海上强国,陆军没那么强,差一点被德国全歼。

所以,英国首相丘吉尔几次请贝当不要放弃抵抗,继续作战的时候,贝当断然拒绝了。他不相信,英国人会全力帮助法国,甚至不相信英国能坚持到最后。

这是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是政治。

这个方面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长期以来法国的政局很不稳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法国的总统和内阁平均任期只有6个月。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不但没有公信力,甚至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所以,在一战之后,贝当先是对政府不满,最后发展到对民主政体不满,甚至失去信心。所以,在晚年的时候,贝当离开法国政坛,去西班牙当驻外大使。

顺便说一下,今天的我们在看法西斯和希特勒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是十恶不赦。但是站在二次大战之前来看的话,所谓“法西斯”只是一种政治理念或形式而已。英国和法国都有法西斯组织,西班牙和意大利更是在德国之前就实行法西斯政治。

由于对民主政体失去信心和厌恶,贝当在很大程度让认可“法西斯”。

1940年的时候,法军在希特勒的进攻下节节败退,84岁的贝当就决定动身回法国。这时候有西班牙人问他:“您何必把自己的英名和一场本该由别人负责的失败联系起来呢?”

贝当的回答是:“我知道回国会面对什么,但是我的祖国在召唤我,我责无旁贷。也许,这是我最后一次为国效劳。”

好了,说到这儿,事情已经很清楚了。贝当之所以会投降德国,应该不是出于个人利益的考量,他所做的一切几乎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的。他和戴高乐的区别,不是对法兰西民族忠诚度的区别,而是对法兰西民族未来看法的区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