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從天堂走向地獄的貝當

法國人提起每每提起貝當,都會有一種複雜的情感。貝當是什麼人呢?簡單說,他的人生分成兩截。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年近六十的貝當元帥,領導法國軍隊在凡爾登戰場上堅持到了最後。從此之後,他就成了法國的民族英雄。

但是二十年後,這樣一位民族英雄卻帶領法國政府,放棄抵抗,向希特勒投降,讓法國政府成為傀儡,原來的民族英雄也變成了法奸。

從天堂走向地獄的貝當

貝當出生於1854年,他20歲考入聖西爾軍校。畢業之後,便在阿爾卑斯山服役。1888年從高級軍事學校進修畢業後,貝當留在了校內,成為學校的戰術教官。

貝當的軍銜升遷非常緩慢,在20多歲從軍校畢業後,貝當就已經是少尉軍銜了,然而他卻在尉官這個層級上,停留了長達22年的時間。直到1900年,他才終於成為了一名少校。

一戰爆發前夕,貝當終於當上了步兵團上校團長。農民家庭出身,再加上沒有任何軍界背景。貝當能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到上校的位置上,實屬不易。後來的事實證明,貝當絕對是屬於大器晚成的人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貝當成為法國人民的光芒,他領導法國軍民,在決定榮辱興衰的一戰戰場上,用熱血與勇氣抵擋住了德軍猛烈的進攻。

從天堂走向地獄的貝當

一戰打響後,貝當很快被提拔為準將旅長。在1914年的馬恩河會戰中,貝當憑藉出色的指揮,又迅速被提升為少將,擔任第六師師長。僅僅一個月之後,他又因戰功被提拔為軍長。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貝當的軍銜就如火箭躥升一般,勝過了往昔二三十年的努力,這不禁讓他唏噓不已。

但軍銜的提升,並沒有讓貝當膨脹,在隨後的戰役中,貝當立下了驚天大功,名動全歐。

凡爾登“絞肉機”戰役中,貝當指揮得當、調度有方,成功的在德意志王褚威廉王子的手中,贏回了屬於法蘭西帝國的榮耀。此戰之後,貝當成為了法國的民族英雄,他被民眾稱為“法蘭西的救世主”。

戰爭結束後,功勳卓著的貝當被推選為軍政大總統,徹底將曾經在17~18世紀稱霸歐洲的法蘭西,牢牢的握在手中。

21年後,一戰中失敗的德國捲土重來,喪心病狂的納粹率領著德國雄師,將戰爭的火焰燃遍西歐的每一個角落。貝當作為法國的英雄,理所當然的承擔起了再次抵禦德軍的重任,只不過這一次,戰爭女神站在了希特勒的一方,德軍利用法軍的防守漏洞,成功的擊破了貝當在法國邊境構建的“馬奇諾防線”。

號稱“歐洲最強陸軍”的法軍,不到一個月便被德軍的“閃電攻勢”擊潰,法國軍、政兩界一片譁然,投降的呼聲甚囂至上,作為領導人的貝當必須做出選擇……

從天堂走向地獄的貝當
  • 沉默還是滅亡?
  • 很顯然,貝當選擇了沉默。貝當宣佈投降之後,法國淪為德國的半殖民地。
  • 法國的工業園區成為法西斯主義的軍工廠、法國的商會變為希特勒的私人銀行,曾經在拿破崙時期令整個歐洲恐懼的法蘭西帝國不復存在,曾經的歐洲雄獅已淪為軸心國的鷹犬,法國失去的不僅僅是國家主權,還有拿破崙大帝的尊嚴。 貝當投降的那一刻,他已經跌落神壇,從萬民敬仰的法國英雄,成為萬民唾棄的法國罪人。

法國人爭論的焦點,就是該不該給貝當翻案。

有一種看法,就是說,戴高樂和貝當兩個人並不存在具體矛盾,而是在為了法國的前途進行一場對賭。貝當投降希特勒,而戴高樂則和同盟國合作。這樣在將來,不管是哪一方獲勝,法國都能有一席之地。

證據就是,戴高樂逃離法國之後,貝當只是在名義上判處他死刑,但是並不追究和牽連;而德國戰敗後,戴高樂也判了貝當的死刑,但隨後又利用總統的特權把他赦免了。

這個說法,看上去很有道理,實際上卻是事後諸葛亮。

從天堂走向地獄的貝當

因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爆發的時候,戴高樂和貝當根本不在一個對話平臺上,二者的地位差距實在太大了。一個是成名二十年的老元帥,另一個只是年輕的准將。

在年齡上,兩個人相差了將近四十歲,不但不在同一個對話平臺上,甚至都沒有相同的思想認知。

所以,對賭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但把貝當說成一個貪生怕死、貪戀祿位的人也不是事實。很明顯的一點,法國向德國投降的時候,貝當已經是一個84歲的老頭了,而且他戎馬一生,什麼樣的死法沒見過,怎麼可能是一個怕死的人。要說官位,他二十年前就已經是元帥了,在法國不可能有比他更有地位的人了。

那問題來了,貝當為什麼要當法奸呢?

有一本名著,叫《第三共和國的崩潰》,分析得比較全面。簡單說,是因為他覺得,面對希特勒,面對法西斯德國,投降是法國唯一能走的路。

從天堂走向地獄的貝當

也就是說,在貝當看來,德國不僅會擊敗法國,還會接著打敗英國和美國,成為統治世界的力量。所以,法國繼續抵抗的行為是沒有意義,唯一的出路就是跟隨希特勒。

貝當的這種想法,現在看來簡直是荒唐可笑,但如果站在貝當的處境來看待,就不一樣了。

首先來看軍事。

貝當一生最輝煌的時刻,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戰爭模式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特點是陣地戰,因為有機槍和大炮,防線很難突破。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法國,就開始修鋼筋混凝土構造的馬奇諾防線,其中最重要的推動人,正是這位貝當元帥。

但是萬沒想到,二戰時,在德國現代化坦克集團軍面前,馬其諾防線根本不起作用,法國軍隊在短短几個星期之後就全面潰敗。

設身處地地想,如果你和貝當一樣,84歲了,此前一直確信不疑的有效手段突然沒用了,你是不是覺得自己遇到了外星人?是不是也會失去抵抗的意志?

第二個因素,來看聯盟。

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英國和法國都是盟國。但是,這兩個國家沒有我們現在看起來那樣親密無間。你想,英法才是歷史更久遠的世仇啊。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的時候,英國人雖然前來增援,但英國畢竟只是一個海上強國,陸軍沒那麼強,差一點被德國全殲。

所以,英國首相丘吉爾幾次請貝當不要放棄抵抗,繼續作戰的時候,貝當斷然拒絕了。他不相信,英國人會全力幫助法國,甚至不相信英國能堅持到最後。

這是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是政治。

這個方面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長期以來法國的政局很不穩定,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法國的總統和內閣平均任期只有6個月。在這樣的情況下,政府不但沒有公信力,甚至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

所以,在一戰之後,貝當先是對政府不滿,最後發展到對民主政體不滿,甚至失去信心。所以,在晚年的時候,貝當離開法國政壇,去西班牙當駐外大使。

順便說一下,今天的我們在看法西斯和希特勒的時候,肯定會覺得是十惡不赦。但是站在二次大戰之前來看的話,所謂“法西斯”只是一種政治理念或形式而已。英國和法國都有法西斯組織,西班牙和意大利更是在德國之前就實行法西斯政治。

由於對民主政體失去信心和厭惡,貝當在很大程度讓認可“法西斯”。

1940年的時候,法軍在希特勒的進攻下節節敗退,84歲的貝當就決定動身回法國。這時候有西班牙人問他:“您何必把自己的英名和一場本該由別人負責的失敗聯繫起來呢?”

貝當的回答是:“我知道回國會面對什麼,但是我的祖國在召喚我,我責無旁貸。也許,這是我最後一次為國效勞。”

好了,說到這兒,事情已經很清楚了。貝當之所以會投降德國,應該不是出於個人利益的考量,他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的。他和戴高樂的區別,不是對法蘭西民族忠誠度的區別,而是對法蘭西民族未來看法的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