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台州地區胡公崇拜 歷史及其文化意義

 

台州地區胡公崇拜 歷史及其文化意義

鞠貴芹

胡公,民間稱胡相公、胡公大帝,是金、衢、嚴、臺等地民間信仰的區域性神祇,在浙東地區影響尤深。作為浙東城市,台州是胡公祭祀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同胡公信仰核心區金華永康相比有獨特之處。

台州是胡公信仰的輻射區

胡公原名胡則(963-1039),北宋前期永康縣胡庫村人。歷史上,胡則是一位有才幹的官員,26歲中進士,“逮事三朝,十握州符,六持使節”,所到之處皆有政績。胡則卸任後,向朝廷上書,奏免了衢、婺兩州身丁錢(人頭稅),這更讓百姓深切感念。後在民間和朝廷共同推動下,胡則由人變成屢顯靈蹟、“若水若旱,若疫若癘,有求無不應,有禱無不答”的萬能神。胡公信仰的始發區和核心區是金華永康,台州是胡公信仰的輻射區。胡則既沒在臺州做過官,也沒有直接為台州百姓造福,但胡公信仰卻從宋代延續至今,是台州民間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

台州地區胡公崇拜歷史及成因

學者推測,胡公廟最早於宋宣和年間(1119-1125)在永康出現,後逐漸擴展到衢、婺。元明清時期,胡公信仰繼續擴散,清朝時“浙東千里,幾無一邑一鄉無公廟”。台州地區的胡公崇拜,始於南宋,盛於明清,延續至今。現在,台州九縣(市、區)除玉環外,其他各地均存胡公廟。

胡公信仰被台州民眾接受,除了地緣接近之外,最核心的因素是民眾的實用心理,即胡公神的靈驗。除此之外,也得益於人們的有意宣傳,主要包括“友誼說”“親眷說”“祖先說”。以“友誼說”為例,天台《方山胡公廟簡史》記載,方山下胡崷村季氏祖先季孟賓與胡則同朝為官,互相傾慕。卸任後,胡、季同遊方山,胡深為方山美景吸引,表示死後願長伴方山。胡則去世後,季孟賓囑咐子孫為胡塑像立廟,季氏後人遵囑建胡公廟。仙居皤灘則流傳著“胡公夫人陳思蘭是皤灘人”的傳說,黃巖區高橋街道高橋頭村胡姓村民認胡則為其老祖宗。這種有意宣傳,拉近了信眾與胡公神的心理距離,為胡公信仰的傳播奠定了心理基礎。

台州地區胡公崇拜特點

台州現存胡公廟,呈以下特點:一是命名有差異,有的以胡公命名,如“胡公廟”“胡公殿”,有的不以“胡公”命名,如黃岩高橋靈福廟;二是祀一神與祀多神共存,有的胡公廟只祭祀胡公,有的胡公廟是多神共祀;三是有主祀神與從祀神之區別,有的廟胡公是主祀神,有的是從祀神;四是規模大、有影響力的胡公廟,今天仍保留著祭拜、求籤、廟會等活動,是台州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胡公崇拜的文化意義

胡公崇拜,是台州民間信仰的一種形式。儘管民間信仰不同於宗教,但它具有宗教的功能。民間崇拜不全然是科學的,但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它切中民眾的心理需求。與胡公崇拜相關並保留至今的文化活動,如胡公廟會等,在物質、文化資源極其豐富的今天,仍舊得以存續,說明其生命力極強,同時也豐富了民間文化。

在永康,胡公信仰相關文化活動與旅遊產業相得益彰。台州也可將現有胡公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天台、仙居等地資源,與永康胡公信仰相呼應,將這些文化資源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遊資源。

(該文為台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成果,課題編號:18GHQ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