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復旦“似是而非”課為何這麼火?記者替網友們去聽了

“量子……”

在“似是而非”課上,盛衛東在講解無良商家虛假宣傳所謂“新技術”商品時舉例“量子波動速讀”,當他剛剛說出“量子……”,臺下的學生就心領神會地笑了。

“你們有一眼能看出的,也有一眼不能看出的,所有這些浪潮不會無緣無故地出現,我們要深究背後的原因,如果我們不僅能建立是非觀,而且可以洞悉背後的推手是怎樣的,我們就能更清楚地認知繁複而複雜的世界。”盛衛東說。

10月22日晚6時30分,復旦大學邯鄲校區三教內的“似是而非”課如期而至,物理系教授盛衛東當晚從虛假廣告講起,課堂用“似是而非”的案例來鍛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本學期,復旦大學“似是而非”課程開課,每到週二,教室裡便會出現“一座難求”的盛景。22日晚上6時左右,學生們已開始搶座位,正式上課後,仍有很多同學因沒有座位而站在教室後排,甚至教室外也圍了不少學生。

課程在線下火爆,在網絡上也已經走紅,許多網友想要“求資源”。這個課程為什麼這麼火?吸引力究竟何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替網友們去聽了……

复旦“似是而非”课为何这么火?记者替网友们去听了

10月22日晚,似是而非教室內學生坐得滿滿當當,沒有座位的學生站在後排聽課。

复旦“似是而非”课为何这么火?记者替网友们去听了

還有部分學生站在窗外聽課。

頻頻互動,趣味十足

講完“量子波動速讀”後,盛衛東隨後又舉例磁化水。

“磁化水騙局已經進化,一般無良商家宣傳從古人開始。”盛衛東的PPT上打出一張廣告宣傳畫,上寫有磁化水從“李時珍”開始的宣傳內容。按照這個宣傳廣告,古代就知道磁場對水的作用。“另一種套路是號稱西方所謂發達國家研究發現的。”盛衛東又找出了一張日文宣傳廣告。

“30年前就有所謂的磁化杯銷售,在底部放一塊磁鐵,想象磁化水清理垃圾。”盛衛東啟發課堂學生提問,“從物理的角度來看,水到底能不能被磁化?在磁場上會有什麼行為?”

在場的學生紛紛表示水不是鐵磁性的物質。盛衛東肯定道,“學過物理都知道,水不是鐵磁性物質,無法被磁化。”

盛衛東隨後提出了霍爾(Hall)效應,並向學生提問,“當水流穿過磁場時,會發生什麼?”……整個上課過程在頻頻互動中趣味十足。

复旦“似是而非”课为何这么火?记者替网友们去听了

水不是鐵磁性的,那麼水穿過磁場時發生了什麼?盛衛東正在講解。

2019年秋季學期,“似是而非”課第一次出現在復旦大學的課表上。課程,由復旦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樓紅衛組織開設,集結了文、理、工、醫不同學科12位教授,準備了17個專題,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提高對偽科學的辨識能力”為教學目的,本學期開設其中的14講。

在“似是而非”第一節課《用數學發現謬誤》上,樓紅衛提出一個疑問:“某防火用具推銷員說,家裡發生火災時,不能往衛生間跑,因為統計表明,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這個說法對不對呢?”

“對與不對,不在於論據的對錯,而是在於從論據‘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最多’到論點‘不能往衛生間跑’的推理邏輯謬誤。”樓紅衛說,不論火災時死在衛生間的人數是不是最多,都無法推斷火災時是不是應該往衛生間跑。

他又舉了類似的例子:特別有名的三甲醫院每日死亡的人數超過了社區衛生中心,是不是意味著看病要避開前者只去後者呢?

“這種邏輯上的錯誤廣泛存在於大量統計數據和新聞報道之中。它們站不住腳,經不起爭論,卻讓人印象深刻並難以抗拒。”樓紅衛說,希望這門課能夠糾正不同學科裡令人印象深刻的偏見,提供一些思考方式。

而一週後,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孫興文則以《“改變”世界的分子》為題,從截然不同的角度闡述“思辨”。

“瓷片漂亮嗎?那瓷片有用嗎?”、“化學合成的‘藥’和草本植物的提取物有區別嗎?”……隨著翻動的PPT和逐漸深入的話題,孫興文步入正題,向學生們介紹了分子、物質在有機化學裡的重要性,“在有機化學的世界裡,每個分子都是有用的,每個分子都在改變世界。”

課程並不高端,重在“通識”

很多網友好奇,復旦大學為什麼開會這門課?受美國華盛頓大學很火的一門名叫“抵制大數據時代狗屁課程”(Calling Bullshit In the Age of Big Data)的課程啟發,“似是而非”課在本學期開課,一座難求,還上了微博熱搜。第一輪選課過程中,在課程容量為258人的情況下,“似是而非”課選課人數超過一千。

華盛頓大學“抵制大數據時代狗屁課程”由信息學和生物學兩名老師貫穿始終,老師試圖從邏輯和傳播渠道的角度揭開偽科學如何產生與傳播,介紹“偽科學”的類型、常見的分辨方法、孕育“偽科學”的生態系統等。

不同於“抵制大數據時代狗屁課程”,“似是而非” 集結了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管理學、計算機科學、醫學、文學、哲學、政治學、歷史學在內的眾多學科骨幹教師,講課內容也更加豐富多元,意圖普及思維和糾正偏見。

10月22日,樓紅衛表示,社會上似是而非的例子有很多,大學生在成為社會人前,應學會面對那些並非自己專業領域的謬誤保持懷疑,而通過查文獻、求教專業領域專家等途徑,用科學思考方法追求真理,最終接近真理。課程所要傳達的是科學的精神,期望能有更多的大學開設這類課程。

對於學生而言,想要選上這門“火爆”的課程並不容易。

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王匡雲說,當初在選課時被“似是而非”的課程名稱所吸引,他發現教學大綱跨度非常大,包括生物學、物理學等,選課人數達1000,但最初他並未能選上,後來經“撿漏”選上,“專業感不是那麼強,但每節課都能學到沒學過的,能有所收穫,而且老師在課上特別會結合日常來講,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會給我們一種新的觀察視角。”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2017級本科生楊軼聰比較幸運,在選課時一選即中,“能接觸很多信息,學會辨別是非的能力。”

“火爆不能只是表面的,我們希望同學們參與課程學習的熱情與選課熱情相匹配,使得本課程今後有持續下去的必要。”樓紅衛說,將課程取名為“似是而非”,任課教師們並非想博眼球,“反偽科學”才是主要的初衷。

樓紅衛自認這門課並不高端,重在“通識”。“與期望相比,課程能夠達到的效果可能會有很大的落差,但若能達到哪怕百分之二十的目標,也是值得的。”樓紅衛說。

那麼“似是而非”課程結束後怎麼考核?樓紅衛強調了課程論文的重要性:本學期,該課程採取“課程論文60%+平時表現20%+參與課內外研討情況20%”的考核方式。論文寫作是重頭戲。這門僅有兩個學分的課程,將安排三位常規助教和十幾位來自不同專業的研究生組成助教組,助教組的工作主要是指導學生寫出合格的課程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