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歸置“老物件” 斷舍離中覓快樂

【現實挑戰】閒置物品壓箱底,佔地方浪費資源

【應對方案】歸置、斷舍離,物盡其用、利於環保

多次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帖子,是位準備進養老院的人,面對帶不到那裡去的舊物,突然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東西,只是從自己身邊經過而已,應該放棄。受此啟發,我現在經常不斷地歸置我這大半生所存的東西,從中感到極大的樂趣。

說到處理東西,也許有人想不到,有些即使是新的東西也需要處理!很早以前,我就把壓箱底的毛線,分期分批地拿出來。雖然都是過去織毛衣剩下來的新線,但顏色不同、粗細有別。把它們精心地搭配好,織成彩條毛衣毛褲,覺得挺有成就感。這樣不僅可以通過活動手指起到健腦的作用,交到募捐站或者送給社區裡的外來務工人員時也總是被點贊。

衣帽、圍脖、手套、書包、床上用品、窗簾等,用舊了,過時了,也須及時清理。過去是在網上找舊衣物回收處理的平臺,請他們取走。如今小區裡設置了淺綠色的舊衣物回收箱,隨時投放,既輕鬆又快樂。要知道,個人衣櫃滿滿,不是福氣,是累贅。

閒暇時,我喜歡翻出在沒有電話和網絡時積存的書信,細細瀏覽:有的喚起浪漫溫馨的回憶,有的則觸痛心靈深處的傷疤。少數有用的,可以保存;個別的,付之一炬;更多的,裝入袋子賣廢品。這不但給抽屜騰了地方兒,又可添幾個零用錢,何樂而不為呢?

有一次,我把信封上的舊郵票剪下來,泡洗乾淨、晾乾、壓平,拿到郵票市場,竟然還發了一筆小財。從此,我才知道,那些過去的舊糧票、布票、工業券、外匯券,也能換個蘿蔔青菜錢。

我青少年時期購買的兒童讀物和青年書刊,一直捨不得扔,“文革”浩劫中,都被精心保存下來,舊書店卻不收購。好在書吧遍地,捐贈到那裡,豈不利人也利己?

大量的剪報粘貼冊,有想要的人,請他們隨便挑;沒人要的,只能賣廢品。因為對文化用品的需求是與時俱進的,過了自己喜歡期的就別留。至於訂閱的報刊,我一直是每個月賣一次廢品。

我曾經在劇場用錄音機錄製了幾十盒京劇演出的磁帶,買過光盤,現在要的人寥寥無幾。“文革”時期我千方百計精心保存下來的各種文字資料,自以為有歷史價值,其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看戲時買的戲單,滿滿的兩抽屜。有位專門收藏它的戲友,送他幾百份,他非給我點兒錢,算是沒白扔。

我寫的思想彙報草稿,百十份,不想讓它們流落出去,便不賣、不扔,剪碎後,把紙屑混合打包,每天扔一包,別人再也不能將它們拼起來了。給報刊投寄的底稿,存個電子版,手寫稿一概不留。

我從2005年被搶救脫險以來的看病吃藥記錄,已經十幾本,除了賣廢品,真想不出還有何用?

夕陽西下,應早動手,老年人是該趕緊處理東西的時候了,否則將來也是別人的累贅!這是一種新觀念:它並非浪費,相反,恰恰是物盡其用,且利於環保。

這麼大刀闊斧地處理舊物是敗家嗎?萬一哪天需要了再去買嗎?其實有用與沒用相比,可能性實在太小了。有與無,得與失,本身就無法分離,凡事有利就有弊,只不過你所在意的著重點不同。我看過日本山下英子寫的家庭生活類著作《斷舍離》。在此書中她推出了新概念:斷=不買、不收取不需要的東西;舍=處理掉堆放在家裡沒用的東西;離=捨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於寬敞舒適、自由自在的空間。

有舍才有得。當昨日漸行漸遠,你或許會突然發現,那些曾經以為必須得到的東西,不過只是生命中的一小片風光,身邊的東西少少的,會使你頓感無比輕鬆,斷舍離之後,你又可以輕裝上路地去看前面更多更美的風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