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归置“老物件” 断舍离中觅快乐

【现实挑战】闲置物品压箱底,占地方浪费资源

【应对方案】归置、断舍离,物尽其用、利于环保

多次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帖子,是位准备进养老院的人,面对带不到那里去的旧物,突然明白了,那不是自己的东西,只是从自己身边经过而已,应该放弃。受此启发,我现在经常不断地归置我这大半生所存的东西,从中感到极大的乐趣。

说到处理东西,也许有人想不到,有些即使是新的东西也需要处理!很早以前,我就把压箱底的毛线,分期分批地拿出来。虽然都是过去织毛衣剩下来的新线,但颜色不同、粗细有别。把它们精心地搭配好,织成彩条毛衣毛裤,觉得挺有成就感。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活动手指起到健脑的作用,交到募捐站或者送给社区里的外来务工人员时也总是被点赞。

衣帽、围脖、手套、书包、床上用品、窗帘等,用旧了,过时了,也须及时清理。过去是在网上找旧衣物回收处理的平台,请他们取走。如今小区里设置了浅绿色的旧衣物回收箱,随时投放,既轻松又快乐。要知道,个人衣柜满满,不是福气,是累赘。

闲暇时,我喜欢翻出在没有电话和网络时积存的书信,细细浏览:有的唤起浪漫温馨的回忆,有的则触痛心灵深处的伤疤。少数有用的,可以保存;个别的,付之一炬;更多的,装入袋子卖废品。这不但给抽屉腾了地方儿,又可添几个零用钱,何乐而不为呢?

有一次,我把信封上的旧邮票剪下来,泡洗干净、晾干、压平,拿到邮票市场,竟然还发了一笔小财。从此,我才知道,那些过去的旧粮票、布票、工业券、外汇券,也能换个萝卜青菜钱。

我青少年时期购买的儿童读物和青年书刊,一直舍不得扔,“文革”浩劫中,都被精心保存下来,旧书店却不收购。好在书吧遍地,捐赠到那里,岂不利人也利己?

大量的剪报粘贴册,有想要的人,请他们随便挑;没人要的,只能卖废品。因为对文化用品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过了自己喜欢期的就别留。至于订阅的报刊,我一直是每个月卖一次废品。

我曾经在剧场用录音机录制了几十盒京剧演出的磁带,买过光盘,现在要的人寥寥无几。“文革”时期我千方百计精心保存下来的各种文字资料,自以为有历史价值,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看戏时买的戏单,满满的两抽屉。有位专门收藏它的戏友,送他几百份,他非给我点儿钱,算是没白扔。

我写的思想汇报草稿,百十份,不想让它们流落出去,便不卖、不扔,剪碎后,把纸屑混合打包,每天扔一包,别人再也不能将它们拼起来了。给报刊投寄的底稿,存个电子版,手写稿一概不留。

我从2005年被抢救脱险以来的看病吃药记录,已经十几本,除了卖废品,真想不出还有何用?

夕阳西下,应早动手,老年人是该赶紧处理东西的时候了,否则将来也是别人的累赘!这是一种新观念:它并非浪费,相反,恰恰是物尽其用,且利于环保。

这么大刀阔斧地处理旧物是败家吗?万一哪天需要了再去买吗?其实有用与没用相比,可能性实在太小了。有与无,得与失,本身就无法分离,凡事有利就有弊,只不过你所在意的着重点不同。我看过日本山下英子写的家庭生活类著作《断舍离》。在此书中她推出了新概念:断=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有舍才有得。当昨日渐行渐远,你或许会突然发现,那些曾经以为必须得到的东西,不过只是生命中的一小片风光,身边的东西少少的,会使你顿感无比轻松,断舍离之后,你又可以轻装上路地去看前面更多更美的风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