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為什麼學土木工程的大都轉行了?

朋友小A今年六月份剛畢業,經過別人介紹來到中建某局做材料員,他的工作也很簡單,就是每天有貨來就去收貨點數,做出入庫;在項目上也沒有師傅帶,他所在的項目換了好幾批人,入職一個多月了,他感覺自己不知道學到了什麼,不確定自己是不喜歡這個行業還是不喜歡這個崗位?想轉行?希望網友們給點意見!

為什麼學土木工程的大都轉行了?

土木人

結合他的處境,網友無名小卒:給他的現在的職場方向:

一、繼續材料員幹下去(前提是還想在這一行幹下去),一般材料員空閒時間都挺多的,方便看書考證,考完證對你以後的發展也很有幫助。

二、從現在利用空閒時間學習自己想做的職業的相關知識,等到有一定基礎了就辭職轉行。關鍵是要多想想自己到底想要做什麼?自己到底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一般人們在選擇職業的時候,都會選自己熱愛的,但有時我們也會對曾經熱愛的工作失去興趣,進入職業倦怠期;第一,評估一下你目前的工作目的;第二,看看你的工作有哪些部分是“可以塑造”的。“工作塑造”說的是一個人為了在工作上取得更大的意義感和滿足感,而對自己工作的某些部分進行的調整。

飛哥也是很理解 23歲左右的年齡,都希望自己能有豐富一點的生活,可以是目前的處境,小A走出工地,又能幹什麼呢?想要走出去的起點更高點,就應該像無名小卒那樣說的,利用閒暇的時間學習自己想做的職業的相關知識,為自己積蓄力量!

為什麼學土木工程的大都轉行了?

土木人

朋友小B 6年前在工地實習到正式施工員,第一個工地搞完工資2000,歷時一年半;因實在忍受不了工地的生活,隨後自己創業開店失敗,在家兩個月,被之前工地老闆 叫去 負責技術和竣工圖期間工資4000,2017年5月份又辭職,備戰一建失敗;

前天應聘去當棟號長兼技術員,工資8000 五險無金,不包伙食,早上六點半早會、晚上五點半晚會。工作環境和公司管理實在受不了,去了兩天就捲鋪蓋走人了,後面公司老闆調薪給我特殊待遇,但是實在忍受不了工地這種沒有時間、沒有家人、沒有朋友的生活;

人如傀儡,尤其是當看到他的上司技術負責人與總工,三四十歲人了,天天守著工地奔波,一天到晚只能視頻和家人見面。感覺實在受不了。如今彷非常徨迷茫,不知該怎麼辦?如今房貸5000/月,求助網友?

為什麼學土木工程的大都轉行了?

土木人

網友胖嘟嘟說:我剛還打算轉去跟項目的,看來不能了!

銷售五年也是比較心累的了,看來只有考慮學一門還不錯得技術了!

網友今日成:你這個房貸註定讓你離不開工地啊,缺口太大了!

網友眼影流沙:我也跟你差不多的經歷,目前開挖機去了,就在離家20公里範圍內幹活,選地方不去!

對於30歲的職場人來說,如果你非要轉行,飛哥建議,必須滿足以下幾點才能考慮轉行,不然,你轉行必然失敗:

1、必須擁有你要轉行的行業的資源。

2、行業可以換,但客戶或用戶群體不變。比如你現在在印刷行業做銷售,而且做的很牛,你可以轉移到廣告行業也做銷售。這樣,你的客戶群體不變,你很快就能獲得很高的收益。

3、必須擁有你要轉行的行業的人脈。

如果不能滿足這幾點,但只要你爸是李剛,你也可以轉行,不然,最好不要轉行!

朋友小C:土木工程轉行互聯網一年,月薪翻3倍,我差點死

與很多剛去工地年輕人一樣,剛開始的我滿懷激情和夢想,希望自己未來有一天,成為整個城市的建設者。但是,殘酷的現實是:自己親手建起來的城市,我卻不屬於這座城市。

遠離城市、消息閉塞,周圍有的只是一群大老爺們,一大批為了生活而奔波的農民工。更可怕的是,隨著房建行業的下行,建築企業利潤薄弱,很多時候都是虧本運營。未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推進,不出10年,整個建築業一片繁華的景象必將被取代,到那個時候,人到中年,又應該何去何從呢?

他分享自己轉行這段經歷明白的道理:

第一:當你真的投入百分百的經歷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即便不是理想的結果,也不會太差。

在打算轉行的時候,千萬別想萬一失敗怎麼辦,做好長期紮根這個行業準備。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不給自己留退路,找準一個方向all in,你一定能成!

第二:成長就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不斷進化

在我即將入職的時候,一位學姐給了我這樣一句忠告:入行不是終點,而是開始。

後來我發現的確如此:互聯網是個需要不斷自我進化,需要終身學習的行業,知識更新迭代的週期太快,作為從業者只有不停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速度。

所以焦慮是和成就感並存的,可能一個玩法或者套路到了明天就失效了,一個產品今天還活著明天就死掉了。

所以如果你轉行互聯網是為了所謂的職場安全感,這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行業。唯一的安全感就是:你掌握一項能力是可以不斷複用的,即便產品死掉,一樣可以用在其他地方。

為什麼學土木工程的大都轉行了?

土木人

最後說的話:粉絲們怎麼看待土木人轉行呢?回答點贊最高的,私信我送你一個神秘的禮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